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邳雎铜军分区司令员蔡明?
——蔡江山在邳州新四军研究会恢复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今年恰逢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新四军建军80周年,在北京、江苏等各地新研会的支持下,邳州新四军研究会工作恢复启动成功举办。我们作为北京新研会的代表有幸参加这一重要活动,思绪万千、感慨万分。
邳州这块热土洒满新四军前辈奋斗牺牲的鲜血,如今又育孕着无数新四军后代的志士仁人,追寻父辈足迹、延续父辈情怀、回忆父辈战斗历程、弘扬铁军精神去实现父辈们追求的伟大目标和梦想。
缅怀新四军前辈的战斗历程,追记曾经的腥风血雨年代前辈慷慨激昂、战斗在苏豫皖地区,打击日顽的传奇故事,是现今传播奋发向上正能量的需要。历史的真实、准确、完整的记载和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有人在网上著文冒名新四军前辈的名字,搅乱了新四军历史的本来面目,使许多人分不清真伪、辨不清黑白,被误导走入了歧途,尤其是还借用了邳州论坛(杂谈栏目)等网络传播的影响,这是每一个新四军后代不能答应的。为正本清源、消除不良影响,特借此机会向参会的各地新研会代表、邳州新四军后代同仁,以及邳州市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做一简单介绍。
网上很容易可以搜到武飞将军的词条,即:武飞,原名魏方武,字少声。曾用名,许少声、许立民、蔡一平、王洪、黄春圃、蔡明、王谭等,随之有武飞生平简历和照片的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作者就是武飞(魏方武)的后代魏云东,自称其父是邳县十三区(土山)占城乡魏庄村人。看到有这么多化名的武飞,要逐个加以验证已经流逝的这段历史确实比较困难,因为现存的史料和历史文献有限,许多那个时代的见证人也因年龄较大或去世较早很难再搜集到有价值的证言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在魏云东网上发文的字里行间找到一些明显虚构和张冠李戴冒名新四军前辈的造假痕迹。
一、 新四军中的黄春圃究竟是武飞还是江华?
网上魏云东的文章将新四军前辈黄春圃说成是武飞(魏方武)在新四军时期的一次化名。在1939年至1940年这段时间,曾在山东和皖东北地区任职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高级指挥员黄春圃同志是不是武飞的化名,这位八路军第五纵队的领导和皖东北保安司令部(原苏皖军区)政委黄春圃是被《刘少奇年谱》中多次提到的人物究竟是谁?
现已查明,新四军历史上的黄春圃就是老一辈革命家江华同志。关于黄春圃改名江华还有一段历史故事。《党史纵横》2009年05期有一篇文章专门对此做了详细的描述。现将此文的内容转载如下:
