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井的井(刘继绵)

       — 是乡下村头的一处景观,是村庄的生命之源,是村庄的基本生活设施,是村庄的共有财产。如果说村庄的百姓离不开水,那么村民的休养生息则必须有水井。井的一端伸进地心,一端连着村庄。并把地气和清凉源源不断地传输给村里的人、牲口和植物。于是便有了村庄的袅袅炊烟、万家灯火、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蓬勃茁壮。“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毛主席。”原本是小学语文课本里的一个故事。我还记得小时候见到有乡下人路过,看到村头井边有人打水,就上前说句好话讨口水喝,解了口渴。可见,井是多么的平常,井又是多么的重要啊!

可我这里要说的是刘井村的井:

一、刘井村因井而得名

在土山镇西南通向占城公路三华里的路南旁,竖立着一个醒目的石制村碑。上面写着:“刘井村 —- 清朝乾隆年间,有几户姓刘的人家来到此地,掘了一口水井,取名“刘井”。从此,他们在这里以种地为本,繁衍生息,传世发展,逐步形成以刘姓为主体,且远近有名的大村庄。”这就是刘井村的村碑。

关于刘井村的村名,《邳州文化》曾于2014年6月期刊文:《刘井村名有根涯》。其作者称:“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一日,刘邦率兵三千屯于土山西南角下,准备三日后与项羽合兵攻打下邳。军营初定,但无水以起灶。只因此地百姓平日饮水源于岠山山顶之泉。而今邳地大旱,无山泉,奈何?军师张良媒谏,遂命兵丁在军营南、北、西、东四方凿井以解困。五日后,刘邦拨营奔徐。临别前,应居地百姓之求,赐此处为‘刘井’也。”

以上两种说法在年代上虽相距甚远,但其共同之点,皆因此地早有刘姓人家居住,且都因凿井而得名。

刘井村因井而得名,这一事实也在客观上说明它的起源是与井息息相关的。井,成了刘井村具有鲜明特色的一个响亮称谓;井,是刘井村最具代表性的一张名片。 

二、刘井村推粉离不开井

提起“刘井粉条”,那早己是远近闻名。这是刘井村世代相传的家庭副业,己有300多年的历史了。不知是从什么時候开始,也不知是哪位长辈发明的。每当农闲时间,主要是秋冬季,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忙碌起来。过去主要是以人力操作,生产规模是小家庭作坊,个人体力劳动量大,天冷水凉,很是辛苦。老一辈的说法是“水里捞钱的力气活”。确切地说是“井水里捞钱”。以推粉工序来着,从洗山芋、磨浆、过包;到下粉条、拿把子;再到解开冷冻鲜粉条……,都离不开井水。从这种家庭作坊式劳作过程来看,推粉的每一个过程都离不开“挑井水、用井水”。你若是想多推粉,你就得多挑水;你家若是有一个壮劳力(不论男女)挑水,这就是推粉的强项;你家若是离井近,那就算是幸运;如若离井远,那就只有多出力挑水。可见,对于刘井人来说,

推粉是离不开井的,井是多么的重要啊!

与别的村相比,刘井村的井有以下的特点:一是,井的数量较多。 随着刘井村的逐步发展,村庄在不断扩大,到了人民公社化时期,共编为十个生产队。当然井也就逐步增加。从前刘井到后刘井,依次诸如刘井一队井、刘井三队井、陈庄一队井、陈庄三队井、井西一队井、赵庄井、土老庙井等七八口之多。它客观上适应了刘井人推粉的需要。二是,井修的较好。井挖的较深,全用青石板彻成。且井台建得较高,井口周围的面积较宽敞。有的还修了上下台路,四周裁了树。这便是夏天人们悠闲纳凉的好地方。三是,挑水的扁担和水桶较为讲究。小时去外祖母家,看到那里人家去井上取水,多是用泥瓦罐子提水吃,感到很是不解。相比之下,刘井用的是硬朗的扁担挑着两个对等象样的大木桶。因为在推粉繁忙时,井上会出现“十五桶打水—七上八下”的景象。泥瓦罐子

提水是远不能上阵的。

三、刘井村井的变迁

沿序了祖辈数代人的古老水井,是从国家改革开放后农村手动压力井的出现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的。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迁。它标志着农村古井时代的终结,标志着农村家庭饮用水方武的变革和劳动力的解放。于是,千家万户院内欣然出现了简单便捷的手压井;于是,人们不再去水井那里挑水提水了。井不再被人们光顾了。随后,有的水井被封存,有的井台被推平用地。

有了家用手压井,刘井人推粉再不用去井台挑水受累了。于是,刘井村推运用小型机械化的条件下掀起了新的热潮。从上万斤、到几十万斤、再到几百万斤……。这着时让刘井人推粉赚钱过足了瘾、真“得味”。但新的问题出现了,粉浆汤到处排,溢满成患。它将面临着产业化、环保化的新的考验和变革。

而今,随着国家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经济的转型,井,似乎远离了我们的视线,成了一处遗址或一种遗物,一个记忆。它己经被手压井、又将被管道自来水所替代。我认为,它不应该被遗忘,它应该载入乡村史志,它应该进入我国乡村博物馆。它将永不干涸,永不消失……。

刘井村的井啊,你曾为刘井人家庭推粉创造了无尽的财富,我们永远怀念你!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