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陵山及骆马湖地名由来别解 :王晓风

马陵山及骆马湖地名由来别解 :王晓风

宿迁城区唯一的山体名叫“马陵山”,最大水体即为“骆马湖”,这紧相依偎的一山一水都与马有关,仅仅是巧合吗?

从马陵山脉所处的各地史料记载来看,其山名是因其山势连绵起伏,状如奔马而得,如《山东通志》《郯城县志》及《宿迁县志》等地方志书,都有“状如奔马”之说。但只要称为“山脉”,必然有峰有谷、起伏连绵,远观皆似骏马奔腾,为何唯独此山以“马”为名?

官方文书中正式使用“骆马湖”地名的是康熙初年河道总督靳辅的著作《治河奏绩书·治纪·骆马湖口》。骆马湖一带确有骆姓族人居住,但骆姓却并非这一区域优势姓氏,人口数量和其他姓氏差不多,甚至更少。如果论地方势力而言,骆马湖区范围内,财力和权势最大的当属宿迁的马家和邳州的窦家,亦非骆家,但为何偏偏要用“骆”字来命名此湖?

如果将这一文化现象放到更大范围的历史条件下研究,我们可能会得到更多的线索。

骆马湖的形成原因

境内史学界普遍认为,骆马湖最早见于史料记载是在宋代,《宋史》和《金史》中记载差不多,都是说绍兴五年(1131年)四月,金兵元帅挞懒在此屯兵,因这一地区水草丰美,便于牧马,而称为“马乐湖”或“乐马湖”。可见这一区域在宋金时期已经形成湖泊,至元明以后,此湖又被称为“路马湖”;而地方上和民间大都称其“落马湖”,如在《施公案》等各种演义小说中都称之为“落马湖”,但在清代康熙年间后,各种历史资料中都统一将其称为“骆马湖”,其他各种湖名基本都停止使用。

清代康熙中期的河道总督张鹏翮《骆马湖》诗云:“环山浪势拍天浮,烟锁长堤万象收,淮水北吞黄水入,汶河西带泇河流。归风引棹千秋月,落日低帆两岸秋,寂寞楚歌人不见,嗷嗷鸿雁渡沙洲。” 这首诗以“骆马湖”为题,不仅将骆马湖描写得雄浑大气,气象万千,同时也记叙了“淮河、黄河、汶河、泇河”等河流对骆马湖的重要影响,从历史资料上来看,恰恰是这些河流的联合作用,才使得这片区域成为一大巨浸。

史籍中对于这一区域水文地理资料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汉书·地理志》载“ 沂水出盖(古地名)南至下邳入泗。沭水出东莞南至下邳入泗”。下邳即今天的睢宁县古邳镇,地处骆马湖西紧临的黄墩湖范围内。沂水和沭水即为泗水两条最大的支流,而古沂水、沭水进入泗水的地方,实质上就在今天的骆马湖区域内。

至南北朝时期,《宋书》中载有宋国御史中丞何承天的疏奏:“泰山以南至下邳,左沭右沂,田良野沃”。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水文地理著作《水经注》中记载:“泗水之右有黄沟之大荠陂,其左则有武原水之注陂。沂沭间有温泉陂、葛陂”(“陂”即湖泊)。《水经注·沭水》记载:“其水西南流,迳司吾山东。又迳司吾县故城西。《春秋左传》吴执钟吾子以为司吾县,王莽更之曰息吾也。又西南至宿预注泗水也。沭水故渎,自下堰,东南迳司吾城东,又东南历柤口城中。” 其《沂水》篇记载:沂水出泰山盖县艾山,又云:南过下邳县,西南入于泗。

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沂、沭、泗等河流,及承纳邳州、苍山、沂蒙山区等地来水的泇河与武河等均汇入这一区域。这些河流经过或流注于此地,造成了这一区域经常形成巨大的洪涝灾害,造成大片区域的汪洋洪水,这就是这一片湖区形成的基础原因。

