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狼路变通衢大道 ——从家乡的路看闵行乡村的巨变:周曙明

黄狼路变通衢大道  ——从家乡的路看闵行乡村的巨变:周曙明

自1992年9月撤销上海县和原闵行区,建立新的闵行区以来,已迈入“三十而立”之年青春焕发的闵行了。在这30年里,浦江镇域内,先后拓宽、修建、提级了东西向的陈行公路、江月路、联航路、先新路、新闸航公路、丰南路,与南北向的林海公路、三鲁公路、浦星公路、浦锦路等等,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我家家西的陈行公路苏民段,和门前的东佳路,也在2017年8月1日开工建设,于2019年10月15日竣工运行。路面净宽40米,设双向四快二慢6车道。途中的4个岔路口,都安有指挥车辆人流通行的自动控制信号灯。从此,形成了东到浦东新区,西到黄浦江渡口,南到召稼楼古镇,北可直达市区的交通线路。沿线有可换乘地铁M8、M11号线,还有公交177、978、796,闵行20路,浦江5路、10路等公交线路。我家乡的路,变得越来越宽广,越来越美丽,出行越来越便捷。

看着这现代化的公路,看着南来北往,东来西往忙忙碌碌的轿车、货车、公交车,还有那一辆辆助动车,人们在人行道上休闲健步,不禁想起过去那走“黄狼路”的情景来。

我老家是个独家村,出门得走那田间一尺来宽的烂泥路,人们称它“黄狼路”。胡云翘先生的《沪谚》里说,下雨天是“走一步,滑一滑;走两步,拔一拔”,是说路面湿滑难走,还会把鞋粘住,开不了步。这就是过去走乡间泥路的真实写照。

我家到苏家桥镇西首的学校不到两里路,可是蜿蜒在田间的路有十八道弯。这条路的两边,都是庄稼地。晴天还好走,雨天就麻烦了。走没几步,套鞋上就沾满了泥巴。夏天,为了省鞋子,也便于到学校在水桥上洗脚,我经常赤脚上学。为防路边可恶的茅草尖刺痛,不得不踮着脚尖走。有天雨后,路两旁田里都种着水稻,我尽管小心翼翼地走,一个不小心还是滑倒了,一屁股坐在烂泥路上,书包沾满了泥浆,左脚还滑进了稻田里,连忙拔起,却只拔出了一只光脚,套鞋还陷在淤泥里……这条黄狼路,我上学放学一天要走四次,整整走了三年多。直到陈行人民公社成立后,修了一条三米多宽南北向的官路,与到苏家桥镇的东西官路沟通,路基填高了半尺,铺上了从上钢三厂运来的钢渣、煤屑,走起来方便多了。可到冬天的冰冻天气,还是不行:早上路面冻得邦邦硬,太阳出来后,路面渐渐变得亮晶晶的,一脚踩上去陷下半鞋深,粘住在鞋底上的烂泥沉甸甸的,用力一甩,鞋子甩出去老远。

有一次,我早上到陈行镇上去买猪饲料,回来时已经胶烊,从陈行公路进入村间道路还走不到20米,自行车前后轮胎上都已卷满了泥巴,别说骑了,就是推也推不动,我累得满头大汗,浑身直冒热气。只得求人帮忙退车,好不容易退出泥路,停靠在公路边的行道树上。直到下午4点多钟,天开始收胶,我才拿着一根小竹竿,去细心地剔去轮胎上的泥巴后推回家。

后来,这段路的路面铺成石子路,但下雨天还是不行,早上出门人骑自行车,回来时碰到下雨,就变成车骑人了。

“要想富,先筑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村修筑了陈行公路、东佳路、苏近路,沟通了南北东西的区级、市级公路,彻底改变了农村闭塞的落后面貌,国内外企业纷纷前来投资落户,大大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地政府认识到道路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人满足们的出行的需求,又将各乡村公路,村间道路都修建成水泥路、沥青路,直接连通到村民家门口。

现在,一出门就是三米来宽的水泥路,接着是四米多宽得沥青路,一直通到高等级公路——陈行公路、东佳路。眼望着家乡宽阔的现代化公路,回想过去的黄狼路,心里充满着对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的感激之情!目前,闵行区人民政府正在着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和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打造人民城市建设示范区。我充满着希望,家乡的明天会更好!

(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