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我曾怀着无比好奇的心情走进四川罗城古镇,近距离地感受了一把“船形街”的魅力,也近距离地感受了川南老四川文化的人文风貌。
我知道每个古镇都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有它自己特有的故事,罗城古镇自然也不例外,它是以古镇主街凉厅街形似一只大船,被当地人称为“船形街”而闻名。
时隔两年,我再次踏进这座古镇,依然是心潮澎湃。步入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扑面而来。依旧来到深幽的船形古街,时光仿佛在此停滞不前了,一种思古情绪油然而生。再次被那浓郁的人文风貌和市井味道所吸引。这次我不再专注罗城古镇船形街的来历,不再专注于那些传说与故事,我踱步徜徉在这古镇,悠闲慢节奏的古朴生活才是我认为最生动的风景。
古街距今近400年历史,至今仍保留着旧时的青石板路面和明清时代的建筑。走在这条享誉中外的老街上,街道两旁的店招牌像武侠片一样旌旗招展,挺独特也别有风味。整条街上,两侧的长廊茶楼很多,均为木结构的旧瓦屋,临街一面的屋檐用旧圆木作支撑高挑出来几米,显得非常宽大,屋檐还很高大,坐满了当地的居民,喝茶聊天打牌。老街上,迟暮却有着优雅之美的老人居多,光线透过亮瓦投射下来,照亮了老人们的笑脸,轻轻的牌声,淡淡的茶香,悠悠的烟雾,慢慢的时光——古镇的休闲方式在这条古老的长街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听儿媳妇说,古镇人偏爱聚集到茶馆喝茶聊天打牌,是他们几百年日复一日的生活习性,只要有空闲就会到古镇的茶馆坐坐,凑凑热闹。一杯热茶,一桌牌,一段龙门阵,往往一天就这么过去了,而亲情、乡情、友情也融化在这浓郁的茶香中。古镇的闲逸生活完全是原生态,在这里,没有谁会大发感慨地和你谈人生、谈理想;也没有谁会无端大发小资情调。这儿的人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与世无争,平静地生活着,古镇就这样随着时光,天天流淌着趣味无尽的小城故事。
来到罗城古镇,就不能不去尝尝具有当地特色的小吃,走了一圈,发现这里卖得最多的就是“豆花”了。于是,亲家带我来到一家小吃店坐了下来,因为属于四川特有的地方小吃,于是我便转悠看老板操作,只见老板娘先抓了一把红薯粉和豌豆尖放在锅里烫了起来,然后将红薯粉和豌豆尖捞起放在一个大碗里,再舀出白生生的鲜嫩豆腐脑放在面上,再加上酱油醋辣椒花椒等佐料,当然还有一勺烧好的肉咯,最后再撒上花生和葱花,一碗香喷喷的肉粒豆腐脑就可以吃了。看着面前的这一碗诱人的食物,我忍不住拍照,老板娘见我拍照便和我亲家拉起呱,当听亲家说我是写文章的人时,她第二碗做得更加用心,做好后端到我面前说,你给我拍这一碗,看来老板娘不忘抓住任何一个可以宣传她美食的机会。
说到四川小吃,我最难忘的还有四川凉糕。凉糕是四川的一道传统特色小吃,香甜沙软,清爽可口,那是和四川冰粉齐名的特色小吃。凉糕是用糯米做的,四四方方的糯米块,在凉水中封存,待拿出时已经是透彻里外的冰凉。凉糕入口并不会融化,而是由糯米块渐渐消弭成粉末,有黏土之感,勾连唇齿,非常清甜。一口咬下去,柔软的糯米皮肉绵软滑腻,就着红糖,愣愣生出一股浓厚的甜,咽下也久久无法散去。吃凉糕,闻着是水香,吃着是糖香,回味的是米香,这等复杂的滋味,怕是只有凉糕才能带来吧。炎炎夏日,来一份清甜解暑的凉糕,一下就能让你摆脱炎热,香甜丝滑的糖浆,混合软糯的口感,热量还不高。夏天四川特色小吃“凉糕”,一吃就是几大碗,比雪糕好吃,百吃不厌!
喜欢古镇,自然少不了古镇小巷,我问儿媳这里有没有那种幽深的青石板小巷,说心里话,自从读了戴望舒的《雨巷》后,作为北方人的我来说,很想体验双脚踏在雨后幽深的南方青石板小巷,在我脑海中闪现的那个撑着油纸伞,像丁香一样美丽的姑娘,就是缓步行走于这古镇的小巷里。轻轻的微热的风带着我前行,在儿媳的指引下我们一行轻轻走进古风高耸的牌楼,古镇的小巷就在眼前。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在这古镇小巷里,任自己的脚步声回荡在古老的石板路上,皮鞋跟敲响水灵灵的石板路,似弹奏的古筝,悠扬的旋律此起彼伏,流了一条巷,看着走在我前面的儿媳背影纤细修长,像极了戴望舒笔下的丁香姑娘。
小巷两旁青砖墨瓦的古屋,木门系着斑驳的木窗,牵着古巷的连体和悠长,就像清澈的流水悠悠流淌。就像敞开的深不可测的大门,欢迎我这个远道而来的游客。湿漉漉的石板路,是小巷流淌着的干净、古朴、宁静而有诗意的灵魂,我在空气中闻到了唐宋明清的古韵和气息。红灯笼和彩旗高挂的客栈,演绎了悠长的商贸历史,每一个招牌,都在讲述一个古代的故事。这一刻,走在石板路上,我尽量将脚步放缓、放轻。“宅弄深处,曲径通幽,不知深几许,行至尽头,豁然开朗,别有新洞天”,这诗对古镇弄堂是具象的描述,更是一种意象境界的表述。这种境界对生活在弄堂内的人来说,就是他们最普通的生存空间,此刻,真想把自己融入古镇,去感知古镇那千年不息的气息。
漫步于古镇街头,我已深陷历史的回眸中。体验着古镇人悠然自得、休闲舒适的生活;品尝着古镇诱人的小吃;呼吸着古镇上空温馨的空气;感受着古镇人与人之间温暖的情感,我静了心神,仿佛我来到此地,只为看一场从历史的长廊中沉淀下来的悠闲而美丽的风景画。
该打道回府了,我再次回望罗城古镇,感觉它就像一位古韵雅致的绝色佳人站立在那,眺望远方,若有所思若有所想,柔情似水又坚定刚强。四百多年的风吹雨打,它风采依旧,韶华犹存,让我再多看一眼,再次感受一下罗城古镇那悠远凝重的无尽神韵……

2008年接受《中国民办教育》陈能文记者的采访;2012年11月接受过“团中央分类引导青年工作活动案例《身影》访谈栏目的采访。2017年11月接受大型报告文学《沃土》杂志专访。
文学作品散见于《山东文学》《博爱》《京民文苑》《齐鲁英才》《威宁诗刊》《青岛财经日报》《烟台日报》《烟台晚报》《民族日报》《攀枝花日报》等报刊。
2010年出版个人作品集《心在水云间》,策划主编图书出版80多部。
评论列表(1条)
好美的文章啊,如清清溪水,流淌进读者的心里。又如冬雪腊梅,高洁美香,令人神之驰往!大赞赞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