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乡事:烙煎饼(艾山前)

乡情乡事:烙煎饼(艾山前)

过去经常听老一辈子的人讲, “种不好庄稼,瞎一季子,娶不着好媳妇,瞎一辈子”。

     俺们庄户人总认为,这个好媳妇的“好”的意思和标准,是不仅长相要好,为人善良,还要有一手会烙煎饼的好活。

      一家老小很多口人,伸手要穿,张口要吃。穿是小事,吃是大事,别的要求不高都行,唯独这烙煎饼的活,小媳妇得会做,还得做的好。

     过去,在农村,一个女孩子,烙煎饼是必须要学会的一项手艺。

    通常女孩子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会被她的母亲叫到鏊窝边,来看怎么烙煎饼,(鏊窝,就是农村人的厨房,烙煎饼的地方)看熟悉了,就开始手把手的教烙煎饼。

      把用石磨推好的糊子,装在二盆里,端进厨房间,放在铁鏊子左边,开始在鏊子底下烧火,等鏊子热了,就可以开始烙煎饼。

     烙煎饼的人,半蹲半坐在圆鏊子前,用大勺子舀一勺子糊子,先放在圆鏊子的左下边缘,用煎饼坯子(煎坯子,是竹做的工具,长一尺多,宽二指,很薄的)按顺时针方向,一下一下推赶糊子。由于糊子有粘性,遇到热鏊子,糊子马上粘在鏊子上,薄薄的一层,没有粘在鏊子上的糊子,继续让煎坯子推向前,直到糊子摊满整个鏊子。

      当凉糊子在热鏊子上发出吱吱声,和一股股热气,并铺满整个鏊子时,煎饼就算烙好一半了。这时,烙煎饼的人,在腾出两只手,在鏊子底下再加把旺火,等鏊子上的糊子,没了声响,没有热气,开始变黄发香时,用煎坯子,沿鏊子一边,把煎饼和鏊子分开,挑起,揭下,叠好,放在鏊子右边早已准备好的煎饼筐里,一张煎饼,才算是烙好。

       写的轻巧,烙的难啊!

      一边烧火,一边烙。烧火还得烧的均匀,直径一米多的鏊子,不能这边热,那边冷。烙煎饼时,手腕上也有技术,不能太厚,太厚,煎饼就不好吃,还容易长毛发霉,不能放太久。所以,要有一手烙煎饼的好活,没有二三年的功夫,是学不会的。

      学烙煎饼是件苦活,烟熏火燎的,上面鏊子不小心烫手,下面柴火不注意烧衣服。烧火时,鏊子不能太凉,太热。摊糊子时,煎饼不能太厚,太薄。每烙一张煎饼最快一分钟能烙好,最慢得两三分钟才行,火灭了得点,鏊子太热得等,真是费时费劲费柴火。

      我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姐姐们因为学烙煎饼不知哭了多少回。每次娘都言正历色的劝导她们,要好好学烙煎饼。大姐学会,二姐学,二姐学会,三姐学。女孩要有一手烙煎饼的好活,那是一种骄傲,那是一种资本,那是一种能找到好婆家的砝码。

   想想那时真苦!推几个小时的磨,得烙几个小时的煎饼,一圈一圈,一张一张。

       但是!那时的煎饼好吃,又香又脆,纯粮食做成。有山干煎饼,玉米煎饼,到后来小麦煎饼。那时煎饼里,没有任何添加剂,没有任何化学物质,让人放心的吃。

      时间到了九十年代初,聪明人们研制出了机器煎饼,这手工烙煎饼也就慢慢的消失,成为了记忆。

    

乡情乡事:烙煎饼(艾山前)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