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文艺界并驾齐驱的两匹骏马:周葆亮与杨光正

在邳州市文艺界,提起杨光正和周葆亮,那基本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俩是文艺百花园里,奔出的两匹黑马,也是实实在在的草根文艺爱好者。前半生,靠着韧性和勤劳的双手,书写了好多可歌可泣优美文章。有一句话用在他俩身上,那可是恰到好处,即是:“知识改变命运”!

这两位同志基本可以说是我大半生的志交。我认识光正同学要比葆亮哥早一些,那是因为本人和杨光正都是官湖镇老乡,从小都生活在一个村,他家在第五组我家在第八组。从上小学直到初中毕业,我俩都是同窗,后来考上官湖中学上高中时,有幸我俩又被分到一个班级,班主任是周伯之老师。

在我的记忆里,光正同学是一位少言寡语、非常沉稳、爱动脑筋的人,并且学科很偏,对文科非常酷爱,所以学提时期就凸显出了他的文学天赋。在上高中期间,他还经常写一些民间文学稿件,寄给相关报社和杂志社。你别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时他所寄出的稿件,居然被部分民间文学杂志发表。说实在的在那时期作为一名学生,所写文章能在杂志上发表,那是多么让同学们羡慕的一件事啊。光正同学初显的文学才华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得到时任我们班主任周伯之老师的夸奖。

1980年高考落榜后,光正同学便对其今后人生路进行规划,因为他清醒的认识到,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老农民,外面又没有得力的亲戚朋友,所以今后自己人生路,要靠别人来相助,那是万万不可能的。此时,他便暗下决心,不创出一片新天地,誓不罢休。他是这样想的,同时也是这样去履行的。因为他非常酷爱文学,所以便下定决心,从这方面去突破。光正同学此时的家境也是一般,他兄妹四人,他在家排行又是老大,所以他肩上的压力是很重的。为了减轻父亲的劳动负担,在一次市里西边红水利工程建设中,光正便替父出征,参加他高中毕业后第一次河工生活。为了不耽误看书学习,经过一天辛苦的体力劳动后,晚上还要挑灯夜战,继续看书学习,为了不影响工友们的休息,他便将煤油灯端到帐篷外带夜看书,每天一般都是看到半夜,最长时则能学习到凌晨三四点钟。他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着实感动同来的工友们,他们都心疼的关心他说:“光正啊,你现在尚年轻,又没有出过多少力,你一定要注意休息,保重身体,不能这样拼命,你会吃不消的”。此时,光正都是微微一笑感激答谢,并没有停止每天加班学习。

为了给父母分担日常生活中的经济负担,光正在下学6年时间里,可以说是受尽人间的磨难,尝尽了酸甜苦辣。这期间他跟人在建筑工地干过小工,在饭店当过服务生,和别人到官湖河淘过黄沙卖,并且还在街道摆地摊卖过图书等。为了明天能够找到用武之地,他是一边帮助家里挣钱,一边抽出时间自修大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多刻苦努力学习,光正便顺利通过自修大学10门功课,荣获国家颁发大专文凭。

老天是会给勤奋努力人一条活路的,1987年也是光正同学人生转折的一年。这一年邳州广播电视局,面向全市公开招聘36名专职通讯员。光正同学参加了本次考试,并被顺利录取,后被分配到当时徐楼乡政府,任专职通讯员,那天去报到还是本人找车帮忙给送过去的。

上任后,光正同学非常勤奋,他知道今天的工作来之不易,自己绝对不能辜负父母的培养及政府给予的机会。在徐楼乡三年的时间里,他的工作成绩得到领导的肯定和同事们的称赞,年年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光正的勤奋好学的精神,不但得到当地政府领导的肯定,同时也得到主管局领导的认可。1990年一纸调令,将光正调到广播电视局,配合局里做好日常新闻报道工作。此时,光正心里非常清楚,现在刚刚取得一点成绩,那只不过是万里长征刚刚走完第一步,今后的路还很漫长,绝不能沾沾自喜,而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当时,只因局里职工宿舍特别紧张,没有空闲房间,局领导便把一个楼梯间,杂乱东西收拾出来,让给他住。楼梯间那是冬天冷夏天热,并且狭窄潮湿。可光正并没有嫌弃眼前所处条件,他心里明白,今天局领导能把他从乡下调到市里工作,那是对他工作的肯定,他今后一定要以实际行动来回报领导,不能一味地去追求享受。

