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最爱刊头画(沙正宏)

当年最爱刊头画(沙正宏)

父亲是最基层的群众文化工作者,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一直没离开这块阵地。受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就喜爱写写画画,高中毕业后走进军营,也因这个喜好被分到电影组,从事放映宣传工作。

八十年代初期,我国的报刊事业发展迅猛,各地报刊异彩纷呈,版面内容丰富多彩。上至《人民日报》,下至地市级报刊,都设有专版、副刊,而每期的专版、副刊,都会配有一幅富有特色的刊头画。那会,电脑还没有进入我们的生活,报刊制版完全保持着黑白的格调。一幅刊头画就是一幅黑白图案,就像木刻版画,反差巨大,色调清新,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一段时间,我被那一幅幅设计新颖、构图别致的刊头画所吸引。单位订有多种报刊,待到需要清理时,我就像宝贝一样,把报刊抱进办公室,将刊头画一张张剪下,粘贴到我的剪贴本上。两年时间,竞剪贴收藏了三本厚厚的刊头画,没事时,我就会拿出这些宝贝欣赏。

电影组所属政治处管辖,身为党员我又是政治处团支部

副书记,负责每月两期的黑板报插图,小小的刊头画帮了我大忙。每期板报的插图我都是参照刊头画,有的干脆照搬。由于图文并茂,政治处板报每次参加部队的黑板报竞赛,都会获得不错的名次。

除了收集整理刊头画,业余时间,我还偷偷地练习刊头设计。刚开始,根本摸不清头绪,也掌握不了要领,画稿用铅笔绘制,投寄给《湖南日报》美编室。十多天时间,收发室一位连云港的小老乡把报社的退稿信交给我,信中热心的美术编辑告诉我,报纸用的画稿要求黑白分明,便于制版,我茅塞顿开。

第一次采用刊头画,是在《人民海军报》的“党的生活”专栏。画稿没有寄给报社,而是寄给海司直属政治部余主任。825月,海司直属政治部在江西湖口海军某基地举办放映员培训班,我和湖北石首同年战友王力平一同前往参加。余主任既是培训班的领导,又是我们的教员,课余时间向我们传授书法技艺,鼓励学员苦练书画技能。我想,余主任既是海军的著名书法家,经他的推荐刊头画采用的可能性应该很高。果不其然,画稿寄出一个多星期,报社就采用了这幅刊头。虽然画面像火柴盒那样大,很不显眼,但对于一名入伍一年多的普通海军战士来说,能在军兵种报纸发表作品,那真是不得了的事了。

小试牛刀竟有斩获,紧接着,《人民海军报》又接二连三地采用了我的几幅刊头画,美术编辑隋自更还来信鼓励。从此使我的情趣大增,创作热情一发而不可收。部队电影放映任务较重,加之新进的放映员业务生疏,需要传帮带,正课时间无暇顾及其他。我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其他战友节假日可以放松下心情,和老乡聚聚会,或请假外出到县城溜溜逛逛。我却会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勤学苦练绘画技能,琢磨美术字的书写技巧,有时晚上放映归来,我还要挑灯夜战。

刊头画是点、线、面的巧妙组合,绘制时必须紧扣栏目主题,利用新颖的表现形式,只有达到黑白关系独到、各类元素组织合宜,才能尽显刊头画以小见大的艺术魅力。为创作一幅作品,我总要反复推敲,有的还借鉴国画的构图模式,力求出新求奇,简洁明快,以增强画面视觉的冲击力,从而提高画稿的命中率。两年时间,我设计的八十余幅刊头画、题花被军内外报刊采用。每天翻开报纸,看到自己的作品被采用,心情无比愉悦。部队领导也十分关注我的成长和进步,不光把我送到外地学习,还把我评定为军地两用人才。

退伍回到家乡后,我仍然坚持为市级以上报刊设计刊头画,先后在国家级、省市级报刊采用作品40多幅。

九十年代以后,报刊普遍运用激光照排和胶版印刷技术,铅印工艺转换成了彩色印刷,黑白相间的刊头也慢慢被彩色照片所取代。

时过境迁,二十多年过去了,闲暇之余,每每翻看那几本刊头画集和自己当年的一幅幅“拙作”,思绪又回到了痴爱“刊头画”的当年,心中充满无限的快乐。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