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随笔|夜读《三国》

 夜读《三国》

 

1

 

《三国演义》是一部很讨人喜欢的书,但我对其中的一些描写心存疑惑。

首先说说赤壁之战。赤壁大战是《三国演义》浓墨重彩的部分,整个大战的要点在一个“火”字上。如果这把火点不着,聪明的诸葛亮和周瑜就再也掏腾不出什么好点子来了。书上说这把火点起来了,而且一下子烧光了曹操的八十多万人马。可我的怀疑也正在这个地方:曹军那么多,陆地船上都是他的人,那么多战船,难道能被几艘靠风和人作动力并且逆江而上的小船点燃?那时的引火之物无非是芦草和一点硫磺之类的东西,要点燃巨大的艨艟并使它们全都燃烧起来谈何容易!那么多曹兵在船上,难道没有一点自救能力?遇到火烧眉毛的事难道他们不会撤退到岸上,一定要等着被烧得干干净净?

我一直怀疑中国历史上有没有赤壁大战?我很赞同这样的说法:是曹操因为其他的原因自己焚船而返。曹操自身的行为使得小周郎和老诸葛“火”了一把。

罗贯中擅长写火攻,《三国》中的火攻战术是很多也很精彩的,这些火攻的成败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关系着整个格局的形成。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只是,有些火攻战例是不是经得起推敲?彝陵之战发生在夏季的长江边上,亚热带植物郁郁葱葱。这不是干旱季节带有油质的东北大松林,不是那么容易点燃的。然而,陆逊真有本事,还是一把火把刘备烧了个不亦乐乎。这恐怕是上苍相助,非人力所为也!

 

2

三国有两个傀儡皇帝:刘协和刘禅。刘协一切听“相父”曹操的指挥,曹操被历史戴上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帽子,列入“大奸”之列;刘禅一切听“相父”诸葛亮的安排,诸葛亮却被封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楷模,是中国数一数二的“名相”。

其实,从发展经济这个硬道理来看,魏国远比蜀国搞得好。

 

3

两个皇帝都不成器。曹操比刘协更有才能,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曹操必须得在刘协的领导下工作,不服从“全体人民”通不过,所以曹操至死也没敢推翻他的小上级。诸葛亮也一样。天底下最聪明的人物诸葛亮被天底下最愚蠢的人物刘阿斗领导着,但人们丝毫也没有看出这事情的可笑和荒谬。在人们的头脑里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翻个过,让诸葛亮将刘阿斗取而代之,那又会怎么样呢?肯定,诸葛亮名誉就比曹操更坏,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奸臣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天下”是皇帝家的私产,“国家”是皇帝的院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别人不能动它一根毫毛。这种混帐思想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延续了数千年的时间。皇帝这样认为,老百姓也这样认为,甚至连有些史学家也这样认为。

 

4

国人好讲正义非正义,其实,历史上好多事情是分不清正义非正义的。魏、蜀、吴三国哪个代表正义,哪个代表非正义呢?《三国演义》的作者想分清它,说以刘备为代表的蜀国是代表正义的。其实,罗贯中的标准是以姓氏来划分的,因为刘备姓刘,所以整个“天下”就应该是刘姓的。

如果抽掉“正统”这个概念,我实在分不清魏蜀吴三国究竟谁好谁坏,恐怕好多人也都分不清,连最会划分阶级和路线的“四人帮”也无法分清。“四人帮”分不清,就把这三国的头目都说成是“法家”,都是革命派……

其实,“江山”姓曹姓刘与老百姓何干?啥时候老百姓都得交粮交钱,啥时候都得养活着那些对他们没有一点好处的王八蛋,啥时候只要人家一声令下就得把自己的亲人送到前线去打“江山”或保人家的“江山”……

 

5

曹操扫平荆州军阀,率领83万人马临江虎视江南,东吴人人惊慌。

以张昭为首的一班谋士对孙权说:“投降吧,投降了则东吴民安,江南可保……”

其实,从另外角度来看,这不能说是投降或不投降,因为曹操是汉室的丞相,是代表皇帝来的;孙权是基层将官,最大程度是军区司令员一类人,另外孙权还和刘备一样,口口声声说是忠于汉室的。所以,孙权应该恭身迎接曹操才是。

鲁肃对孙权说:“将军降曹,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岂得南面称孤哉?”鲁肃其实不是呆子。鲁肃的话道破了他们抗战的目的根本不是什么“汉室”,而是为了“江山”。