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1907年8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石桥乡鹧鸪塘村一个虞氏贫苦农民家庭,本名叫虞上聪。1929年冬,因工作之需,改名黄春圃。1938年8月黄春圃接到了军委调他到前线工作的通知。就要离开延安了,黄春圃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回想起在延安的战斗岁月,每一件事都历历在目,战斗的情谊,同志的关心和帮助,让人难以忘怀。临行前的一个晚上,黄春圃去向毛泽东主席道别。警卫营报告后,他被请进了窑洞,只见毛泽东正在灯下奋笔疾书。黄春圃轻轻的叫了一声:“主席!”毛泽东停下笔,回过头来:“哦,是春圃啊,听说你要去前线,组织上安排好了没有?”“已经安排好了,我过几天就启程,今天是特意向主席道别的。”毛主席递给黄春圃一支烟,自己也燃起一支,深吸一口:“一定要上前线吗?就留在延安工作不行么?”黄春圃挠了挠头,笑了笑:“在机关工作一要会写,二要会说,这些都不是我的强项。主席,我还是去前线工作好。”毛泽东关切的问:“准备工作做好了吗?有些东西是必须要带的,像地图啦,红蓝铅笔啦,这里没有,可以去西安买些嘛。”停了一会,毛泽东意味深长的说:“战火烽烟更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呀!”黄春圃看到墙上挂了一个望远镜,就对毛泽东说:“主席,能不能把你的望远镜借给我,我想带到山东去。”毛主席哈哈笑了起来:“你打我的望远镜的主意?现在还不能给你,我还要准备在陕北打游击用呦!”黄春圃听毛泽东这样说,深感毛泽东考虑问题全面。在他的印象中,毛泽东总是从好坏两个方面考虑问题,随时准备对付最坏、最困难的局面。后来,毛泽东这句话真的应验了。1947年,国民党军大举进攻延安,他的望远镜果真派上了用场。“我去敌后工作,用现在的名字可能不太方便,请主席帮我改个名字吧。”黄春圃说。毛泽东想了想,问:“你老家是哪里的?”“湖南江华县的。”“那是个少数民族地区嘛,那你会说瑶话啦?”黄春圃笑着点点头。“好嘛,那你就叫江华吧。用县名做人名,永远不忘家乡,不忘家乡人民。”黄春圃笑着说:“还是主席想的好。”江华的这次改名,后来还引出一段小插曲。那是1940年在延安一次由刘少奇主持的会议上,江华的名字报上去后,许多人发出疑问:“江华是谁?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毛泽东故作神秘的说:“其实他是我们大家熟悉的人。”看着大家急不可耐的样子,毛泽东揭开了谜底,将江华名字的由来讲给了大家。“原来就是延安城防司令部政委,中央军委四局局长黄春圃呀!”大家才恍然大悟。就这样,黄春圃自1938年8月奔赴抗战前线,一直使用“江华”这个名字。后来在回忆往事时他深情的说:“改名江华,其中寄托着我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这个名字意味着不管在哪里牺牲,我都是湖南江华人。”(摘录完)
事已至此真相大白,黄春圃就是被毛主席建议改名江华、并被派到山东和皖东北地区工作,在八路军、新四军任职的高级指挥员。在邳州的新四军斗争史中,很多新四军的军史资料中都可以查到江华的名字和活动轨迹。历史上哪有什么武飞化名的黄春圃,可笑的是魏云东不仅将黄春圃网传的老照片说成是武飞(魏方武)的,而且把黄春圃在江淮纵队任职司令员兼政委,苏皖军政委员会委员、皖东北军政委员会书记等职务也都随意篡改并加以注释成武飞的职务。网上著文还将《刘少奇年谱》中多次提到黄春圃名字的地方也都添加了武飞的注释,俨然以黄春圃后代代言人的角色,吹嘘自己家人与这一时期新四军前辈和战友如何亲密云云,使之在网上广为流传,造成很坏的影响。
二、邳睢铜灵军分区司令员蔡明是谁?