大运河、六塘河、骆马湖三水汇集
鲧禹治水与马陵山、骆马湖息息相关

继续追踪有关文献资料,笔者发现,神话传说中的鲧禹治水的史前大洪涝,也与这一区域息息相关。包括《史记》以及其它记载这一时期的上古文献,全部都提到了“淮泗”、“沂沭”等河流,史料上记载这一时期洪水滔天的洪灾,其洪灾根源就是因为淮水、泗水、沂水、沭水,潴留于现在的徐淮之间,这在今天的水利史学研究中也得到公认。由于大禹父亲“鲧”不懂得疏和堵的关系,只是一味地蛮干,企图堵住所有洪水,可无论如何却都无法阻挡来势凶猛的洪灾,最后只能想办法到天上去偷息壤。但即使用了见水就膨胀增高的息壤,也还是没有阻挡住滔天的洪水。舜帝大怒,命令祝融氏将鲧处死在他治水失败的地方,他的陵墓就在马陵山脉一座名为“羽山”的山峰上,其山阴为山东省临沭县所辖(古属郯城县),山阳为江苏省东海县(古属赣榆县)。《山海经·海内经》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其历史地理著作《枣林杂俎》中记载:“鲧墓:郯城县东北七十里羽山,即殛鲧处,有墓”。其他如《寰宇记》、明清《一统志》等历代地理著作记载皆与此相同。

清代乾隆年间《郯城县志·山川》记载:“羽山,在县东北七十里,《禹贡》:羽亩夏翟。《山海经注》云:羽山在东海赣榆县西南,鲧殛处也。上有二泉,汇为羽潭。《左传·子产》云:鲧殛羽山,其神化为黄熊,入于羽渊。即此羽山为鲧殛处无疑 ”。

从今天的地理环境上来看,山东郯城似乎和骆马湖一带关系不大,但在清代以前,山东郯城北马陵的禹王台,却是骆马湖和沭水最为重要的尾闾和泄洪水道,历史上记载的大禹采用“疏”的方略治水成功之地也正在此处。《史记•夏记》载:“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水,定高山大川”,大禹请来伯益商讨治水策略,经认真勘察,他们认为水患根在沭水,遂凿开马陵山疏通沭水,并建禹王台逼沭水东而西、复北而南,汇入淮河入海。

乾隆时期《郯城县志》对于大禹在凿马陵山疏通沭水的记载

《水经注》载:“禹凿马陵,以通沭水,沭水既疏,水患根平”。《郯城县志》记载:“今按沭水在郯城境内者,其北马陵山因势为山阻,大禹凿山二十丈,穿峡而过,遂循山西皆南行,西岸原有石坝,名禹王台,抵御泛滥”。《辞源》2291页“禹王台”条目载:“禹王台在山东省郯城县东北,相传大禹治水凿通马陵山通沭水而西筑台于此,以镇水势”。

清乾隆《钦定南巡盛典·卷五十一》中的记载,则将此处与骆马湖直接关联:“山东郯城县城北禹王台,传为大禹遗迹,既凿马陵山以导沭水,复筑台以遏其冲。俾由江南沭阳、海州注海,不使防合防沂诸水入骆马湖以为民患。故俗谚有“沂沭不相见,见面成一片之语”。

乾隆《钦定南巡盛典•河防》中骆马湖、马陵山、禹王台的舆图

综合以上历史记载可知,上古时代的鲧和大禹的治水过程都和马陵山、骆马湖息息相关。那么,这与马陵山和骆马湖的地名有何关系呢?

骆马湖的得名

在清代以前,各种方志资料中,均无“骆马湖”的提法,明代官方以“路马湖”为主,民间以“落马湖”为主(间有写作“烙马湖”),清代以后,在可以查阅到的文献中,首先开始在官方文书中正式使用“骆马湖”地名的是康熙初年的河道总督靳辅,其著作《治河奏绩书·治纪·骆马湖口》中全部写作“骆马湖”,而弃用“路马湖”和“落马湖”的写法,也就是在这一时期里,地方志书中也将“落马湖”,改为“骆马湖”。

笔者经过反复研究地方历史文献,并与山东等地历史学者多次沟通和研讨,发现“骆马湖”地名由来,和葬在羽山的“鲧墓”有关,在上古时期地理典籍《山海经》中,鲧的形象就是骆马,《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黄帝世系曰:“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由此可知,鲧就是黄帝的直系裔孙,是为骆马。有关骆马的具体形象,在1989年版《辞海》1287页“骆”字条目中注释:“尾与鬣毛为黑色的白马。《诗·小雅·四牡》:‘啴啴骆马’,毛传:‘白马黑鬣曰骆’”。而《辞源》(上海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则在1882页专设“骆马”条目云:“骆马,白身黑鬣的马,《诗·小雅·四牡》:‘四牡騑騑,啴啴骆马’,唐白居易《长庆集·七十不能忘情吟》:‘鬻骆马兮放杨柳枝,掩翠黛兮顿金羁’”。

