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去世的时刻(作者:周曙明)

父亲去世的时刻(作者:周曙明)

1953年正月半后的一个礼拜天。天淅淅沥沥地下着蒙蒙细雨。午后刮起了东北风,一会儿,飘起了漫天雪花。家里,显得更加寒气逼人。客堂东阁的房间里,病中的父亲斜躺在靠西壁小铁床南面一头,双眼无神地看着北窗外。窗外竹园里的竹头,在那东北风里,一会儿弯下腰去,一会儿又挺起身来……“咔—嚓”,有根青竹头折断了。

一清早,14岁的大哥跟着邻居出去贩蔬菜,11岁的阿姐到周浦去给父亲赎药了。母亲坐在父亲床边的竹椅上给父亲做一双新鞋。我在窗下的小板凳上看一本翻烂了的小人书——《滚豆儿》。

父亲苍白的脸上,没一丝血色。突然,他竭力欠起身来,目光扫视着,似乎在寻找什么,终于盯在北壁上。顺着父亲的目光看去,那是一只照相框。听母亲说,这是父亲30岁那大重病康复后,特地到“王开照相馆”拍的,还着成了彩色。照片上,父亲梳着小分头,端庄匀称的脸庞,虽然显得清癯,一双大眼睛却炯炯有神。他穿着灰西装白衬衫,系着藏青底黄色条纹的领带,显得十分潇洒。沿镜框四周都是父亲学生的照片,围了整整一圈。我垫了张长凳,小心地把镜框取下,拭去镜框上的灰尘后,送到父亲手里。突然他剧烈地咳嗽起来,母亲扶他坐起来,给他披上件小棉袄,一边在他胸前轻轻拍着。

父亲停止了咳嗽,双手不停在镜框面上抚摸起来,两眼放出异常的光芒,脸上竟有些久违了的血色。父亲轻轻地对母亲说:“雪林啊,侬……要让几个小囡读眼书,将来,总归有用场……我,要吃茶……”母亲噙着泪说:“我记住了,侬放心吧!”她在父亲背后垫上个枕头,跑出去倒开水。父亲抱着镜框,安详地斜靠着,脸上挂着安详的微笑。

母亲端了开水匆匆来到病榻前,舀了一小勺,吹了吹,喂进父亲张开的口中,不料茶水顺着他的嘴角,淌到了脖子里。母亲一看父亲不会咽,眼珠又不转动,急得大声喊:“云根——云根——”可是任凭母亲怎么呼,任凭母亲怎么喊,除了父亲眼角流出两行泪外,没一丝一毫的回应。“啪!”母亲手中的茶碗,跌落在地板上,碎了……“云根——”母亲扑在父亲身上,用力推着、摇着,撕心裂肺地哭着,喊着。

然而,父亲睁着眼,张着嘴,他再没任何反应。父亲年仅35周岁,就抛妻别子而去了。母亲用手揉着父亲的嘴巴和眼睛,哭着说:“云根啊,你放心去吧。……云根啊,侬就闭上口眼吧。再苦,我也不会让小囡东花西散……”

三代单传的父亲,我那被日本飞机炸死的爷爷期待他长命,想让他从“云”中扎下深深的根来,给他取名叫“云根”。可万没想到,竟然事与愿违,父亲还是早逝了。

由于父亲常年生病,家中变卖了所有可以变钱的东西,还欠下了一屁股的债。没钱买棺木,只得请苏家桥镇上开作铺店的桂文师傅来,拆下父亲装修的二次间阁板,钉了一口薄皮棺材;买不起寿衣,就让他穿着那身烟灰色西装,其他一应需要之物,都不是借钱,就是赊欠备齐的。

父亲的丧事非常简陋。只摆了一只灵台,一位做道士的亲戚和他的师傅法师来,免费为他超度……家里没请一桌豆腐饭。大殓那天午后,四个相帮的爷叔伯伯抬起父亲的棺木,有人随即举起一只拳头甏,摔碎阶沿石上。棺材上路,没有送葬的吹打,没有送行的鞭炮,也没有送客。跟在棺材后面的,只有我们四个在家的无爷囡,穿着道袍般的孝服,跟着身穿白衣,头顶白布,穿着白鞋步履蹒跚的母亲,一路呜呜咿咿的哭着,沿着羊肠小道,顶着呼呼的北风,走向槿树园西北的公墓坟地……

父亲已离开我们70周年了。在这70年里,瘦小体弱的母亲含辛茹苦,忍辱负重,努力实践着她在父亲临终时的承诺。现在我们5个子女5个家庭,10个孙辈家家过着幸福安康的生活。年年清明节,我家都要祭拜祖宗,我总要和老妻虔诚地给父母磕上几个头,父亲临终时的情景,母亲熬辛吃苦养育我们的情景,便呈现我的眼前,不由得鼻子发酸,眼泪潸然而下……

父亲去世的时刻(作者:周曙明)

个人简介:
周曙明 1948年生,上海浦东人,民革党员。1970年12月走上教育岗位,从教38年。喜爱写作,出版书籍10余本,发表民间文学、新闻、散文250余万字。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闵行区作家协会会员。浦江镇首届“十大文化人物”、第六届“可爱的闵行人”、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积极贡献奖”、民革中央祖统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市优秀志愿者、上海市“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工作评估“优秀”。

(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5条)

  • 清清
    清清 2023-04-04 12:26

    文笔细腻,生动感人。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初解放的浦东郊区农村,多数百姓的家庭生活还是清苦艰难的。有的,甚至还在贫病交迫之中!周老师的回忆描述是真实可信的!但这不是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这是读者应该分清楚的!

  • 陈关根
    陈关根 2023-04-01 11:21

    周老师撰写的《父亲去世的时刻》,是一部揭示控诉旧社会的血泪史。阅后使人震憾,文章情节细腻,逼真,悲悽,仿佛使读者很快融合到作者所遭遇的场景,从而同情感由然而生,使人精神振奋,受到教育,得到收获。

  • 陈关根
    陈关根 2023-04-01 11:08

    • 陈关根
      陈关根 2023-04-01 11:26

      @陈关根部揭示控诉旧社会的血泪史。阅后使人震憾,文章情节细腻,逼真,悲悽,仿佛使读者很快融合到作者所遭遇的场景,从而同情感由然而生,使人精神振奋,受到教育,得到收获。

  • 志在中华
    志在中华 2023-03-31 23:05

    周老师用真情实感写下了《父亲去世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