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伯之:周七猴子的籍贯墓地及其他

周伯之:周七猴子的籍贯墓地及其他

苏北的阿凡提”——周七猴子,他是什么地方人,其墓地又在何处?这在周七猴子的研究中,一直众说纷纭,悬而未决。日前,徐州民间文艺工作者从《扒头山周氏族谱》中发现新线索,找到了答案:周七猴子是邳州扒头山周氏后裔,本名周敬年,生活在贾汪汴塘前彭家,死后葬于马头山。如今墓碑尚在,保存完好。

据扒头山人、邳州市公安局周荣生介绍,《扒头山周氏族谱》是依据清代乾隆年间的老谱续修的,成书于丙子年(1996)。扒头山周氏的迁始祖叫周谓口,祖籍陕西;其父周鉴,字印堂,有三子,谓口居长。在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周谓口举家从咸阳迁来徐州郡,初居邳州麻浅(也称马浅,今属睢宁苏塘),后定居于邳州扒头山(在燕子埠镇境内)。周七猴子是周谓口的第十一世孙,住在汴塘前彭家,距离扒头山不到10公里。《扒头山周氏族谱》记载:“敬年,岁进士,有才学,诙谐,绰号‘周七猴子’,趣事很多”、“乾隆年间卒,学生等为之立碑,称‘江北才人’”。

周七猴子的父亲叫周庸,生有六女一子。敬年排行老七,从小顽皮,伶牙俐齿,机灵如猴,故称“七猴子”。他有三子七孙,长子文秀、次子文峰、三子永峰。文秀生一子,名秉荣;文峰生二子,名建元、建标;永峰生四子,名茂文、茂魁、茂科、茂举(文魁科举,寓意金榜题名)。周七猴子是一个读书人,“有状元之才,无状元之命”,未曾获得过功名。“岁进士”,只是一种荣誉称号,不算正规学历,没有做官的资格。所以,周七猴子只好一辈子屈居乡间,设馆教学,兼顾农耕,养家糊口。

周七猴子的墓地在汴塘马头山东麓,其山形似马头,位于扒头山西南方向,海拔只有几十米高。汴塘镇汴东村居民、周七猴子的后人周忠华说:“小时候,俺也跟着大人到马头山为七老人家扫过墓,记得当时墓前立有石碑,还有三个小花园,每个大约五六平方米。听老年人讲,这三个花园代表着七老人家有三个儿子。”周七猴子的坟墓在“文革”期间被铲平,墓碑被弄到一条小渠上作石桥。1995年清明节前,周氏族人发现了这块因渠废被埋没近30年的墓碑,遂将其移至汴东村后、凤凰山前重新立起来。由于一时找不到周七猴子的遗骨,便从马头山旧墓址掬来一抔黄土掩埋,筑个坟头以作祭祀。

周七猴子的墓碑,顶端呈弧形,上宽0.66米,下宽0.63米;除去碑座,净高1.36米。横书“江北才人”,竖刻“岁进士敬年周老先生之墓”,落款为“乾隆四十三年岁次丁丑孟冬吉旦,后学生公题,朱永书丹”。乾隆四十三年,即公元1778年,距今233年,这与传说中的人物周七猴子卒年大致相同。其碑是学生为先生所立,又称墓主是“江北才人”,这也符合传说人物周七猴子的身份。“江北”,即长江以北,所指当为墓主的籍贯。“才人”,在古代曾是皇妃宫嫔的称号,但并不单指女人。东汉王充在《论衡?书解》中说:“故才人能令其行可尊,不能使人必法己。”王充所说的“才人”,即有才之人。宋元时代,又称杂剧话本的作者或说书艺人为“才人”。周七猴子是一位饱学之士,性情诙谐,喜欢讲笑话,且才艺高超,称他为“才人”,可以说恰如其分。再者,碑文的书写者朱永是周七猴子的学生,他对老师的评价想必不会失当。

扒头山周氏,也称“扒头山周”,堂号“礼乐”,主要分布在江苏的邳州、铜山、贾汪和山东的峄城、台儿庄等县区,从元末至今已繁衍到第二十二世,现有人口近百万。周七猴子的“趣事很多”,它能够在鲁南苏北地区广为流传,这与“扒头山周”人口众多,分布较广,也有很大关系。今年67岁的汴塘镇农技站退休技术员周厚泉,也是周七猴子的后人,他对周七猴子的遗闻轶事如数家珍,时常挂在嘴边。15年前,周厚泉亲历了周七猴子墓碑迁移的全过程,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他说:“那天,俺们周家去了几十口子,在喊号抬碑时,记得是周桂生说了一句:‘七老人家,也不知您老到哪里遛去了,俺们给您老换个新家,把这旧门牌也带走了。’话音刚落,陡然卷来一股旋风,天昏地暗,停放在路边的20多辆自行车全被刮倒了。那旋风刮去的方向,正是俺们选定立碑的地方,你说怪不?要不是亲眼所见,俺也不敢相信。”周厚泉这段讲述,又给周七猴子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周七猴子的故事传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是徐州民间文学的瑰宝,已经列入了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对周七猴子故事传说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也步入了一个新阶段,不断有新发现,新成果。在不久的将来,这项工作也许会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周七猴子学”。

 

(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