在1941年10月邳睢铜灵军分区第一任司令员蔡明身上,魏云东网上文章同样也在故伎重施,他辩称武飞曾化名蔡明,并将蔡明在新四军这个时期的活动和战斗的经历说成是武飞的经历。
要证明此蔡明非彼蔡明,这个时期在这个地区活动的部队里有这样两个历史证人可以择清此种种疑惑。一是时任新四军三师九旅27团的团长赵汇川,二是邳睢铜灵军分区的政委李砥平。这两个开国元勋是这一时期蔡明亲密的战友和历史见证人,27团在邳睢铜灵地区战斗活动是新四军军史记载的史料,同为27团团长的赵汇川和该团政委蔡明也同样是魏云东不敢否认的历史铁证。历史清楚的记载了蔡明作为邳睢铜灵军分区第一任司令员,赵汇川又是其继任者,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另一位历史见证人李砥平也是魏云东认可的,因为李砥平是和蔡明同在该军分区共事的搭档,一个是军分区的司令员蔡明,一个是军分区政委李砥平,后来在1943年1月俩人又一同奉命去延安学习。
魏云东著文也对李砥平作为军分区政委表示了认可,甚至还煞有其事的列举了李砥平在该地区犯过一些错误,以此来证明他的父亲武飞就是化名蔡明的人,并且对李砥平的熟识程度过犹不及。唯一不同的是魏云东认为邳睢铜灵军分区司令员蔡明不是从27团政委岗位上调来的蔡明,而是老资格化名黄春圃的武飞,是武飞又一次化名蔡明来到邳睢铜灵军分区担任司令员工作的。魏云东臆测当时新四军有两个蔡明,一个是江西人蔡明担任27团的政委,另一个是邳州本地人的武飞化名的蔡明,武飞化名蔡明与李砥平搭档成为邳睢铜灵军分区的第一任司令员。既然赵汇川和李砥平都是蔡明的历史见证人,现在只要看看这两个历史见证人是怎么描述和记录与蔡明共同生活和战斗的,真假蔡明的身份岂不昭然若揭了。
首先,赵汇川将军(海军北海舰队原副司令员)解放后出版了自己的自传体回忆录《川汇大海》,该书由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发行。在这本书的26页,记述了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司令员任命蔡明同志在赵汇川三支队任政委的经历。在该书“新四军第九旅27团的创建经过一节的36、37页上,较为详细的记述了蔡明在27团和邳睢铜灵军分区的任职经过。现摘录如下: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一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20日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28日,新四军军部在苏北成立后,即将华中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统一整编为新四军七个师。八路军第五纵队编为第三师,五纵三支队编第三师九旅,张爱萍为旅长,韦国清为政治委员。我们团编为九旅二十七团,我任团长,蔡明任政委,徐志斌任副团长,柯愈强任参谋长,孙朝旭任政治处主任。从此,九旅所属各团队在新四军军、师首长正确领导下,在旅首长直接指挥下,在苏北、淮北广阔敌后战场上,千里转战,艰苦奋斗,英勇作战,在与敌、伪、顽搏斗中,创建和巩固了盐阜、淮海根据地,恢复和巩固淮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1941年10月,蔡明调任邳睢铜灵军分区司令员,王静敏任二十七团政委。1942年6月,我调去华中局党校学习,副旅长张震球兼任团长。1943年1月,我任三分区(三分区即邳睢铜灵军分区)司令员,赵海峰任二十七团团长,自此至1944年9月,二十七团即在九旅和三分区双重指挥下作战。(摘录完)
在该书的“坚持淮北三分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斗争”一节,88页这样记述:
1943年1月,中共邳睢铜地委改称为淮北三地委,李砥平、蔡明调延安学习,为加强邳睢铜地区党政军一元化领导,调九旅政委康志强为地委书记兼分区政委,邳睢铜灵军分区改为淮北军区第三军分区,赵汇川为司令员,王学武为政治部主任,周世忠为参谋长,任秀生为供给部长,李庆华为卫生部长。(摘录完)
赵汇川的亲笔记述的回忆录把蔡明如何在27团任职政委,何时调去军分区任职司令员,又是在何时离开军分区司令员去延安学习的整个经历,介绍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27团政委蔡明就是邳睢铜灵军分区司令员的蔡明,这样明确的介绍不知魏云东是否注意到。
