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鹤亭原址位于何处? (作者:于克南)

放鹤亭原址位于何处? (作者:于克南)
上周三,中央电视台摄制组来徐拍摄《定风波》纪录片,受市委宣传部新闻处汪浩处长委托,我和云龙山管理处程建安副处长担当这次拍摄活动的顾问。

放鹤亭原址位于何处? (作者:于克南)

央视《定风波》摄制组紧张拍摄中

昨天下午,摄制组一行来到云龙山放鹤亭,导演李晓晨问到:“于老师,苏轼有没有来过兴化寺?”李导演的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专业,如果对苏轼云龙山行迹没有深入研究,那么将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家喻户晓的放鹤亭其原址并不在现在这个位置。

苏轼诗文记载

1078917日,苏轼始登云龙山,写下“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苏轼的这首诗虽然只有七句,却把他的豪放不羁表现得淋漓尽致,石床虽然只是一块普普通通的青石板,却成了这一性格表现的代表性景点。
两个月后,即1118日苏轼写下《放鹤亭记》,开头一段记载了放鹤亭位置,“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想必张山人的草堂原在山之西脚,不然大水不会淹得这么深,居然淹没半个门板。为了避免再次水患,张山人决定迁居高处,新居位于故居的东侧,东山的西麓,放鹤亭位于东山顶上。
问题是,“东山”指的是现在的九节云龙山吗?
有了明确答案之后,发现徐州市文物局对放鹤亭原址的介绍也不准确。铭牌上写着:“放鹤亭与招鹤亭原为北宋年间道人张天骥的草堂。明嘉靖十一年(1532)原址上重建,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重修,清减丰、同治、光绪年间均予修建。现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面阔三间11.95米,进深4.95米,脊高8.2米,砖木结构,歇山顶,前有平台,莲花柱头石栏杆环绕,四壁青砖,覆青筒瓦,门额上有乾隆皇帝手书“放鹤亭”三字,亭南十余米为招鹤亭。1982年公布为徐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放鹤亭原址位于何处? (作者:于克南)

放鹤亭介绍

徐州古方志记载

赵明奇教授整理的《徐州古方志丛书》对放鹤亭原址有明确记载,明正统本《彭城志》:“放鹤亭在云龙山之西北,宋云龙山人张天骥所筑,时苏文忠公为郡守,尝游其地,为作文记之,今其北废存。”文中明确记载放鹤亭位于云龙山西北,放鹤亭此时虽然已经颓废,但废弃的遗址还可以寻到。

放鹤亭原址位于何处? (作者:于克南)

有必要说明的是,放鹤亭没有迁址之前,云龙山是云龙山,石佛山是石佛山。明正统本《彭城志》把云龙山和石佛山是按照并列关系记载的。

放鹤亭原址位于何处? (作者:于克南)

明正统本《彭城志》

贺铸诗文记载

苏轼离开徐州三年之后,1082829日,利国监钱官贺铸前来云龙山踏寻苏轼足迹,详细记载了放鹤亭位置,在《游云龙张氏山居》诗序中说:“云龙山距彭城郭南三里,郡人张天骥圣涂筑亭于西麓。元丰初,郡守眉山苏公屡登燕于此亭下,畜二鹤,因以放鹤名亭,复为之记。亭下有小屋曰苏斋,壁间榜眉山所留二诗及画大枯株,亦公醉笔也。亭上一径至山腹,有石如砻治者,公复题三十许字,记戊午仲冬雪后与二三子携惠山泉、烹凤团此岩下,张即镵之。壬戌秋,余初至徐,张惠然见临,继相招为山中游。八月晦日,遂往。暮归,马上赋此诗。”其中“筑亭于西麓”明确交代放鹤亭位于云龙山西麓,“亭上一径至山腹”交代亭上还有一条小道通往半山腰。山腹,是指山中腹地,山中间的部分。由此可判断出放鹤亭原址不位于现在的位置。