大概张昭等人以清醒的头脑认识到了长期战乱的严重破坏和老百姓遭受的空前苦难,他们不愿看到无义之战再继续下去了才提出“投降”建议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主张投降的都是些文化教养很高的知识分子。

但是,重大事情都是一两个领导人说了算。孙权拍了板,在以周瑜为首的好战分子的策动下,再加上诸葛亮跑来煽风点火,终于酿成了“赤壁大战”这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血腥事件。赤壁之战是令人遗憾的。遗憾在于曹操没有完成统一大业,使得军阀继续割据,使得中国的老百姓又遭受了72年的战乱。

 

6

好多人都推崇《三国》,认为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波澜壮阔的一页,是天下英雄、千古英雄高度集中的时代;其实,三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黑暗的年月,是老百姓灾难最深重,军阀最野蛮的时代。

《三国》中大大小小的军阀都在拼命地争夺统治老百姓的权利。为了达到目的,他们斗杀人,斗放火,斗毁城,斗决堤,斗凶狠,斗毒辣,斗搞阴谋诡计,无所不用其极。那些英雄好汉哪一个不是在血泊里站起来的?

可怜的是老百姓。每一场精彩的战争,都是以老百姓的大量死亡为代价的。苦难的老百姓不仅要遭受统治者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还要遭受战乱,遭受烧杀掠抢,还要毫无代价地为军阀付出自己含辛茹苦拉扯长大的儿子……

三国时中国是什么样子?曹操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7

刘备兵临成都,刘璋惊得倒于城上。《三国》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璋曰:“吾之不明,悔之何及!不若开门投降,以救满城百姓。”董和曰:“城中兵尚有三万余人,钱帛粮草,可支一年,奈何便降?”刘璋曰:“吾父子在蜀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攻城三年,血肉捐于草野,皆我罪也。我心何安?不如投降以安百姓。”众人闻之,皆坠泪……

看到这里,我几乎也要哭了:好一个善良的刘季玉!

我又查看了陈寿的《三国志》,《三国志》上也是这么说的。蜀川在刘璋父子统治时民殷国富,很少战祸,自刘备铁骑入境夺地到刘禅降晋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天府之国战事不断,千里沃野一片萧瑟,蜀民死伤无算……

刘备为“江山”糟蹋老百姓却成了千古“英雄”,而刘璋为了老百姓放弃了“江山”却成了千古“狗熊”……

呜呼,历史……

 

8

曹操抓住吕布,问刘备杀还是不杀?刘备说:“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

刘备是说吕布反复无常,品质不好,常做叛徒。曹操听了刘备的话,就把吕布给杀了。然而细细想想,那话儿如果出自别人之口犹可,被刘备说出就不由得叫人脸红。因为刘备的反复无常比起吕布来有过之而无不及。纵观三国,刘备曾投降过公孙瓒、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人,但没有一次能善始善终。

然而刘皇叔以后当了皇帝,一俊遮百丑,叛徒的历史就再没有人提说了。

 

9

《三国》中有些描写如同儿戏:

街亭失守,诸葛亮来不及逃跑,只得硬着头皮在西城弹琴弄险,然而匪夷所思的是司马仲达率领大军杀来,竟然面对小城不知所措。能看到诸葛亮的面容,能谛听到琴音,却为何不发一箭将诸葛亮射死?为何不派一个侦察班去试探一下真实?在琴声中,司马仲达却莫名其妙地撤退了。真不知道魏主当时是如何看上这个窝囊废并让他当司令官的。

孔明的借东风也确实叫人捏了一把汗。就算孔明是科班出身懂得气象学,但能算到数十日后的某日有一场东风未免太玄乎了。当时他算准算不准关系到杀头的问题呀!即使是现在,中央气象台凭借人造地球卫星预报天气也有不准的时候。如果浪漫一下,说诸葛亮的风是借来的,那也让人摇头,因为决定国家命运的大战役,难道能把希望寄托在诸葛亮的一次迷信活动上?

