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院,是庄户人家的生活天地,是乡村农民生活的缩影,是一家人生活的温馨港湾。院内的布局、整洁程度,家具多少和摆放秩序等往往能较好地反映主人家的贫富、性格和素养。
比较殷实的人家,多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可以自食自足的。家里多有个小院落,一般堂屋三间,个屋(又称过道屋)三间,厢房一边两至三间(又称东屋或西屋)。有的家庭有西屋,有的家庭东、西屋都有。堂屋多从右边隔开一间,东边两间住着主人,西边一间多住着女儿或成家的孩子。西屋住着其他家人。东屋可做厨屋,也可住人;过道屋(又称个屋)三间都是用土墙隔开的,中间是出进家门的走道,两头各一间,或做牛屋,或做厨屋,或储存杂物。
院子里,右边是放石磨的,左边放水缸,这是依据“左青龙右白虎”的惯例摆设的。水缸一般离左首厨屋较近,这样用水方便。碓窝子是放在过道屋里靠大门的地方,风水学上称为“白虎把门”。一方面雨不能淋着,另一方面防止声音大震醒熟睡的家人,特别是聒醒(方言:声音大惊醒)爱哭闹的小孩字。那时,妇女踹碓(杵碓)时间较长,多起早贪黑,用晚上或早起床时间。
院子里的咸菜缸是家家不可少的,那时一到冬季前后,人们没有菜吃,只能在每年下霜后,将辣菜、辣疙头、胡萝卜、勺头菜等洗净用大粒海盐(当时没细盐)加水腌制起来,一大缸腌菜可供一家人吃一年多。
土墙上,多用木橛子楔(砸进)在墙里,主要挂牛绳、牛索子,赶牛鞭、蓑衣,或是成串的红辣椒,大蒜辫子,成嘟噜玉米棒子(留种用的),一小袋一小袋的辣萝卜、胡萝卜、青菜等种子。墙上有时反向靠着的木制手推车(又称:独咕噜牛)。手推车是木架,木把,木咕噜,上面平直,所以可反过来放,不占多少地方,又不能被别人随便拿走使用。
厨屋当地人叫锅屋,是烧锅做饭的地方。当时各家都是用烧柴草地锅做饭做菜。地锅多是用预制的已凉晒干的长方形土坯,围成圆形带门的灶台,上面加上宽一点的灶檐子,中间再放上锅,一般灶台是用细砂土泥得平平的,可以放盛饭的碗,有灰尘也便于扫掉。
厨屋还会放置常用的用高粱梃子编成的笊篱,鳖盖,常用来淘粮食,盛洗过的蔬菜萝卜等。刷锅刷碗用的涮束是用刮下籽粒的高粱穗子扎成的。这些手工制品都是原生态,不但取材料方便,易于制作,而且又干净、轻快,好刷洗、晾晒。
烧锅用的是柴草,多是农作物秸秆,如高粱、玉米、豆类、小麦秸秆等,树枝或树木劈柴是少量的。有的家庭土地少,秸秆不够烧的,就扫树叶、割野草晒干或刨野草根晒干烧。当时农村还没有风箱吹风助燃,用的是火杈(一般是铁制的前头带u型杈或v型杈的,长80公分左右,后头有个耳朵形的把手,便于手握住),有的家庭没买鉄火杈,就用木质的拨火棍(一米长左右细木棍),不过很快就烧短了,随时要换掉;烧火人用火杈将锅底的柴火稍稍挑起,火就会旺起来,正所谓“人心要实,火心要虚”。
锅屋最主要的用具就是烙煎饼用的鏊子。我们家乡人吃饭的传统食品就是煎饼。五谷杂粮都能做,将粮食在石磨上磨成糊状,在烧热的鏖子上摊薄,熟了揭下来就是香喷喷的煎饼了。
杂物室多放置粮食褶子,粮瓮、杈子、 扫帚、 木锨及随时使用的家具等。
牛屋(牲口房)里,一定会放置牛槽,料杈子,牛槽上面加个横棍,作为拴牛、驴时用。屋角会加个盛草的栅栏,放置铡过的干草,如麦瓤子、豆秸等。
家庭使用的农具,如木拖、犁铧、耙 、牛车、辘轳、辘轳椁字等,一般放在打麦场上,有场屋的放在屋内,没场屋的放在草垛边,用草盖上,防阴雨天淋湿。
以上是较殷实农家的家庭情况,富有人家是更讲究些,贫穷人家就很难描述了,有的连像样的住房都没有,住在两檐到地的房子里,连门都是高粱秸夹制的,没碓、没磨,没院子,没粮食囤子,只有靠给别人家扛活或乞讨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