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腐败”与“道德良知” (作者:周 波)

“学术腐败”与“道德良知” (作者:周 波)
在当下中国,无孔不入的官本位,已经越过了社会道德良知能够承受的底线,其最糟糕表现是浸淫与攻略神圣的学术领域,将校园一方净土也染上污垢。
在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不论学识高低,只要弄上个一官半职,就可以凭借官本位笼罩下的学术体制,轻而易举地搞到职称和项目,然后再利用权力找人吹捧,很快就成为“学术大师”、社会名流。

学术是一个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它代表着一定时期科学文化的进步。学术文化又是整个文化的精髓,它构成了道德良知的底蕴。

我国的学术文化,从来就是作为社会文化的最高境界而受推崇,正因如此,人们对学术领域从来就是尊重有加,中国古代形成的尊重读书人的风尚,都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价值。

有史可查,封建社会有时可以向国家输钱捐官,但进士一类学衔却不容染指,更不可通过权位与金钱得到状元一类的荣誉。

面对现实,中国目前的道德文化在许多领域,被金钱与权力冲击得衰弱不堪,学术文化可以说是最后一道抵御金钱与权力的防线,如果连这道防线都荡然无存,则社会心理与道德良知受到的伤害,将令人不敢想象。

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章太炎曾论及社会腐败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土崩”,另一种是内在的“鱼烂”,这种从内脏烂起的“鱼烂”,较之“土崩”是一种更可怕的腐烂,它会使人们内心道德天平彻底失衡。

人们也很难想象,在学术腐败严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岂能培养出人格高尚、学术过硬的学生来?一些通过腐败途径当上“硕导”、“博导”的人士,以他们的“人格”与“学问”,又岂能胜任培养人才的重任?

封建社会对于科场中的作弊,刑罚之重有史可考,因为统治者深知,人才的选拔与教育是立国之本,绝对难容不轨之徒染指。

我们当下,正行进在建设现代化强国征程的关键时刻,对于防范学术腐败的机制还不尽完善,面对现实,我们应当呼醒全社会对于这种腐败的深切关注,让学术神圣,真正成为一个社会对文明的向往与认同。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