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鸿毛生死言 ——史学开山鼻祖司马迁在邳州

泰山鸿毛生死言 ——史学开山鼻祖司马迁在邳州

公元前121年,正值汉武帝元光三年,邳州大地上来了一个24岁的年轻小伙子。这就是后来成为我国按代修的史学界开山鼻祖的司马迁。司马迁从彭城来到下邳,主要是探访本朝(汉朝)开国军师张良在邳州藏匿十年的事迹,特别是“圯桥进履”的故事更是深深感动同样勤奋好学的司马迁。 决定来邳州采访。

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人。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 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正是这些传说和故事从小就激起了司马迁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同样,龙门的山川灵气和历史沉积孕育了司马迁的卓越才能和宽阔的胸怀。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诗书、经史典文。20岁时,从京师长安出发,南下开始漫游,足迹踏遍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这次来下邳就是他考察江淮流域的重要一部分。

邳州,这个创造东夷文化辉煌,奚仲慕名迁都而来,使徐偃王崛起,春秋战国攻伐盟会的地方,秦汉之际英雄逐鹿的战场,无疑深深地吸引了年轻的司马迁。特别是张良尊敬老人、勤奋好学的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由于他认真仔细的调查了解,所以以后才能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对张良和“圯上老人”做了大段细致精彩的描写。从而使人们对张良在下邳隐匿有所了解。年轻时的漫游考察,使司马迁了解了大量的历史事实。丰富了历史知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朝朝廷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对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记啊!”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司马迁低着头,流着泪,悲痛而坚定地应允道:“儿子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我一定完成您的遗愿。”

元封三年(前108年),也就是司马迁来邳州十三年后,继承其父之职,任太史令,因而有机会读史官所藏图书。司马迁以此为荣,把修史当作一项崇高的事业。为此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司马迁一直记得父亲的遗志,他决心效法孔子编纂《春秋》,写出一部同样能永垂不朽的史书。公元前104年,正式动手写他的伟大著作《史记 》。

然而,一场人生最大的劫难向他袭来,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夏天,武帝派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兵,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贬低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汉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宫刑。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正像他在《报任少卿书》中所说的那样, “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了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以顽强的毅力,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千秋不朽的伟大巨著。

(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