四代人牵挂, 七十五年寻亲——迟到的采访 (作者:王以太)

四代人牵挂, 七十五年寻亲——迟到的采访 (作者:王以太)
也许是革命老区红色基因的薪火传承,或许受淮海战役血与火的革命洗礼,邳州人对革命军人、牺牲烈士以及他们的亲属,有着一种虔诚的模拜和天然的敬重,我想这就是邳州人的特殊情怀吧。从这次接待王庄村无名烈士亲属来邳祭奠的活动中再次得到了充分验证。
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中牺牲並安葬在王庄村的无名烈士,七十多年来,虽不知名姓、不知其家乡,但王庄村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把他看成是王庄村的一员,清明节扫墓、逢年烧把纸,都有热情的村民自动前往祭奠,无须专门安排。而村小学则组织学生祭扫、自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让红色基因永续传承。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虽然这古朴的情怀很能安慰人,但骨肉相连的亲情牵挂,难抑烈士亲属与亲人团聚的思念,也阻挡不了他们寻找亲人的行动脚步。所以,王庄人民曾为查寻烈士姓名、寻找他的家乡住址费尽了心机,可惜没有结果。后来石山烈士陵园落成,又将其忠骨迁葬进烈士陵园,让他归队安家。而远在他乡的烈士亲友们,更是望眼欲穿地苦苦煎熬,想方设法的努力打听寻找。也一直未能如愿,始终犹如石沉大海般的无可奉告。寻找不到方向和希望了,家里的老母亲哭瞎了双眼,未婚妻郁郁而终……万般无奈中,好在有三个姐姐悉心照料母亲,稍后更有三姐将自己3岁的儿子送到母亲身边,老母亲把外孙当作了自己的宝贝亲孙子,才慢慢走出失去儿子的心理阴影,接受了这可怕的残酷现实。
四代人牵挂, 七十五年寻亲——迟到的采访 (作者:王以太)
其实,烈士家乡的亲人们从未放弃寻找烈士下落的努力。自幼陪伴侍候姥姥的外孙长大了、结婚生子了,他的儿子郝志超又拿起父亲寻找舅舅的接力捧,唯一改变的是父亲的舅舅称谓变成了他口中舅姥爷的称呼。50多岁的郝志超精力充沛,没有辜负亲属们的期望,曾带他的父亲——烈士的外甥来到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咨询查找,在该园烈士名彔中看到了韩寿福的名字。一陈惊喜后,依然怅然若失,名字只说明烈士是在淮海战役中牺牲的,尸骨埋在哪里呢?仍然是迷。有头恼的郝志超同志不死心不放弃,他充分利用今天通讯信息发达的有利条件,大海捞针、不离不弃,终于在2023年春暖花开的时候,从微信网络上看到了附合烈士身份的相关信息。他犹如发现了新大陆,一路穷追不舍,最后终于落实得知了他的舅姥爷韩寿福,就是安葬在邳州八义集镇王庄村的无名烈士。
消息传开,人神振奋。郝志超的父亲得知后,兴奋的一夜未合眼,催促儿子赶快去看看。
也是老天开眼,郝志超所在的公司恰巧派他到常州作一周的培训。郝同志欣喜若狂,立即将消息微信传给邳州的我,我虽感到意外,却也为之高兴。于是便认真做好亲属将要来邳的接待工作。
满怀喜悦的郝志超同志在常州结束培训返回的高铁上,又作了具体计划安排並转告了我:“王老师,我今晚很晚到,明早见面。想去石山烈士陵园祭奠一下,方便的话去你家王庄看看。回来再到碾庄烈士纪念馆参观一下。下午即乘高铁回烟台。”
收到微信,我立即行动起来,一边筹措交通工具,一边安排相关陪同人员。鉴于他留邳时间有限,准备明天尽早上路行动,不料夜里突然下起了雨,我心急如焚,若风雨不止怎么办?郝同志老远来了一趟,祭奠大事豈不要泡汤吗?!真是老天有灵,黎明前又突然风停雨止,只是将行动推迟了一点。早上七点半,韩志超同志出现在我的面前,看上去十分年轻干练,作了简短情况交流后,我将一些有关烈士的书籍和相关资料,专门装在一个包里赠送他,他十分高兴又有点不敢相信的问道:“是给我的吗?”得到肯定答复后,他激动地连声道谢。
