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邈入狱创隶书

程邈入狱创隶书

中国的文字,从象形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一步步发展起来,其中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这也是汉字书法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不过,作为书法艺术,都保存下来了,并各自形成众多的流派,出现了不少独擅名家,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珍品。其中隶书的产生被称作“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它源于战国的末期,是秦始皇时代徒隶(囚徒)下邳人程邈在狱中首创的。而中国古代的典籍只把它称为“古隶”、“秦隶”。没有“程隶”或“程体”之称,不向楷书有欧体(欧阳询)、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之别。以至下邳这位中国文字改革的大师程邈先生两千多年以来默默无闻。

首先,要搞清程邈是哪里人,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议。东汉著名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他是“下杜”(今陕西西安市南)人, 南朝梁代文学家、书法理论家庾肩吾在《书品》中说他是“下邳”(今江苏邳州南)人,现在很多资料又把他定为“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人。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按道理应该以最早记录为准。但是古代籍贯之称,起码应该是县级或者县级以上的单位,查遍秦朝县郡、《史记》、《汉书》,没有下杜这个县,就是现在西安的各种资料,最多只能抄袭许慎原文,绝无“下杜”具体位置,显然许慎不可能犯这样错误,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作为程邈籍贯,只能是笔误或者后人传抄讹错。现代一些人找不到下杜,就把程邈安置离西安不太远、人文荟萃的白居易老家下邽去了。然而,下邽人至今不领情,下邽,陕西渭南市一个镇,1978年更名下吉公社,2012年4月27日复名下邽镇。变来变去,下邽只承认自己是三贤故里,即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名将张人愿和宋朝名相寇准或出生于此,或在此地生活过。没有这个隶书创造者、御史程邈。然而南朝文学家庾肩吾还是一位书法理论家,岂能把隶书的鼻祖的籍贯搞错。程邈是下邳人无疑。

程邈本来是秦朝的一个小官,当过县狱吏,得罪了秦始皇,被关进了云阳狱中。他在狱中度日如年,无事可做,白白浪费时光觉得实在可惜。可是,在狱中能干什么事业呢?当时正值秦始皇推行“书同文”政策,以小篆为全国统一文字。其时政务多端,文书日繁,用小篆写公文固然比以前方便许多,但小篆不便于速写,还是费时费事,影响工作速度和效率。程邈以前身为狱吏,深知小篆难以适应公务,若能创造出一种容易辨认又书写快速的新书体,不是更好吗?于是乎,他在监狱中一心钻研字体结构,做起文字学问来。

程邈把流传在民间的各种书体搜集在一起,潜心研究,一个一个加以改进,把大小篆的圆转改变为方折,同时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经过加工整理,十年后,终于创造出书写便利、又易于辨认的三千个隶字来。他把这一成果呈献给秦始皇。秦始皇在年轻时,工作便非常认真,是一个非常讲究工作效率的人,统一天下后,要推动的政治、文化、经济上的改革又那么多,他更是日夜不停、废寝忘食的工作着。《史记·秦始皇本纪》上记载说:“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换句话说,秦始皇每次批示的文书,是以石(一百二十斤)为单位,不批完一石,便不休息。当时纸尚未发明,公文都刻于竹简上,一百二十斤的竹简码起来大约有一个人的高度,而且自我要求,不批示完,即使已到深夜也不能休息,可见秦始皇的确是在夜以继日的工作。

秦始皇看了程邈整理的文字,非常高兴,不仅免了程邈的罪,还让他出来做官,提升为御史。由于程邈的官职很小,属于“隶”,所以人们就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叫隶书。同时,“隶人”也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也被叫做“佐书”。这种隶书的特点是扁阔取势,结构简单,笔画平直,有了波磔,与小篆相比,书写方便,易于辨认,就称之为秦隶

秦隶的出现,是我国文字史乃至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书体。从此,我国文字告别了延续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开端了今文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则从表形、表意到形声,字体结构也不再有古文字那种象形的含义,而完全符号化了。但秦朝初创的隶书,结体和用笔都带有篆书的意味,长扁不一,波磔也不明显,可以说只是篆书的潦草写法。到了东汉,隶书才有了大的变化,结构向扁平发展,笔画出现了雄健的波磔,更趋于工整精巧,从而形成了汉朝隶书的独特字体。汉隶结体用笔富于变化的特点,又影响和促进了楷书和其他书体的形成及风格的多样。直到如今,隶书仍然是一种常用的字体,并作为一种书法艺术而存在。

这种传世的汉字字体,竟出自下邳一个身陷囹圄的囚徒之手,更是下邳文史、书法史上一大奇迹。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