综上所述,“骆马”一名并非乡俗俚语,而是出于儒家经典著作中的典故,其国学渊源极为深厚。由此亦可说明,大禹父亲“鲧”的形象为一匹骆马亦是古已有之的说法(大禹的神话形象则为熊罴或虺蛇),《山海经》中的鲧神之像结合了龙、马、鱼的特征为一体,后世神话传说中龙马的形象概出于此。骆马湖当地流传已久的天宫落马成湖的传说亦是以此为本,流变而来。而当地渔民供奉的那位龙马湖神,便是禹的父亲“鲧”。之所以以他为湖神,就是因为他在沂水、沭水、泗水等河流爆发洪涝的时候,不是顺势导流,而是反复修筑堤堰,堵塞决口,是这片区域形成湖泊的始作俑者。

马陵山及骆马湖地名由来别解 :王晓风

骆马湖

这种神话传说虽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信史,但地名来自于神话则是一个十分常见的文化现象,根据清代诸多史料记载,靳辅在担任河道总督之初,长期驻留在宿迁、邳州一带,考察当地水文地理状况,为整治骆马湖、黄河、沂河、沭河的水系紊乱,他在马陵山的山脊以下筑五坝,开六塘,以六塘河直达东海,疏通了骆马湖潴留积水的下泄通道,以保障黄河与运河的河道安全。这一举措,其实就是参照了当年大禹开马陵山,筑禹王台的创举。

在此期间,靳辅与当地文人士绅多有来往,和当地耆老追溯考察骆马湖区域内水系源泉,商讨解决办法,而宿邳一带的文人多有饱学之士,醉心于经史子集的宿儒大有人在,于是将上古时期鲧禹治水的典故考证出来,最终成功地将“落马湖”等诸多湖名一统归于“骆马湖”。

马陵山的得名

也许你会奇怪,鲧是骆马湖湖神,又与马陵山有何关系?

马陵山为一条北南走向的跨省域山脉,北起山东省沂源县,属于沂蒙山支脉。人们一般将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郯城县境内的马陵山称为“北马陵”,其最高山峰海拔184.2米;江苏省新沂市和宿迁市区的马陵山称为“南马陵”,南马陵的司吾山五花顶海拔高度为91.8米。

宿迁市区马陵山起自嶂山,至钟吾初中处为止,山脉隐伏,市区内最高山峰为湖滨新区三台山森林公园内的峰山,海拔71.2米。至于境内直接被命名为马陵山的山峰,则是现在马陵公园内的突起丘陵,今天几乎看不出其峰岭形状。

三台山森林公园镜湖(湖对面隐约能看见突起的小山头,最高的就是峰山)

其实,鲧的陵墓就在马陵山,既然鲧是一匹龙马的形象,他的陵墓称为“马陵”,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便是“马陵山”山名由来的真相。

实际上,马陵山不仅仅是鲧的陵墓,也是大禹王的出生地,《山海经》载,鲧被杀于羽山,其神沉入山下羽渊,三年后,从鲧的身体里诞生了禹王。地方志云:此山因此称为“禹山”,后因当地盛产进贡中央王朝的雉羽,而改称“羽山”。因而《尚书·禹贡》曰:“淮沂其治,蒙羽其艺”。

那么,自古以来的地理志书作者为何不以“龙马之陵”的概念诠释马陵山的来历?显而易见,鲧的悲惨遭遇,比之失败的英雄项羽更加令国人忌讳,千古以来,地名中凡是蕴含不吉的概念无一不遭到后世的涂改,这便是马陵山真正含义隐而不彰的原因之所在。远的不说,境内骆马湖这一地名也曾有人心中怏怏,几欲将之抹去而为快。

其实在我看来,这些忌讳观念大错特错。何谓大吉大利之地?可以祝福庇佑后世子孙的山坟便是吉祥之地。巍巍马陵,曾经安葬一位遭遇悲惨的治水英雄,固然令人扼腕,但他的儿子却成为后世所有帝王和黎民都景仰膜拜的“尧舜禹汤”之一,并被历代水神祭祀体系奉为“龙祖”,这样的龙脉圣源,岂非正是万古钟灵千里毓秀的祥瑞之地!

马陵山及骆马湖地名由来别解 :王晓风

作者简介:

王晓风  宿迁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大运河文化建设研究院宿迁分院研究员,市湖滨新区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市湖滨新区作协副主席。

(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