其次,再来看看李砥平(原吉林省委书记兼纪检委第一书记、省政协主席)写的自传体《我的往事片段》一书,该书由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1997年7月出版发行。该书第十三节“到邳、睢、铜地区工作”第84页摘录如下:
“敌人对我们扫荡扑了空。过了几天我们又回到五工头,召开参议会。首先传达淮北行署会议,然后讨论建立运河西行政专署问题。在这次会议期间,还宣布了地委和县的干部调整问题。选举了民主人士吴彦球为参议长;纵汉民为运西邳、睢、铜、灵行政专署办事处主任,党外人士杲益斋为副主任。宣布了淮北军区任命蔡明为军分区司令员,我(兼)任军分区政治委员,梁浩为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该书第十四节“赴延安途中”这样记载,我们刚过春节后的1943年初,接到淮北区党委和军区的通知,调我和军分区司令员蔡明同志赴延安学习,并要爱人张洪同志陪我同去延安学习。我们先到睢宁县二区,军分区派骑兵夜间护送我们过海郑公路敌人封锁线,离开邳睢铜地区到达淮北洪泽湖畔城淮北军区司令部。淮北区党政军委员会书记、军区政委邓子恢同志和军区司令员彭雪枫同志为我们饯行,参加作陪的有区党委副书记刘子久、军区政治部主任吴芝圃、行署主任刘瑞龙等人。(该书87、88页)
上述李砥平这段历史回忆记述的也很清楚,和李砥平一起在邳睢铜灵军分区工作的蔡明,又一同赴延安学习。所以1997年李砥平写好他的回忆录《我的往事片段》这部书之后,他专程来北京看望蔡明的遗孀李平,并将此书赠予李平留念。李砥平认可的蔡明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和他共赴延安学习的蔡明。蔡明的爱人李平(李平1938年10月在河南鹿邑县参加的新四军,是一位老革命,目前在北京居住)和李砥平的爱人张洪以及同去延安的孔石泉冯凌,邱会作胡敏等夫妇,共计23人。能够侥幸活下来的这些人解放以后一直保持着联系,他们之间的感情和友爱真挚感人,历经文革等浩劫也是弥久愈坚。赵汇川、李砥平、孔石泉、邱会作等人都认识蔡明和他的夫人李平,这就是历史的见证。而武飞及其爱人高兴娥(据魏云东讲,高兴娥1944年才参加的新四军)和子女从来没有和这些认识蔡明的人有过什么联系和交往,这难道还不足以戳穿武飞化名的谎言?在蔡明的遗孀、新四军前辈见证人李平还健在的时候,冒出一个化名蔡明的武飞这是亵渎新四军英烈的历史、企图羞辱新四军前辈及后人的尊严。
三、参加党的七大的历史不容混淆
魏云东在网上著文说其父武飞也参加了党的七大会议,因为他很清楚,江华(黄春圃)和蔡明都是党的七大代表,而化名黄春圃或蔡明的武飞如果不是七大代表,岂不很难自圆其说。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一书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纂,由中共党史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发行。该书收录了出席此次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合计755人的个人简历。该书653页有蔡明的个人简历及照片,七大正式代表蔡明为江西省兴国县大禾村人,1952年牺牲前为广西军区干部部部长(正军职),广西军区党委常委。在该书的第536页有山东代表团副团长江华的简历和照片,关于江华同志的简历开头就明确写明:江华原名虞上聪,又名黄琳、黄春圃。
再来看看武飞化名参加党的七大代表的证据,魏云东既找不到武飞何时、如何去延安的活动历程的见证人或历史记载的文献,也没有在党的文献中查找到有关武飞的丝毫的片言只语。即便是魏云东辩称其父是非正式代表列席参加七大,但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收录的列席旁听党的七大的人员名录里,也找不到武飞化名的蜘丝马迹。清者自清,浊者自浊,魏云东编造的武飞这一时期的简历经不起历史的考证。
四、武飞简历中其他几处错误
魏云东在网上的几篇文章中介绍武飞的简历有很多明显的错误,例如:文章中讲到,魏方武起初化名许少生,1927年初被组织安排到上海中央军委特科训练,参加创建中央特科,是特科主要成员。随即党组织安排其入国民党第五战区陆军军官学校学习(蚌埠市)。
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查到,中央特科是在1927年11月成立的,1927年5月前,周恩来在当时处于武汉的中共中央军委会下设特务科,又称军委特务工作处,负责中央的安全保卫工作,这是中央特科的前身。那么编造一个化名许少生的人在1927年初跑到上海去参加什么中央军委的特科训练,是不是有些操之过急?
