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桥的故事(作者:周曙明)

报恩桥的故事(作者:周曙明)

召稼楼古镇的“报恩桥”,承载着诚实守信,知恩图报的故事,依然教育、激励着世世代代的浦江后人。

大明天启6年(1626年),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一只小船靠上召稼楼奚家的水桥码头,随即上来一个人影,上前敲开了礼耕堂奚家的门。不一会,几个家丁抬着3只箱子进了奚家大院,随后那船起锚向东而去。

来人是周浦商家冯克安的管家冯福宝。他奉主人之命将三箱金银,寄放在奚家。约好日后时局一稳,就来取回。不料,半年多过去了,仍不见冯家人影。

原来是明朝万历年(1573—1620年)间,冯克安到苏州赶考,结识了叛逆朝廷的东林党人,被朝廷逮捕死在牢里。冯家被关押抄杀……只逃脱冯克安的小儿子伯卿。

为“物归原主”,奚家派人寻访冯家下落。一年过去了,杳无音信;两年过去了,还没冯家蛛丝马迹。奚家大老爷临去世,关照一定要寻到冯家后人,物归原主。

有天,奚家管家带回冯伯卿在川沙的信息。奚老爷非常欣慰,拿出当年冯克安的密信,信中说,冯伯卿右手腕处有圈粗黑的汗毛。可是去暗访结果是,那伯卿右手腕无此特征。

转眼,新场七月半盐场订货的日子到了,当奚少爷把订单交给刘记盐铺账房时,突然发现他右手腕有圈又黑又密的汗毛,可他不姓冯。第二日,奚少爷从刘老板处了解到,冯伯卿被一俞姓老人收留,改姓“俞”了。第三日,奚少爷去找小俞“闲聊”。聊到当年冯家大难,在奚家寄存三箱细软,奚家两代人多年寻找主人时,小俞痛哭失声……

奚少爷为早日实现祖上的遗愿,吩咐家人带上那三箱金银星夜出发。第二天清晨,赶到新场俞家“完璧归赵”,伯卿要分一半给奚家,遭拒。于是,冯伯卿把这三箱金银做“垫手布”,开了盐庄、棉布店、杂货铺、南北水果行……

经过数年的打拼,终于富甲一方。冯伯卿带着六箱金银送到召稼楼奚家,又遭谢绝。后来商定:用三箱修缮千年古刹金刚庙,用三箱把召稼楼市河上的破木桥“保安桥”造成石桥,改名叫“报恩桥”。

(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苏民
    苏民 2022-07-15 17:20

    诚实守信,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民的立国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