 

10

《三国演义》中最把自己的命不当命的是弥衡。

弥衡是当时的文学“大腕”,傲气得要死。他满世界只看得起两个人:“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其他的人他一见面就骂,有严重的心理障碍。

曹操是个爱才的人,看重弥衡,请他来想予以重用,可弥衡一到就破口大骂,不仅骂曹操,而且几乎把曹操的一班高级干部都骂到了。曹操说,听说你音乐才能很好,特别是“渔阳三挝鼓”很绝,请让我们这些音乐迷过把瘾吧!弥衡说声好,就当众把衣服脱得一丝不挂地敲起鼓来。曹操没办法,就把他送到刘表那儿去。刘表是个好好先生,很容易相处,但弥衡一去也破口骂人家,惹得刘表也一肚子不高兴。刘表就说,先生您就到基层去工作吧!弥衡来到江夏黄祖处,没两天又骂起黄祖来了,黄祖可没有曹操和刘表的好脾气,当下就掏出刀子,把个弥衡给捅了。

弥衡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可弥衡的活人方法也太差劲了,把自己的脑袋太不重视了。就是愤世嫉俗也不是这么个愤嫉法。

 

11

《三国》中最亮丽的风景是对迷信的描写。

搞迷信搞得最起劲的是孔明。孔明说他曾遇异人,传授给他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能驱六甲六丁之神。孔明一辈子装神弄鬼,一辈子在掐指算计,大约每天晚上都在观看天象。你看他祭东风、摆八阵图、泸水祭猖神、陇上装神、袖占八卦、羽扇一挥回风反火,甚至在临死前还要进行禳星乞寿的闹剧。这些全是踏罡拜斗的道土行为。

和孔明一样热衷于迷信活动的是孔明的同僚谯周。谯周这个人是地地道道的投降派。刘备打上门来时,谯周以迷信劝说主子刘璋投降;邓艾打上门来时,他又劝说主子刘禅投降。唐诗人温庭筠的诗句“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讽刺的就是这位先生。

不管怎么搞,孔明和谯周的迷信活动都没能挽救蜀汉政权复灭的命运。

最不相信迷信的大概是曹操。曹操这个人很豁达,你看他的《龟虽寿》很有些唯物主义的味道。曹操周围的人没有一个敢观什么天象的。

有一个叫左慈的人在曹操面前表演特异功能,什么搬运术,什么换物术,什么蔽眼法,弄来弄去,弄得众人眼花缭乱,可曹操全不信邪,而且下令捉拿,左慈只得逃跑了。

《三国》说曹操因不信迷信而经常受到神鬼的报复,那是中伤,根本不能当真。

 

12

《三国》的战争描写好多人都说好,但我认为其手法单一,基本上是失败的。解韬说“《三国演义》叙战,最为下乘”,我有同感。

赤壁大战前的故事写得挺好,但战争一打起来描写就差劲了。阵前作战描写更是简单。两军作战,不管兵马多少,只要有一员勇将就行了。战将在阵前单对单地厮杀,而士兵好象观众一样在那里傻愣愣地看着。主将胜了,他们就跟着往前跑;主将败了,他们又跟着往后跑。以被关羽所杀的几员大将为例:华雄是这样,颜良文丑是这样,蔡阳也是这样。关羽出五关时,几乎没带什么兵马,而且还有妇人的车辆拖累,但只要关羽把守关的将领杀了,对方不管还有几万几千人都是没用的,对方的城池多高多坚也是没用的。

 

13

《三国》中的冤假错案,受害深者莫过于魏延。

魏延为了寻找“明主”刘备,历尽了千辛万苦,后来终于找到了,但一见面却险些被孔明杀掉了。

孔明要杀魏延的依据仍然是迷信。孔明说魏延的脑袋后面有什么“反骨”,久后必反。这真是比莫须有的罪名还莫须有。

顶头上司的成见注定了魏延一生的恶运。魏延是个很不错的将军,一辈子不怕苦不怕死,有恶仗硬仗时总是挺身而出:“某愿往!”但得到的回报却总是猜疑和陷害。

领袖人物得罪不得,特别是戴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帽子的人,更应该看着人家的脸色小心行事。可魏延却不是这样。别人一听到统帅的只言片语就“皆尽拜服”,句句照办;而魏延却屡次建议这建议那,惹得人家很不高兴。别人都搞诸葛亮的个人崇拜,可魏延却认为领导也有缺点,过于谨慎,不敢出兵子午谷。当然,魏延最大的错误,就是破坏了诸葛亮的一次迷信活动……

《三国》为了维护诸葛亮的“光辉形象”,不妨再踏上魏延一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明明是宵小杨仪和魏延有个人矛盾,杨仪造谣说魏延谋反,《三国》也附会杨仪,并绘声绘色地编造出许多细节,来证明魏延真的反蜀,来说明诸葛亮有先见之明,真的英明伟大。忠心耿耿的魏延终于被自家人杀害了,而且千秋万代还担待着“反贼”的骂名。

魏文长冤枉!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