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典”列国之八(终篇)——士为知己者死:李文娟

 

指“典”列国之八(终篇)——士为知己者死:李文娟

聂政,刺侠累,姐姐聂荣因他而死;

要离,刺庆忌,妻子儿女因他被焚;

荆轲,刺秦王,田光、樊於期、秦舞阳、高渐离、太子丹都因他而亡。

而曾经有一个剌客,兢兢业业去刺杀,最后却只死了他自己。

他是一个失败的刺客,却是一个善良的义士。

他的刺杀口号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他不仅为知己者死了,还为悦己者毁了容。

他叫豫让。

豫让是春秋晋国智伯的家臣,智伯是晋国的正卿,执掌国政大权,他非常看重豫让,委以国士之任。之后,晋国的韩康子、赵襄子、魏桓子三卿在晋阳之战中灭掉了智伯一族,三家分晋,豫让逃至石室山中。赵襄子和智伯积怨极深,便把智伯的头颅漆成酒器用来饮酒,以解心头之恨。豫让听说智伯死后仍受此等侮辱,悲愤交集,便立誓刺杀赵襄子,以报智伯知遇之恩。

别的刺客行刺时总是刀光剑影,血腥可怖,可豫让的两次刺杀总让人感觉有一点呆萌,有一点痴傻,有一点哭笑不得,然而,却令人动容。

第一次,他隐姓埋名,伪装成受过刑的下人,到王宫中修整厕所,借机行刺。而赵襄子很敏感,入厕时察觉有异,就把修厕所的叫来审问,一看才知是豫让。而这时豫让才拿出匕首说:我要为智伯报仇!我要为智伯报仇!(脑补画面:一个卡通小人举着匕首不停嚷嚷;我要搞事情、我要搞事情……)卫士要杀豫让时,赵襄子却放了他,襄子说:这是一位义士!赵襄子应该也是一位心存大义之人,否则不会对豫让惺惺相惜,他说:智伯后人已绝,竟还有臣子为他复仇,这个人一定是有气节的贤人。

他没看走眼。

赵襄子知道豫让还会再来的,所以他避开豫让,去了晋阳。从这里也看得出襄子的善意:躲避,是为了自己的安全,又何尝不是给豫让一条生路。可是,豫让又双叒叕来了。他怕被襄子认出,便以漆涂身毁去面容,吞炭烧喉毁去声音,化为乞丐,以致于他妻子都已认不出他。一位好友看到他如此自残,难过得戚然落泪:以你的才干,如果假意投靠赵襄子,取得他的信任再刺杀他,不更容易吗?而豫让说:我不会做这种小人才做的不忠不义之事!这就是赵襄子所说的气节吧,赵襄子太懂他。

这一次,他伏于桥底,守株待兔。但赵襄子骑马过桥时,马突然受惊,襄子说:豫让必在附近。果然,豫让又被从桥底搜了出来(观众们只能扶额捂脸了)。襄子很纳闷:以前你跟随范氏、中行氏时,智伯灭了他们,你为什么不替范氏、中行氏报仇?现在智伯死了,你却执意要为智伯报仇?豫让说:范氏、中行氏以普通人待我,我就以普通人待他们;而智伯待我如国士,我也以国士报答他。赵襄子被这句话硬生生感动哭了,但他却不能再放走豫让了,实在惊吓不起啊。

豫让心知必死,便求襄子满足自己最后的愿望:把襄子身上的衣服给他,用剑砍几下,以示已替智伯报仇。赵襄子答应了,豫让像模像样地跃起三次,对着地上的衣服砍了三下(像不像在演话剧……),然后豫让横剑自刎。

豫让的刺杀为什么没有成功?为什么他总是晚了一步?为什么他没有选择更稳妥的刺杀方式?

这是因为豫让的善良和大义吧。

他并不是和专诸、聂政一样是被雇用的专业刺客,他只是为了报恩。但是他发现刺杀的对象竟也是一位仁义之士,而且对他有不杀之恩,他已经开始纠结了,所以,从他的举止可以看得出来他不忍心杀赵襄子:动作迟缓,内心犹豫,举棋不定。其实他早就知道,最后死去的,只能是他自己。而他要以死相报的“知己者”不仅仅是智伯,还有赵襄子。被刺对象赵襄子竟是整个刺杀事件中最最懂他的人。

赵襄子的运气真好,他遇到的是豫让,其次也是因为晋国的赵氏一族从来都是忠义的代表,即使被陷害杀戮到只剩下一个赵氏孤儿(赵武),赵氏依然再次崛起,赵襄子和他爷爷的爷爷赵盾一样,让前来刺杀的刺客竟都为他们而死。

鉏麑(chú ní),被昏庸的晋灵公和奸臣屠岸贾派去刺杀宰相赵盾,但鉏麑黎明时分潜入赵府时,发现屠岸贾口中所谓的专权祸国的赵盾早己穿好朝服,端坐假寐,等待天亮上朝,口中还念念有词,重复着上朝时准备劝谏晋灵公的话。鉏麑被震动了:宁违君命,也不能杀这样的忠贞大臣啊。他提醒赵盾小心有人加害,随后头撞槐树而死。(《暗室箴》唐.欧阳詹)

鉏麑触槐,豫让击衣,是刺客的别样情怀。

这样的杀手,不太冷。

 

 

注:

《汉书·古今人表》

《左传·宣公二年》

《战国策·赵策一》

《史记·七十列传·刺客列传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