另外,编造了党组织在1927年把化名许少生(又说曾化名蔡一平)的魏方武安排入国民党第五战区陆军军官学校学习(蚌埠市)的经历。谁都知道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党才在中国境内划分了与日军作战的第五战区,所辖范围为山东南部及江苏北部。在此之前,国民党第五战区的陆军军官学校还没有出现,这个许少生怎么会去那里的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呢?仔细想想,才发现国民党称民国27年建立的第五战区陆军军官学校并非是1927年,而是1938年。瞎编乱造连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都搞不清楚,闹出这样的历史笑话也能大言不惭的编下去,实在是令人咂舌。
此外,魏云东称1930年其父化名王洪参加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的活动,并在1930年任中共徐海蚌特委委员、徐海蚌总行动委员会负责人等职。徐州市党史办、铜山县(现为铜山区)党史办编写的史料上、以及宿迁市党史办编写的《徐海蚌地区红十五军》一书当中,把1930年7月,成立的徐海蚌“总行委”,负责人“王洪”,认定为著名前驱革命家阮啸仙。为争王洪是武飞(魏方武)的化名,魏云东还专门给徐州市党史办等单位发文进行了申辩。坚持认为阮啸仙不可能在1930年7月,以中共江苏省委巡视员的身份来到徐州,指导徐海蚌特委的工作。言外之意,王洪不是阮啸仙,而是魏方武的化名,可是魏方武化名王洪又是从何而来呢?有什么证据呢?
魏云东认为,1932年其父再次化名武飞,受中共江苏省委指派,带领军事特派员徐德文赴盱眙地区参加了“西高庙武装起义”的前期工作,并兼任中共盱眙县委书记、西高庙农民武装起义总指挥等职。武飞在《中国革命起义全录》和《中共盱眙县党史大事记》等书中,可以很容易的查到确有其人。但史料对武飞本人的来龙去脉交代很少,所以武飞是不是魏方武化名王洪后又再次化名的结果,无从考证。因此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和充分的理由,既不能认定魏方武化名王洪,也不能认定他随后又化名武飞,更何况魏云东先生也不能提供其父魏方武亲笔遗留的只言片语作为凭证,拿不出历史的可靠的文字记录,仅凭其信口开河、错漏百出的主观臆测是不是太过草率?
魏云东在网上著文介绍武飞的简历,随意化名太过频繁,时间变动随心所欲。比如,1941年10月武飞化名蔡明在邳睢铜灵军分区任职司令员,可是在1942年4月的新四军第三师的军事教育工作会议上参会的武飞又化名王谭出现,还提供了照片。1943年武飞去延安学习,1944年参加党的七大,据魏云东说其父又是化名参会,既不是用黄春圃的名字参会,也不是用蔡明的名字参会,用的什么化名无可奉告。可是1944年并没有召开党的七大,党的七大是在1945年召开的,那么武飞1944年参加了哪个党的代表会议呢?