进入角色后,光正同学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无论什么气候,只要领导一声令下,他都快速赶到新闻地点进行实地采访。如果遇到采访任务繁重,回单位晚,他就连夜在他那矮小狭窄的寝室里,带班赶写稿件,不误第二天早上发表。就这样,他不辞劳苦、任劳任怨的工作精神,得到了时任广播电视局局长严廷峰的认可。后来,严局长调到官湖镇任党委书记,又把光正借调到官湖镇任文书工作。就这样,付出总会得到回报的,多年一路走来,光正同学不知撒下了多少辛勤汗水,最终靠自己的出色工作能力,一直荣跃到运河镇副镇长职务,直到2014年退居二线。

经过自己一生的奋斗和耕耘,他在文艺界成绩也是硕果累累,先后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徐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邳州市文联副主席、邳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邳州大运河研究会副会长、并兼任主编等职务。

提及本人和周葆亮的熟知,那要来源于电力行业的报纸上。当时在80年代末期,我也经常给电力报社投稿,在报纸上周葆亮这个名字,时常映入我的眼帘,对本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原因,一是;他文章登报数量比较多,二是;他所写的文章内容好、可读性强、文字非常犀利、笔锋比较厉害,并且文章采用写作形式比较多,可以说他是文学全才。

我和葆亮哥第一次正面接触,那是1996年邳州供电公司召开的年终新闻表彰会上,当我俩互报年庚时,此时让本人非常诧异的是,比我年长2岁(当年他是34岁)的葆亮哥,从他外表看上去,比他本人实际年龄足足要长10多岁。从他那布满额头深深的皱纹里,可以反映出他所走过的人生沧桑之路,以及丰富文化知识的沉淀。自从那次我俩认识后,以及后来经过长时间的相处和沟通,逐渐我们俩就成了莫逆之交。从我后来了解中得知,葆亮哥在文学知识这条大道上,一路走来,真是历尽了人生坎坷。

葆亮哥告诉我,原来他生活在石山村这个地方,姓周的他们家是独门一户,那是因为当时他祖父家境贫穷,在家实在过不下去了,便带着他幼小的父亲一路讨饭,来到此地,落户于原石桥乡(现合并于八义集镇)石山村。只因他们是外来户、又举目无亲,此时家境又那么贫寒,所以当时周围乡亲对他们这一家,都是另眼相看冷冷对待,尽量少与他们接触。面对如此的困境,葆亮哥从孩提时期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靠自己的才能,定要走出一片新天地,为父辈们争光,求学之路那是何等艰辛,大家是可想而知。上学期间他便痴迷上了文学,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就是这样一路走来、荆棘满地。高中毕业回家后,他每天都是坚持看书学习,当时他家境贫寒安装不上电灯,他就点着煤油灯带夜看书学习,有时看书入迷时,头发被灯头火烧着了都不知道。他白天外出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晚上在家便坚持看书、书写新闻稿件,在他的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下,各大新闻媒体纷纷刊登了他的作品。因为葆亮哥性格耿直,他敢于直面社会上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所以当他将一些阴暗面的东西反映给新闻媒体时,着时也得罪了一些地方官员和单位领导。他告诉我让他一生记忆犹新的一件事,当时他写稿件反映某个部门,在销售货物时存在搭车销售现象,这个稿件被《邳县经济报》一刊登,便激怒了这个单位的领导,于是,他找到周葆亮开车拉他到报社去核对,经过核实此事确实存在,没有办法,于是这个领导便生气将葆亮哥扔在邳州市里,自己扬长而去,惩罚让他自己回家。大家想想当时是80年代,对一位刚刚下学的学生来说,身上哪来的钱坐车回家,没有办法他只有徒步走了3个多小时回到家。

