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去非 扬善惩恶(作者: 周 波)

求是去非 扬善惩恶(作者: 周 波)
人生是充满矛盾的:光明与黑暗的矛盾,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矛盾,先进与落后的矛盾,生与死、福与祸、得与失、乐与苦、顺与逆等等。

在人生道路的入口处,都竖着两块路牌,一块写着“善之路”,另一块写着“恶之路”。

在人们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积善”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日常生活中,尊老爱幼,推崇善举;从政为官者,尊重前任,继承创新。一般来说,人们先从道德启蒙开始,逐渐形成善恶评价,引起感情爱憎,守护道德情操。日积月累,逐步成为一种不需任何意志约束和监督的自觉行动,这就是道德习惯。

在人类历史上,人的善恶观念不同,善恶标准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符合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就被称为善行。

公元1077年,苏轼任密州太守,碰上荒年,一些扔在路边的孩子奄奄一息,他就“洒泪循城拾弃儿”。尽管他的薪俸锐减,“斋厨索然,不堪其忧”,但仍拿出一些钱来救济这些孩子,先后救活了三四十个即将饿死的孩子。苏轼的行为,即是伟大的善行。

善不是学问,而是行为。区别善恶,在于行为本身,不在于地位高低。

上到最高层,下至普通百姓,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一片忠诚是立身之本,满怀善良是快乐之源。

人们求是去非,扬善惩恶,向美背丑的行为,有时难免遇到非难和阻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自己和小集体利益。但正义的情感体验,支持人们以牺牲精神去追求、去实践,在崇高的事业中调整奋斗的方向。

在人生的阶梯上,我们人人都要记住先贤们的处世教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嫉恶如仇,从善如流!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