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干”叫“獬豸”(作者:周曙明)

“能干”叫“獬豸”(作者:周曙明)

老早,上海人把心灵手巧、能干、知书达礼的人叫“獬豸(xia za)” 人。“獬豸”,到现在还活勒拉上海人的闲话里向。2022年6月,浦江镇在保护与传承国家级非遗项目“沪谚”的活动中,推出吉祥物IP“獬豸”,并在浦江镇《核酸已采凭证》上,印上精选的“沪谚”。

李家姆妈垃囡儿兰兰,伊鞋头脚面(鞋)做来有模有样,还会得纺纱织布,宅浪向妈妈婶婶侪讲:“兰兰妹妹獬豸来,样样事体侪会得做”“ 迪个小姑娘勒拉村里是‘额角头浪摆扁担——头挑’,獬豸来呒没闲话讲”。

东宅上的木匠师傅俞四弟,会做各种家具、造房子,还会得木雕,雕出来个人物景致,都栩栩如生。四里八乡的人都讲他是个“獬豸师傅。”小宝跟着奶奶到南阁去,看见个老人开口就讲“太太好”。老人夸小宝说:“喔哟,迪个小囡哪能獬豸来。”

沪谚云:“千獬豸万(man)獬豸,踏板头上有勿得三双小囡鞋”。意是说,再能干的人,要维持生活,扶养多个孩子,会十分困难。

自从普通话推广以来,讲上海本地闲话嗰人逐渐减少。现在,除脱仔年纪大个老上海人,年轻人已经侪勿晓得啥“聪明、能干、知书达礼”叫“獬豸”了。

其实,“獬豸”这个词,在民间运用已历史久远了。

在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里,载:楚文王好服獬冠,楚国效之,赵武灵王贝带鵔鸃而朝,赵国化之。 东汉时期,名臣蔡邕《蔡中郎集·独断》中有载“今御史廷尉监平服之,谓之獬豸冠”。从这里可以看出,至少垃春秋前期已经有“獬豸”一说了。

据传,獬豸,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瑞兽, 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獬豸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又有神羊之称,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征。也称“直辨兽”、“触邪”。它是古代神判与神裁思想下产生的神兽,又称为“法兽”。现在,端坐勒拉人民法院大门口左右两边的石雕兽,就是“獬豸”嗰原型。

唐代诗人陆龟蒙(?—约881年)著有《獬廌赋》,曰:“獬廌(即“獬豸”)出乎唐尧之年,神羊至于我后之前。……是考其迹,莫问所至。乃审厥生,不知其自。……人间之所常睹,天下之所备知。盖神羊之末事,羌难得而称奇。及至一人视朝,百辟咸瞩。……为公卿以是匿,匪神灵而不触。尔羊来思,其仪孔嘉。望表知里,揆瑜识瑕。于是腾双眸而举柱,耸特角而触邪。……百发百中,或受命于神祇。党无偏,宁奉辞于纶綍。则知为圣得一以理,人得一以灵。岂比贲羊下潜,空呈怪于季井。商羊上舞,徒表珍于齐庭。……顺素节以击扬,奉白简而弹奏。指之者豺狼不避,触之者回邪莫漏。彼神羊之信灵,请从古而归兽”。可见“獬豸”的能干,在某些方面比人还要能干呢。

“獬豸”,还有“獬廌”“解豸”等不同的写法,但都是指人的“聪明,能干,知书达礼”,它是个专用名词。“獬豸”前,加个“邪”字,或者在“獬豸”后,加个“来”字,就表示这个“獬豸”,不是一般性的“聪明,能干,知书达礼”,而是超乎寻常的“獬豸”了。

我认识一位“獬豸人”。他是浦东新区三林塘的朱孟贤老师,现在他已经近八十岁了。朱老师是个中学语文教师,不但师德修养好,爱生如子,而且字写得非常漂亮,常常有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学生受益匪浅,纷纷成材。朱老师业余爱好广泛:篆刻、乒乓、篮球、桥牌、烹饪,真是文武双全。只要提起朱老师,大家都说他是个“邪獬豸的人”“獬豸来不得了”。

“能干”叫“獬豸”(作者:周曙明)

作者简介:

周曙明,男,1948年2月生于上海浦东,又名周树民,笔名苏民、吉日月、吉明等,新闻与文学大专毕业。1970年至2008年,从事农村中、小、成人教育工作38年。1972年起,业余从事各类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整理以及民俗学的研究。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社会帮教工作者协会会员、闵行区人民政府对台宣传员、闵行区作家协会浦江文学社副社长,国家级“非遗”—沪谚上海市代表性传承人。曾获得上海县新故事创作一等奖、上海市“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上海卷”编撰纪念奖、浦江镇首届“十大文化人物” 、第六届“可爱的闵行人”、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积极贡献奖”;闵行区优秀社区统战工作志愿者,闵行区帮教十佳志愿者,连续10年评为闵行区涉台宣传优秀通讯员、闵行区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一等奖、市统战部“讲同心故事,圆中国梦想”三等奖、市优秀童谣征集三等奖、市“社区统战同心同行”案例二等奖、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全国祖统工作先进个人,闵行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志愿者。

(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