天气渐渐放晴,我和陪同他一起去的王景照、周葆忠同志一道乘车,向王庄村、石山、碾庄烈士陵园进发。春雨后的原野,空气清新,阳光灿烂,宽直的公路两侧,绿树成阴、野花绽放,远方不时出现的插满鲜花的坟茔告诉我们,现在正是祭奠逝去亲人的好时机。车内的我们则热烈地讨论交流烈士牺牲的相关信息。其中王景照同志的两个论据,引起了我的注意,最后终于更正了我原来的认知。家住王庄村,在碾庄镇工作16年,其中任镇党委书记8年的王景照,熟悉王庄、碾庄镇的一草一木。他不仅回忆王庄村当年就设有战地后方医院,伤员肯定会往那里送;而且知道碾庄圩南边有个地方叫闫潮子,仅几户人家,虽不是村,但地点和称谓是不错的。故信息中说的闫曹子应该就是闫潮子,这点很有权威性,也是可以相信的。
四代人牵挂, 七十五年寻亲——迟到的采访 (作者:王以太)
车过土山、薛桥,前面就是王庄村了,我耽心的村路泥泞不曾出现,所到之见均是平坦的水泥路。只是在走近烈士原先安葬的地点,尚有几片雨后的泥水,圩河虽显老旧,但附近有几处后建的瓦房,麦蒜绕宅,鸡犬相闻,一派勃勃生机。原埋葬点,虽面目全非,仍隐约可见,后来栽的一棵荣树,恰好位于迁葬时的原墓穴边。郝同志沉重的按下手机相门,又在原地留连良久,方恋恋不舍离开。近处村民知是其烈士亲属,无不感叹唏嘘,向其投去同情和敬重的目光。
很快来到了距王庄不远的石山烈士陵园,推开沉重的大门,青松翠柏中的陵园显得特别肃穆静谧。我们一行陪着手捧鲜花的郝志超同志,怀着虔诚的心,缓步来到北首西数第二位的无名烈士墓前,献上花束,恭敬三鞠躬。后又在陵园内怀念徜徉,良久方依依离去。
车子很快拐上了271省道,向北疾驶,力争尽快赶到碾庄烈士陵园……趁此机会,我给退而不休、精心创办《文化佳园》微信公众号、被人们称为“工作狂”的徐景洲老师打去电话,请他中午和烈士亲属郝先生见见面,因能有今天这个圆满结局,徐老师功不可没。虽事先已有沟通,但郝先生的亲来邳州,还是让他大吃一惊。他立即辞掉其他的邀请应酬,准备马上前来会面……让我想不到的是,他立即又联系了电视台的张威同志,二人一同赶来。我们也从碾庄烈士陵园回到了市区,双方会合后即抓紧采访,以不误郝先生下午2点多的回烟台的高铁时间。采访中,郝先生数次哽咽,我们也无不为之动容……
此时我才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大事,不仅仅是烈士回乡的一件简单事,它深深表现了山东人民的伟大革命精神,体现了邳州人民朴素真诚、对革命烈士敬重有加的特殊情怀。徐景洲老师和电视台张威记者也说,若早知道烈士亲属来邳祭奠,我们会专门跟踪采访报道的。不过这也不算晚,虽是迟到的采访,但也“采访犹未晚”地弥补了过来,真是皆大欢喜!听到这一解释,我们终于放下心来,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四代人牵挂, 七十五年寻亲——迟到的采访 (作者:王以太)
作者简介:
王以太,男,江苏省邳州人,汉族。部队退役后,先后服务于京杭运河江苏省苏北航道、港口等交通部门。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徐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邳州文化研究会、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员。先后在军报、省、市、县各级报刊、发表过诗歌、散文数百篇。近几年有大量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约百多万字发表于《头条》《百度》《文化佳园》《青年文学家》《长江文学》等各家杂志和网络媒体。著有《乡事春秋》《运水长流》《房亭河风云》等散文集。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