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同泰:评书艺人周绍俊的评书情结

我与周绍俊先生有缘。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父亲在大队做会计,我经常到大队部去玩。那时各生产队没有电话,要开会、举行什么活动等都是由专人下队去通知。周绍俊就是在大队部做这个工作的。由于父母过早的离世,姐姐远嫁他乡,他便成了孤儿。吃百家饭渐渐长大的他,过早的成熟、懂事,而且聪明、上进。虽然只读过很短时间的书,但是由于他的刻苦,好学,竟然能把新华字典倒背如流,就是那些在学校里读书的孩子也望尘莫及。当时,小小的年纪就当上了大队的通讯员,又使同龄的孩子们羡慕不已。

记得他特别会讲故事,我们叫讲呱。他经常叫我跟他做伴下队去送通知,路上就给我讲呱。讲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讲武松打虎,讲哪吒闹海什么的,我特别着迷。觉得他很厉害,也很崇拜他。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我当时就是他的铁杆粉丝。

就是在大队做通讯员的时候,他便喜欢上了评书。那会儿文化生活十分贫乏,晚上能在打谷场上听段评书、大鼓、扬琴什么的,那就是最高级的享受了。由于工作的特殊,他要跑遍十几个生产队去送材料、送通知什么的,他便能及时知道哪个生产队有说书的,随时随地泡在书场里,慢慢地就和说书人混熟了,耳闻目染,渐渐地他竟能把听过的书讲出来。

有一次,说书人有事来晚了,大家都等得不耐烦,甚至有人抱怨起说书人来。就在这时,他走到书场中间,半开玩笑地说,大家闲着也是闲着,我给你们来一段吧。人们不以为然,以为十几岁的小孩子能会说什么书?可是当他有板有眼,有模有样地说完一段时,大家都惊呆了,连连叫好。后来,他果然正式拜了师傅,说起了评书。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周绍俊先生已经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评书艺人了。在当时的邳县县城的书场,他是主角,是台柱子。在各个公社的集市,春会,甚至水利工地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听到他的评书。一度出现过好几个地方同时来抢他去说书,干部们不得不出面来调解的场景。就像现在的明星受人追捧一样,那时的他也曾红极一时。以至于几十年后人们说起当年的情景时还津津乐道呢。

他不仅说书挣钱养家糊口,还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参加各种曲艺大赛,获奖不计其数。1985年,由他自编自演的评书《战前枪声》荣获江苏省曲艺大赛优秀演出奖。不久他被推举为江苏省曲艺家协会理事,邳县曲艺家协会主席,并当选为县政协委员。为邳州的曲艺振兴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不断的丰富多彩,更有电视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说书这种古老的娱乐形式便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说书的艺人们也纷纷改弦更张,有的下海经商,有的回家种地,还有的干脆告老还乡,颐养天年,享天伦之乐去了。周绍俊先生也顺应时代,辞去了职务,自筹资金创办起了很有文化气息的文宝斋。在收集古玩钱币,出售纸墨笔砚,修复、装裱书画的同时,还广交文友、书友,为邳州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余热。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潜心研究苏北评书发展历史,并笔耕不辍。经过几年的精心创作,现已完成了一部一百三十余万字的《蝉噪轩词话》。延续了一个老评书艺人几十年埋藏在心底的评书情结。

《蝉噪轩词话》用评书的形式写成,采用反正十字韵,三三四字句排列,一韵到底。词话以其本人的生活亲历为主线,记录了家乡邳州六十年的风雨变迁,风物民情,民风民俗。书中还收集了其本人讲过的传统段子,书场小帽,民间传说,乡间轶事,新编故事,曲艺作品等等,真是包罗万象,精彩纷呈,足以彰显周绍俊先生深厚的评书功底,不禁使人肃然起敬

以前,忙于冗杂的事务之中,很少有时间再去听他的评书了。退休后,有了闲暇,我便经常去他的文宝斋蹭书听,听他说他的新书《蝉噪轩词话》。每当这时,他总是说得乐此不疲,我听得也津津有味。虽然只有我这一个观众,可是他表演起来还是声情并茂,绘声绘色。说到激情处,他也会像当年那样,一只脚踏于凳上,一只手掐在腰间,手中纸扇上下翻飞,一会儿作枪,一会儿作剑,一会儿作笔,煞是好看。口中念念有词,滔滔不绝,行云流水。真是宝刀不老,再现当年雄姿飒爽,使我终于又过了把评书瘾。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