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离是人生的必修课(朱琛)

苏东坡有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有相逢便生相离,天底下哪有不散的宴席呢?纵然是一片高朋满座、觥筹交错的热闹场面,也终究有杯盘狼藉、人去楼空的时候,到那时我们又该以何姿态去面对这样的转变?别离这个课题无从逃避,而它所衍生出来的问题也同样值得我们去思考。

还记得小时候,那些花花绿绿,包装精美的糖果就像小鱼干一样诱惑着我这只小馋猫。因为蛀牙,父母“明令禁止”我吃糖,我只能苦哈哈地“望糖兴叹”。 我时常在脑海里回想从前吃糖的滋味,那酸酸甜甜的味道,那萦绕在鼻腔和口腔里的馥郁香气真是令人着迷啊!这是一次我与挚爱之物——糖果的别离,一次小别离。

长大以后我逐渐体会到了更多别离的滋味,体会到了别离的苦涩,别离的伤感。就像朱自清《背影》所说的那样,我们看着父母微驼的背脊,看着他们瘦削的身躯在为我们送行,片刻便涌上一阵无力感,这是对岁月的无力,是对生命盛衰的无力。而当我们看到父母的背影在人海中川流,一转眼就被淹没的时候,眼泪就立刻溢满了眼眶。这便是生离。也正如龙应台所讲的一样,在这一生中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你的脚步胶着在原地,不管心中有多牵念,也只能以目送的方式弥补一丝遗憾,目送着他走远,目送他走向生命的尽头。

“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面对离别,我们显得那么木讷和无奈,而每个人都在这无法避免的课题上,交出了自己答案。

词人柳永长亭送别,吟出一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友人手拉着手,四目相对,一时百感交集,有千言万语想要吐露,又不知从何说起,而远处“兰舟催发”,离别的时刻迫近,悲戚的离别之情涌上心头。离别伤怀,依依不舍是古代离别诗常有的情感基调,有如“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有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果真无故人?高适就反弹琵琶“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厌恶离别之时就要作儿女之态,泪湿衣襟之举的王勃高声唱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你看,后者是多么意气风发,气象阔达!这是对人生的自信,一种豪迈和超脱的咏唱!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无可奈何但花终究会枯萎会凋落,人何尝不是如此呢?美人眷恋自己的容貌,在年老色衰之时还要涂脂抹粉,其结果只会是人人避而远之。事物盛衰皆有时,若不能及时退出历史舞台,就只剩下被历史洪流掩盖的命运,而这便是对自我的告别。有人执着于曾经的辉煌,在现实困窘的处境中自怨自艾;又有人为了不让自己饱受盛衰落差所带来的伤痛,便拒绝了所有的开始,活得那样决绝。那么他将无法感受到花的绽放,风的吹送,他的人生是不饱满的。

智慧的人既来之,则安之。生米既已煮成了熟饭,那就吃了它!这是多么旷达的心态啊。他明白“长江后浪推前浪”,明白“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道理。让出了历史舞台,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何尝不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有力助推者呢?面对自我的告别,有人显示出了一份渺远从容的姿态,又有人积极蜕变,活出了另一番天地。郭沫若笔下的凤凰,集香木自焚而死,在熊熊烈火中得以重生。正是因为凤凰勇于经过烈火的淬炼,经受轮回之苦,它才能够以另一种姿态永生。我国南部地区有一种鱼,在水为鱼,在沸水中冲泡又有茶的香气。告别了在水中欢快的模样,它并没有以腥臭示人,竟摇身一变变得那样清新雅致,令人赞叹不已。你看,这种智慧的小鱼儿在滚烫的沸水之中再一次完成了生命的升华。

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纵然使人无限哀婉,也无法改变这既定的事实。有人看见落花,伤怀不已;有人劝解“化作春泥更护花”。唯一能改变的便是我们处事的心态,花谢还会再开,燕去仍会归来。只这一世,就要加倍珍惜,沉溺于生离死别,就会哀毁伤身;耽于过往,过分强求,其结果终将是徒劳无功的。不悲不喜,心境平和亦或乐观积极,改变自我。这才是对于别离这样的人生难题最好的回答。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