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龙卧虎在其中 ——汉留侯张良隐匿邳州十年

藏龙卧虎在其中 ——汉留侯张良隐匿邳州十年

汉朝的建立离不开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个人。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张良居汉初三杰之首,可以算得上仁、智、勇皆备,刘邦的评论就是最好的诠释。张良的勇,从他敢于和志同道合的力士一起在博浪沙刺杀由大批卫队护卫的暴君秦始皇的大无畏的行动中即可看出,用不着多说,我认为张良的仁是值得大书一笔的。孟子认为理想的完人的气质,应该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张良完全做到了这一点。张良在汉朝建国后的封赏会上的表现使包括刘邦在内的所有人都感到吃惊:他谢绝了刘邦对他的万户侯的封赏(包括属地随便挑选的特权),在刘邦的一再劝说下,他只挑了一个没人要的偏远贫穷的小县城留县(汉代县名,今沛县南)。张良说:“陛下实在要封赏我,就把我和陛下相识的地方留县封给我做个纪念吧,我哪里当得起万户侯。我昔日刺杀暴君秦始皇,天下震动;现在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得到封万户侯的荣誉,这对我这个平民百姓来说太过份了。我真心地愿意放弃人间的富贵,过老百姓的日子。”张良说到作到,不但不做万户侯,连这个小小的留县县令也找了个机会放弃了,随赤松子学仙而去。历史学家司马迁对张良赞誉有加:“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连轻易不肯赞誉他人的心高气傲的宋代文学家苏轼也专门为张良写了一篇著名的《留侯论》,文中对张良的品德感叹道:“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张良(?—前186),字子房,被封留侯,谥文成侯。《后汉书注》云“张良出于城父”,即颍川郡城父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张良先人是韩国人(其时,韩国国都为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其祖父张开地是韩厘侯、韩威侯、韩襄王时期的相国,其父张平是韩厘王、韩桓惠王时期的相国。至张良所处的时韩国已逐渐衰落,亡于秦。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并把这种仇恨集中于一点——反秦。青年时代的张良,怀着报国复韩的雄心,他遣散三百家僮,弟死也顾不得安葬,分散所有家产来收买刺客,为韩报仇。张良曾在淮阳(今河南淮阳)学习礼制,到东方会见了当时的一位贤者仓海君,寻找到了一位大力士,给他特意制造了重一百二十斤(约合今五十斤)的大铁锤。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始皇巡游东方,张良和这个大力士暗中埋伏,在博浪沙(古地名、在今河南原阳县东南)袭击秦始皇,可惜误中了随行车辆。秦始皇大为震怒,命令全国各地大举搜捕,捉拿刺客。为此,张良改名换姓,逃亡到下邳躲藏起来。这藏匿彻底改变了张良的命运,使他成为以后唯一可与“兴周八百载姜子牙”比美的“望汉四百年张子房”。

张良生于何年,史学界至今没有查出,只以(?—前186)记其生卒。但邳州民间古籍《易学推算》载张良生辰八字为:辛亥年、辛丑月、丁酉日、己酉时。照此推算,张良生于公元前259年也就是秦庄襄王元年、韩桓惠王二十四年。卒于公元前186年即汉高后(吕雉)二年。终年73岁。根据《史记》记载,这个数字应该是正确的。《史记》载:张良“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父亲死去时候张良已经九岁。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十七年,张良父亲死去20年了,秦灭掉韩国,这时张良应该是29岁。集国仇家恨于一身。他椎秦波浪沙、逃匿下邳那年(公元前218年)41岁。到公元前209年投奔刘邦51岁,整整在邳州度过10年大好年华。这10年正是张良潜伏在下邳“以待天时”的10年。根据历史记载,汉朝建立后,张良就多病,逐步淡出政治。随赤松子学仙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罢了。活了73岁是相符合的。正是古代邳州这方沃野,哺育、培养、造就出这位名垂万代的一代名相。两千多年的人世沧桑,很多史料湮灭了,今天我们仍可以知道张良在邳州认了一位名师,交了一位良友,发动一场起义。

有一次,张良在下邳圯桥上散步,遇到一个老人。老人走到张良面前时,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小子!去把鞋给我捡回来。”张良见他是个老人,强压怒火,下去给他捡了回来。老人又命令他给穿上,张良觉得做了好事,就做到底吧,于是给老人穿上了鞋子。 老人笑着走了,走了一段又返回来,让张良五天后在桥上等他。张良很惊讶,但五天后天刚亮的时候,还是去了,结果老人早就到了。老人训斥他:和老人约会不该迟到,过了五日后再来,就走了。五天后,拂晓时张良就去了,结果老人还是比他先到,老人让他过五天再来。这次张良半夜就去了,老人高兴地把《太公兵法》交给了他。这老人就是黄石公,黄石公这样考验张良,实际上是考验他“大勇能忍”的性格,缺少这种性格的人是很难成大事的。

张良在下邳10年,苦心钻研了《太公兵法》。后来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应心顺手。他在下邳起义,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任韩司徒。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张良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重用英布、彭越、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为汉王请汉中地”;在楚汉战争中“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为刘邦的汉朝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不崇张良遇黄石公,但赞张良下邳遇良友,黄石公下文再谈。张良之所以成功,与他在下邳结识一位良友是分不开的。在这同一时间,原楚国贵族项梁、项伯及侄子项羽杀了人而逃匿。项梁带侄子项羽逃去吴中,项伯逃来下邳,与当时藏匿邳州的张良不期而遇。张良马上帮助项伯藏匿,二人结为好友,伺机反秦。公元前209年,项梁、项羽在吴(今江苏苏州)举行反秦起义,项氏家族多人卷入,项伯亦在其中,后以功官左尹。公元前206年,项羽大破秦军,率四十万大军进驻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与谋士范增设计攻打先于项羽入秦的刘邦。当时刘邦驻军霸上,仅有十万余众。项伯因与刘邦谋士张良友善,便在当夜驰往刘军驻地劝其逃走。张良引项伯见刘邦,商定挽救之计。项伯回来,把此行情况报告项羽,劝他善待刘邦。第二天,刘邦至鸿门谒见项羽,项羽设宴招待,席间范增一再示意项羽杀刘邦,项羽默然不应,于是范增令项庄借舞剑助兴以剌杀刘邦。项伯见此情景,也拔剑起舞,以自己的身体蔽障刘邦,直到汉将军樊哙带剑闯入,方才使刘邦得脱危难逃去。假如当时范增阴谋得逞,中国历史只有重写。后来在成皋之战时,项伯又是劝阻项羽不要杀害刘邦之父太公。刘邦灭楚后,赐项伯姓刘,封射阳侯。张良虽然熟读《太公兵法》,然而细节决定成败。他在下邳帮助了项伯,项伯蔽护了刘邦,汉中王有了立足之地,张良的满腹韬略才有施展的地方。这也是历史的巧妙安排。

张良在邳州练就非凡的本领,当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时,他毫不犹豫地扯起大旗响应。几百人随着他南征北战,很少有回来的,至今留下一些凄凉壮悲的故事。前几年岔河中学教师王如坤在著名的七寡妇坟上捡到一块古砖,砖上篆字清晰可见:“夫君从良而师未韵招葬坟记 下邳武原何氏”,更清楚地证明张良在邳州起义的历史事实。(骗子手法)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