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正宏:山芋情结

小麦在秋分节气以后播种,“寒露两旁看早麦”,霜降时青青麦苗就在瑟瑟秋风中摆首弄姿了。

经过两场霜打过后,绿油油的山芋秧蔫蔫的,没几天功夫变成了黑色,山芋到了该收获的季节。

几天紧张的忙碌,就有了数量可观的山芋运进家门,婶子大娘的脸上挂满了平素少有的笑容,这个时候,也是父老乡亲一年中最为踏实的日子。熟悉记得,每天一大早,奶奶把山芋洗净放入锅内加水煮,要不了多大一会儿,锅内便溢出一股浓浓的甜香味,那可是全家一天的主食。放学回来,忙不迭地掀开锅盖,抓起两块山芋,然后,跑出家门,一边吃,一边与顽童嬉戏、打闹。烙煎饼时,母亲也总不会忘记把山芋放进鏊子底的草木灰中烧烤。煎饼烙完了,山芋也被烤熟了。母亲把煎饼拍子端走,我们就火急火燎地从火灰堆里把山芋扒出来,因为烫手,山芋轮回在两只手倒换着。剥去薄薄嫩嫩的红皮儿,咬一口,甘甜香面,那味道让我们感到莫大的满足。

印象最为深刻的要算刨山芋片,晒山芋干了。刨山芋片可不是个好活,尚有一定的危险性。尤其是一块山芋快要刨完时,就要格外的小心,稍不留意,就会把手掌刨破。在整个生产队里,就数邻家大嫂干这活最快、最好,山芋片在大嫂的刨子下,有节奏地纷飞。从来没听说她把手刨破过。

刨好的山芋片,扔在麦田里一片一片摆开。青青麦苗,配上密密麻麻的白白的山芋片,还有忙碌的村民,像一幅苏北风情版画,又像一幅色彩分明的图案,那画面至今记忆犹新。山芋片经过几个晴好天气就能晒干,然后装进麻袋,运回家中。乡亲们最怕连阴天,弄不好山芋片就会长霉、变黑,没法食用。遇到连阴天,村民把山芋片挂晒,在刨好的山芋片中间切上一刀,挂在细细的绳子上,慢慢晾干。那几天,刨山芋片,晒山芋干紧张有序,容不得丝毫马虎和懈怠,大都全家老少一起上。

有了山芋干,清贫的日子就有个依靠。山芋干经过石磨磨成糊糊,烙成煎饼。轧成面粉后,可以蒸窝窝头,也可乎饼子。把山芋干放到对窝子里面揣碎熬粥,再放些少量大米、绿豆,熬制好后不光有嚼头,味道也好的不得了。

就这样,无数个农家,用山芋干变着花样做给孩子们吃,把子女养大。

那个年月,山芋干对于乡下人弥足珍贵。待到山芋干快吃完时,乡亲们把平时舍不得食用的大米背着,冒险爬上拉炭的火车,到外地换回山芋干。或者拉着平板车,步行一百多公里到临近的安徽、山东等地,近乎小心翼翼地把山芋干拉回家,度过那段漫长的贫瘠岁月。

时光荏苒,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流逝。八十年代,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乡亲们的日子慢慢地好了起来。“山芋煎饼山芋馍,离开山芋没法活”成为乡下人一生难以忘怀的苦涩记忆。

几十年过去了,有些经历过的事会慢慢淡忘。但每年一到霜降节气,我便会想起家乡的麦田。还有青青麦苗、白白的山芋片、忙碌的村民构成的那幅苏北风情画!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