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当了38年教师的我退休了。开始时,我还真感到不习惯——身边没了学生,耳边没了朗朗书声。没了班上,自然“作息”没了“制度”……幸而在当年的3月头,浦江镇党委、政府续聘我担任社区报《浦江之声》主编,闵行区统战部、台湾事务办公室也请我担任“对台宣传通讯员”,还郑重其事地颁发了《聘书》。我一本正经地走马上任,过去的“副业”,成了现在的“主业”,还坚持开展“非遗”沪谚的保护传承工作,开始了我全新的养老生活。
从2008年3月至2010年10月,我在《浦江之声》报上开辟了世博知识、世博之窗、观博小攻略等栏目,连续编发了32期,内容涵盖世博会的发展历程、历届世博会的主题、特色,及我镇人民迎世博、文明观博,浦江世博家园居民游世博等。还举行“世博知识百题有奖征答”活动。我忙里偷闲采编的相关新闻,除在《浦江之声》上选登外,还向《中国日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上海科技报》《上海老年报》《东方城乡报》等媒体发送。据统计,期间有100余篇(幅)被录用。我镇的《办报迎世博》案例被上海市委统战部评为优秀案例一等奖,我也被授予“服务世博优秀志愿者”称号。
在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我进园观博4次,每次都十分关注园区内的中文标识。去年7月8日,我又去观博,发现世博演艺中心外墙上“音乐俱乐部”的“俱”字少了一横,又发现售票处与五楼的也存在同样的错字。为了“百年世博 梦圆浦江”不留遗憾,特别是不给观博的中小学学生,以及国外宾客造成误导,我当夜就给市政府主要领导发了邮件,引起了领导的高度重视。不久,错字得到了改正。
此外,我处处做有心人,注意采集我镇“统战信息”,尤其是适宜于对台宣传的信息。台湾明星与浦江台资企业员工见面、台湾老兵得到浦江社区居委的关怀、九旬黄埔17期军校生楼阅礼夫妻双双捐遗体、浦江镇成立台胞台属联谊会、召稼楼古镇开街、秦怡艺术馆在召稼楼开馆迎客……一一写成稿件,及时向区统战部、台办发送,并向上海《联合时报》、《上海与台湾网》、《上海对台工作》、《团结报》等涉台宣传媒体发送,至今已有248篇稿件被录用。因此,我连续十一年评为区政府“对台宣传优秀通讯员”。
40多年来,我业余从事“民间歌谣谚语”的搜集整理工作,参加过“国家三套民间文学集成”的编撰工作。2006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我编著的《上海浦东民间童谣选》。2009年9月7日,我作为嘉宾,到浦东新区电视台“黄金书屋”节目介绍《上海浦东民间童谣选》;2010年10月7日在卢湾区国庆60周年系列活动“时尚生活嘉年华”,请我去现场签售该书。上海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也采访了我,专题片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影响,受到时任市教委主任沈晓明的鼓励。2010年10月,我撰写的《上海城郊民间儿童游戏》一书也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浦东新区电视台又作了专题报导。
2011年6月11日,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在闵行区举办的“非遗保护”主题活动中,我被上海市文广局授予国家级“非遗”——沪谚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于是,给我的“养老”生活又注入了新内容——保护与传承“沪谚”。2014年以来,我编写传承“沪谚”的乡土教材,出版《沪谚·沪语》乡土教材。在浦江一小、浦江二小、浦江三幼、荷花池幼儿园,以及世外教育浦江外国语学校,在孩子中开展传承活动,还把“沪谚”引进母校上海市三林中学校园,连续8年在苏民村学生暑期班开“沪谚沪语”课。2018年8月,带孩子们到上海书展表演,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2019年10月9日我带两位小朋友,到东方电视台录制专题节目。2020年5月28日,又到 “沪语人气王”节目“寻找沪谚传承人”。2022年2月19日,接待上海电视台“大风车·周末大放送·可以跟你回家吗”节目组的专题采访。
保护与传承非遗——“沪谚”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我将尽我所力,继续开展“沪谚”的宣讲、传承活动,努力把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现代文化,让“沪谚”这一文化瑰宝重放异彩,如此来度过余生。这,就是我的“养老”生活。
作者简介:
周曙明1948年2月生,上海浦东人。1968年12月,怀揣上海县三林中学校革会的介绍信回乡“战天斗地”。1970年12月,当上“亦农亦教”教师,在乡学任教。在38年的农村教育生涯中,当过小学、中学,成人中专和技校的语文教师。1972年起,业余从事各类民间文学作品采集。1987年参加《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上海县分卷》搜集整理工作。1987一2003年,利用暑假去川沙、南汇、金山、奉贤、松江、闵行、上海等区县采风,于2006年6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上海浦东民间童谣选》。现受聘于《浦江之声》报任主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沪谚的代表性传承人。
评论列表(1条)
拜读,学习,点赞,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