放鹤亭原址位于何处

研究发现,在古籍和诗歌中,云龙山和石佛山这两个地名出现了两种逻辑关系,有时是同一关系,即云龙山就是石佛山,这种记载比较晚一些,如明万历本《徐州志》记载:“云龙山,在城南二里,山有云气蜿蜒如龙,东岩有石刻大佛,又名石佛山。”;有时是并列关系,石佛山是石佛山,云龙山是云龙山,这种记载比较早一些,如明正统本《彭城志》的记载。
从并列关系可以推断在石佛山的西北一定有一座叫云龙山的山峰存在,放鹤亭原址就位于这座山峰之上。
这个山峰位于何处?从云龙山北大门进去,西侧磴道步行50米左右,有一条向西的小道,进去后可见苏步桥,再经戴碑景点依磴道可达怀古亭。怀古亭坐落在一个不太明显的山头之上,这个山头就是云龙山,也是放鹤亭最早所在的位置。如果留意的话,从北侧和西侧都能发现这座山头的存在,这座山头是石佛山西北唯一的一座山头。下图红圈内的山头即古老的云龙山,拍摄地点位于今云龙山北大门东侧。
这张老照片显示,没有树木遮挡的情况下,山头非常突兀,山顶有座小亭。小亭原名“醉亭”,为云龙书院师生登高望远、饮酒聊天之处。19521029日,毛泽东主席登临这里,作出“绿化荒山,变穷山为富山”的重要指示,从此,徐州人民掀起了植树造林,绿化家乡的热潮。为纪念毛主席登临,此亭更名为怀古亭。
游览放鹤亭原址最佳路线:从云龙山北大门进去,西侧磴道步行50米左右,有一条向西的小道,进去后可见苏步桥,再经戴碑景点依磴道可达怀古亭。这条登山路可以让你切身体会到一座小山峰的存在。

放鹤亭原址位于何处? (作者:于克南)

云龙山古老的磴道

逻辑学传入中国比较晚,徐州古方志的编篡者还没有掌握这门科学,因此对云龙山和石佛山之间的关系总结出现了问题,两山之间的关系应当是种属关系,云龙山是石佛山的一个小山头。出现这种关系的山峰徐州境内有很多,如泉山当中有个山头叫虎头山,如九里山当中有一个山头叫象山,如丰县华山当中有个山头叫驼山。
古老的云龙山山顶平台面积太小,不足三十平方,无法满足全国各地文人墨客和达官显要怀古和畅饮的需求,许多人都想在此畅饮一杯缅怀散文大家苏轼,甚至在壁间挥毫题诗。
从明洪武四年(1371)举人郑真的一首诗中能隐约感觉到放鹤亭当时在“黄茅冈顶”,也就是古老的云龙山顶。

题画二首其一

曾过坡仙放鹤亭,黄茅冈顶思冥冥。

相亲有客须拌醉,好语逢人不倦听。

一水倾翻千涧碧,两厓浮动半天青。

旧游恍惚浑成梦,聊复题诗上画屏。

根据《永乐大典》总裁官胡俨(13611443)的一首诗来判断,此时放鹤亭已经由云龙山顶迁到石佛山顶,胡俨在诗题中特别强调了放鹤亭的位置。

放鹤亭(在徐州石佛山)

其一

昔者高亭石佛山,只今烟暝鸟声闲。

千年白鹤归何处,惟有文章落世间。

其二

隐隐青山晓雾开,望中谁谓有亭台。

山人一去无消息,空想仙翁看鹤来。

放鹤亭迁移后,重新设计的放鹤亭换了一个模样,不再是四柱茅亭。随着时间发展,受苏轼文化影响,上千年的石佛山地名最后被云龙山取代,两个地名合二为一,石佛山反而成了俗称。所以说,云龙山的得名是因为受苏轼文化的影响而得名。
苏轼《放鹤亭记》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云龙山文化,云龙山因此闻名遐迩,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追寻苏轼足迹。15047月,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趁着主持山东乡试的间隙特来徐州,写下诗歌《云龙山放鹤亭》一首。

云龙山放鹤亭

几度舟人指石冈,东西长是客途忙。

百年风物初经眼,三月烟花正向阳。

芒砀汉云春寂寞,黄楼楚调晚凄凉。

惟馀放鹤亭前草,还与游人藉醉觞。

乾隆皇帝诗题带有云龙山的诗作就有六首,其中《游云龙山》盛赞苏轼在徐政绩显著。

游云龙山

蜿蜒如龙从以云,刚过细雨涤埃氛。

高踪那慕张隐士,佳政犹思苏使君。

树里有禽皆雅韵,岩间无卉不清芬。

闾阎元气洵称复,群拥銮舆共尔欣。

其他诗人的诗作那就更多了,数也数不清。
(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