魏云东说其父在1944年参加党的七大以后回到淮北地区,于1945年9月,武飞任华中苏北军区留守支队司令员。1946年,任中共华东局淮北工作委员会书记。1947年1月,武飞、饶子健等组织中共淮北工委、淮北支队。武飞任工委书记,饶子健任支队司令员。1948年,武飞任中共淮北区委副书记。6月29日,华东局指示,淮北、淮南两个区党委合并,改称两淮区委。不久,改称江淮区委、江淮军区。武飞任江淮区党委委员、邳睢铜灵工委(地委)书记。
根据魏云东提供的线索,我们有幸找来饶子健将军亲笔撰写的回忆录《从战士到将军的征程》,该书1991年6月写成,由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出版发行。摘录该书182页如下:
“1947年1月上旬,在宿北战役结束后不久,华中野战军主力配合山东野战军胜利地举行了鲁南战役,歼灭了国民党整编第二十六师和第一快速纵队等部;我们九纵和二纵、七师等部留在苏北,阻击由涟水、宿迁等地北犯的国民党军。正在这时,我九纵司令员张震同志向我们传达了华中分局、华中军区的命令,确定成立淮北党政军委员会,组织淮北挺进支队,打过运河去,重建淮北根据地。淮北党政军委员会(又称淮北工委)负责统一领导恢复淮北的斗争,委员会由我和赵汇川、王学武、王烽午、张灿明、陈元良、李任之组成,以我为书记。同时从九纵抽调第七十七、第八十一两个步兵团和骑兵团两个大队及一部分地方干部,共三千三百余人,组成淮北挺进支队,由我任司令员兼政委,赵汇川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学武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王烽午任政治部副主任。”
上述记载淮北工委书记是饶子健,挺进支队也是饶子健任司令员兼政委,淮北工委副书记是李任之,这里哪有武飞的任职记录?
该书194页摘录如下:
“(1947年)4月17日,华东局电示,淮北党政军委员会改为淮北地委、淮北军分区(后又改为七地委、七军分区),我任地委书记、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李任之为地委副书记,委员有赵汇川、王学武、王烽午、张灿明、陈元良;专员公署专员王烽午,副专员苌宗商。”
该书230页摘录:
“1948年5月,根据华东局、华东军区的决定,以淮北军区为基础成立江淮军区,同时成立中共江淮区党委。6月6日,在泗南县张塘隆重举行江淮区党委和江淮军区成立大会,宣布曹荻秋为江淮区党委书记,李世农为副书记,陈庆先、我、梁从学、杨光池、赵汇川为委员;陈庆先任江淮军区司令员,曹荻秋任政委,我和梁从学任副司令员,杨光池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力雄任副主任。原七地委撤销,分别成立江淮二地委,书记张灿明;江淮三地委,书记李任之。
这时的江淮区书记、委员也没有武飞的名字。查查华中淮北工委的史料,时任中共邳睢铜工委书记是王习之同志,也没有武飞的名字。
综上所述,魏云东介绍武飞简历的网上文章,可谓错漏百出、不能一一列举。
结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黄春圃(江华)、蔡明等人,其真实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不容篡改,其光荣的革命历程、戎马一生的战斗精神永垂不朽。其个人经历和活动已经在党史、军史等诸多历史资料中被反复证实,是许多革命前辈、新四军老同志回忆录中记述的、真实的事件,也是不容被歪曲和诋毁的。
关于魏云东在网上编造的武飞(魏方武)的简历,几乎找不到一点真实的历史资料的引言,全是网上别人履历中拼凑的片段和经历活动。这样一个假冒许多老红军、新四军老干部姓名的许多文章,长期以来通过邳州论坛的杂谈栏目等网络渠道不断的、大量的传播,人为编造虚假的、虚构的革命历史故事和自传体文章,搅乱了人们的视听,以假乱真传播新四军的军史、党史,以至于误导了一些编纂新四军历史书籍的人,甚至中央党校2014年出版发行的、描写刘少奇同志的《大风如歌》一书都出现了类似武飞谬传的错误(我们已经就此向该出版社提出交涉,不久将会得到纠正)。
我希望邳州市有关方面关注这一方面的情况,纠正有关网上发布虚假信息的源头,阻止其继续散布虚假历史文章。我和其他被冒名的新四军后代家人及子女,将视情保留对其的法律追究和道德谴责的权利。
附:1、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四师(淮北)分会致徐州市党史办的公函(影印件)
2、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四师(淮北)分会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编辑部的公函(影印件)
蔡明烈士之子蔡江山
2017年6月22日于北京
评论列表(1条)
为啥邳州市有关部门不追究魏云东的法律责任呢!任由他在网上造谣惑众,随意冒名革命前辈的姓名为其不知真假的父亲武飞编造假历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