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坐地铁 :文/黄海生

在南京坐地铁  :文/黄海生

我是一月底(农历正月初八)来到南京谋生计。来到的第二天上午就乘了一次地铁,当时因时间紧,心里又装着事儿,来去匆匆,无暇顾及周围环境。所以,对坐地铁也没有什么深刻印象。

今天则不同上次,我休假一天,不愿待在公寓楼宿舍里无所事事,总觉无聊。因时间充裕,既然来南京工作,总得看看这儿的名胜古迹。脑海里闪出“夫子庙”,听说是繁华街,不如去散散心玩一玩。

进入地铁入口,便看到一幅秀美俊逸的行草春联“春柳迎春报太平,雪梅傲雪呈祥瑞”。有了上次支付宝“出行”里留存的“南京地铁电子卡”二维码,所以就熟练进入检票口,按照指示到了站台候车。不大一会儿地铁到站,乘客先下后上,秩序井然,看来还是省会城市,文明出行已成常规。我找了一个座位坐下,发现大部分人,无论坐着站着都手捧一部手机,盯着手机埋头地看,尤其是年轻人。车厢里人都不吭声,静静地专心于手机上内容,也不知都看得啥?这么专注于手机内容,都跟手机亲,这也是一古怪现象。

我的斜对面,坐着有一位中年妇女,不白不黑的皮肤,穿着打扮普普通通,唯有她没有看手机,怀里抱着一个红色的布袋子,里面装着鼓鼓囊囊的东西。不大一会儿,到了汽车南站,上来好多人,瞬间挤满了车厢,也带来了许些嘈杂声。进来的人当中有一位拄着拐杖戴着墨镜的银发老先生,大约七十多岁,腿脚不便,走路费劲吃力,好像大病一场身体虚弱。中年妇女忙起身让座,老先生道声:“谢谢”!落座。中年妇女回复:“您坐,不用谢”!就被挤到车门口的通道处站立。我要给这位让座的大姐举动点赞,看她从起身让座到被挤到门口,动作麻利娴熟,落落大方。看来,做此举好事已成常态化的习惯。

地铁的速度好快啊!风驰电闪,轰鸣隆隆,车外拉风发出“昂-昂-昂”声音,很响。广播里的播报站名的语速也快,报每一个站前有四声“叮叮叮叮”欢快的音乐,播报员一男一女,轮流报站,说话嘎嘣利落脆。普通话说过后,接着用流利的英语复述一遍。一会儿男声,一会儿女声的,无论普通话还是英语都是标准地道。礼貌,关怀,温馨,令我感受到不一样的大城市生活气息。

我发现一个细节,就是每次到站,车门打开,即看到有一面墙上写着有一米见方的金字站名,大都行楷题写,没有署名,字的右下角留有一小小方章。字迹清晰,俊秀雅致,洒脱飘逸,是出自书法名家之笔。不愧是六朝古都,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处处流露出文化元素。

南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学之都”,成为国内首个被列入世界“文学之都”的中国城市。

大概经过了六七个站,就到了夫子庙站。我跟在下车的人群上了电梯,走到出站口,再次看到两边的墙壁上一幅春联,是吴进文先生撰文,青年书法家李双阳老师书写的隶书“仁雨播千秋和春接轨,儒风馨万里携梦登程”。第一次看到李双阳隶书,汉隶书风,韵味十足。碑刻汉隶竹简隶书糅杂混合,加入当代人的审美观,独成一体。看来,以跌宕起伏绵延不绝大草出名的李双阳老师,写隶书也是别有一番风味。春联撰写内容和书法作品都是一流水平。自古江南出雅士名流,文人墨客颇多。徜徉在这样的文化氛围,耳熏目染,也是畅怀。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雅与俗。

美在斯,南京。

(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