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张法民)

压岁钱(张法民)

  春节渐渐临近,在苏北鲁南一带有一种风俗叫“压岁钱” 。

  压岁钱是指大年除夕过后,农历正月初一的大早上,有的小孩子们欢天喜地的跑到爷爷奶奶面前,有的跑到大伯大娘家里,还有的跑到叔叔婶婶家里,一声“新年好”的祝福问候,长辈就知道孩子们的心思了,自觉或多或少的拿出点压岁钱给孩子们。小孩子们拿到压岁钱后喜得又蹦又跳,高高兴兴的跑走了。当孩子们聚在一起时,相互弦要自己要了多少压岁钱。

   还有一种风俗是走亲戚给压岁钱,农村有正月里接亲戚的习俗,一般是正月初三,初六,初九三天最好,接来的亲戚到家后,长辈的就主动给孩子们压岁钱,给的有多有少,有的一二百元,有的三五百元,视个人家庭经济条件而定,没有一定的标准,总之,给多给少都要表示一下心意。

   压岁钱最早出现于唐代宫廷内,“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饧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这首诗即是分得压岁钱的喜悦心情的真实写照。据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内廷妃嫔每于春时,于院中三至五人掷钱为戏。”王建的《宫同》云,“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寒日内人长打白,库中先散与金钱。”足见唐代宫廷春日散钱之风很盛行。

   据《资治通鉴》卷廿大载,“时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钱。”洗儿钱除贺喜外,主要还是长者给新生儿镇邪去魔的护身符。赐钱新生儿的风俗逐渐从宫廷流传到民间。至宋代,已成为民间过春节的重要风俗之一。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立春日为“春节”而代之,不少原立春日风俗移到正月初一的春节上,洗儿钱风俗又和春日散钱风俗融合在一起,演绎成为今天我们所说的压岁钱的风俗。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