倔强的性格给他人生之路,确实带来不少麻烦,只因他写文章得罪了一些人,那些人便在社会上散布流言蜚语,说他不务正业思想消极,不是一个有为的青年。此事一散布,造成过去和他相处比较好的伙伴,都离他而去,不在与他接触。然而,最让他痛心疾首的是,1996年与他共处10年的媳妇,受不了他家境贫苦以及外面的流言蜚语,便狠心地离他而去,抛下一个不满9岁女儿给他。

社会和家庭的双重打击,此时让他陷入绝境。此时此景,当时他真有轻生的念头,可是当他想到年老父母和不成年的女儿时,便打消这个念头,勇敢地去面对人生。他当时想,本地是生活不下去啦,他决定要离开本地到山东去发展。“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他人生困苦之时,机遇来啦,当他去本地书店购买一本词典带走时,很巧在书店遇到时任薛集供电所所长魏明,当魏所长得知他所处情况后,便劝说他不要离开,他愿意接纳他,让其到供电所帮助所里写新闻报道。

葆亮哥给我讲:“人心都是肉长的,在我人生最困难时期,供电所魏所长能向我伸出热情之手,我现在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工作”。上任后,葆亮哥说到做到,为了能多采写出真实稿件,他每天几乎都吃住在所里,白天跟随所里人员深入一线去采访,晚上便在所里挑灯夜战书写稿件。就这样,他一年四季无论遇到多么恶劣的环境,只要一线工地有新闻,他都是亲临现场。在他的不辞劳苦、辛勤努力下,年底邳州供电公司新闻稿件发行统计,薛集供电所都是第一名,遥遥领先全市其他各供电所。

薛集供电所新闻报道取得好的成绩,引起时任公司党委书记刘善明的注意,因为刘书记在他执政期间,非常注重新闻宣传工作,于是他便责令党委办公室宋峰主任,将周葆亮调到公司党委办公室协助新闻报道工作。公司领导对他的重视,他也没有让领导失望,在他日后勤奋刻苦地工作下,邳州公司每年新闻报道工作,都领先徐州供电公司全市同行业第一名。

 

2001年底,江苏全省农电体制改革,只因邳州局领导的推荐以及自己业务知识考试过关,周葆亮便顺利跃进农电队伍行列,成为一名正式的农电工,从此便改变他人生的道路。                   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杨光正和周葆亮他们俩在文学百花园里,播下颗颗辛勤的种子,最终结出累累幸福的果食。

杨光正同学自1986年开始,陆续在《乡土》《山海经》《山西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徐州日报》《乡风》等报刊发表民间文学120余篇。有10多篇作品入选《江苏文学50年.民间文学卷》《江苏民间文学集成》,有两篇报告文学编入文集。累计有十万多字的民间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入选《邳州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有30多篇民间文学作品入选《徐州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有30多篇民间文学作品入选《徐州民间文学集成》、《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邳州卷》,2000年出版个人作品集《乡音集》,2012年9月,他撰写的论文《浅谈农民画乡建设和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乡、农民画发源地邳州市为例》获中国农民画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该论文入编《2012中国农民画学术研讨会文集》他本人的事迹还入编《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辞典》等。

周葆亮在文坛上荣获了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电力作家协会会员理事、徐州作家协会会员、徐州杂文会会员常务理事、邳州市运河街道文联副主席、运河街道作协主席等职务。周葆亮出版发行长篇小说《暖阳》,他本人作品在《工人日报》《农民日报》《新华日报》《中国电网报》《中国电力报》等多家报纸刊物发表,他发表的散文《登杆记》《敬仰红旗渠》以及杂文《莫让老人泪汪汪》等近百万字,在国家省市级征文中获奖30多次等。

他俩的汗水没有白流,付出终有收获,在文学百花园里,他们硕果累累,我钦佩我赞美,祝愿他们俩今后人生路越走越宽。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