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日寻芳卓码河  万紫千红总是歌:胡惠有

胜日寻芳卓码河   万紫千红总是歌:胡惠有

按说,在洋河的所有河渠中,卓码河应该是我最熟悉的一条河。在刘老涧船闸工作时,每天都要从它身旁走过,看惯了鱼儿的悠闲,听惯了鸟儿的喧闹。可当我接下《酒镇洋河》水韵篇写作任务后才发现,自己对这条河了解得太少。

看了《宿迁市志》才知道,卓码河是一条排灌两用河,西起船行半埠店,流经蔡河、桥北、赵圩、卓码等村,在刘老涧船闸下游入中运河,全长16.8公里,流域面积21.9平方公里。依据这段文字,总算写出了《卓码河》一节。完稿后,总觉得读起来枯燥乏味,对不起读者,更对不起这条流淌着浓浓乡愁的小河。

仲夏之月,我约了两位工友,用两天时间,从头到尾对卓码河进行了一次“考察”。

据说,卓码河修建于清末民初,是当年洋河镇废黄河北岸的排涝河,它沿废黄河堤脚开挖,呈不规则的弧形,在洋河众多的河渠中别具一格。经过改建,现在是一条排涝、灌溉、环保多功能河道,两头与中运河连接,组成一个弓形水系。

我们从洋河大道去半埠店。洋河大道刚刚建成通车,主路技术标准为一级公路兼城市主干道标准,设计时速80千米,双向六车道。我们骑自行车不能上主路,只能从宽阔的大道一侧通过,看着高密度的车辆从身旁驶过,深为宿迁交通的飞速发展感到兴奋。

到了记忆中的半埠店,看不到村落,也看不到河道的踪影。好在不远处有一座建筑,屋顶上飘着一面鲜艳的国旗,那是船行村“村委会”。

来到村党群服务中心,接待我们的是一位中年男子。他听说是来寻找卓码河源头的,笑着对我们说:“那可是几十年前的老黄历了。”他给我们讲述了半埠店和卓码河的故事。

半埠店位于“通京大道”上,分为上店和下店,有几百年的历史。洋河人“上宿迁”,到这里正好是一半路程,所以称为“半埠店”。140多年前,张守平在运河大堤集市上开行,经营船上货物买卖,人们称为船行。人民公社时,船行和半埠店是一个大队,因上店靠近公路交通方便,船行大队部设在上店。

洋北位于黄河、运河之间,地势低洼,一到雨季必生内涝。一般年份只能收获一季小麦,有的年份雨季来的早,大量农田甚至颗粒无收。各村经过商量,从半埠店到袁码,沿黄河大堤挖了一条排涝河,因“卓码头”名气较大,取名为“卓码河”。“农业学大寨”的时侯,为了引运河水灌溉农田,把卓码河的起点改到了老船行的运河边,从那时起,卓码河成了排灌两用河。

我们按照“村官”的指引,从港城路经疏港大道来到临港路,眼前是一座“港城”。路北是建成的或在建的作业区,路南是一幢幢大型仓库,看不到我们想找的卓码河源头。

港区保安朱师傅告诉我们,你们不要找了,港区的河道改成地下涵管了。他指着对面保税仓库说:“你们到那看看,那就是卓码河。”

走近一看,这分明是一处城市水景,哪里像农村的小河,要不是水质略嫌混浊,怎么和我们印象中的卓码河也对不上号。我们顺着河边绿地,由西向东逛起了河边的“公园”。

胜日寻芳卓码河   万紫千红总是歌:胡惠有

边走边看,河水仍有些微黄,但河面呈现的景物倒影很清晰,很有韵味,远处空旷的田野和眼前清晰的倒影天然组合,愈显这里的静谧,这在喧闹的市区是很难见到的。不知不觉,到了云帆大道,卓码河在这里拐了个直角弯。

云帆大道两侧的民居已经拆迁,即将建成恒力工业园的厂区。卓码河在大道的西侧,不像港区那样秀丽,给人以萌茁的感觉。东岸绿草茵茵,西岸杨柳依依,远处港区的塔吊依稀可见。

走在云帆大道上,我想起了李白的《行路难》。现在,宿连运河正在紧张施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想,宿连运河建成通航之时,就是宿迁人“赶海梦”实现之日。

从云帆大道经老徐淮公路来到桥北村,这里的卓码河是原生态的,河道保持着紧挨黄河堤脚的走向。南岸到黄河堤脚的三、五十米范围内栽种着杨树,树下种些粮食果蔬,是典型的淮北农村风光。

北岸是水产养殖合作社承包的水面,或养殖鱼虾螃蟹,或种植茨菰莲藕,一片江南水乡景色。藕塘里荷叶田田,更有水禽嬉戏,我们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虽然手艺不好,画面里还是留下了白鹭和黑水鸡的身影。

自古以来,桥北就是洋河门户,卓码河与新型交通方式也在这里不期而遇。淮宿铁路在桥北跨过卓码河,而洋(北)洋(河)供热管道则像情侣一样,与卓码河相依相伴数千米,古朴的小河与时髦的管道相映成趣。

我们看到,洋河管辖的河段都设置了“温馨提示”牌。一面绘有社区民警头像、姓名和联系方式,另一面印有“水深危险,请勿戏水”提醒标语,小小提示牌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民警察对人民的关爱。

跨过洋(河)洋(北)公路,就闻到了酒糟出甑的香味,越往东走香味越浓,卓码河南岸是乾隆江南酒业的厂区。1987年,洋河酒厂梁厂长当选党的十三大代表,会议期间,与宿迁县委于书记达成援建“宿迁县洋北酒厂”共识。35年过去了,这家在卓码河边“长大”的企业,已经成为洋河地区第二大白酒酿造商,酿制的芝麻香型白酒在国内白酒行业独树一帜。

卓码河穿过宿淮铁路进入赵圩村,南岸是号称“冠领全国”的洋河集团31连跨酿酒厂房,北岸是连片的农田。走在河边,一边是醉人心脾的酒厂,一边是愉人眼目的稻田,酒都核心区和农业大公园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到了卓码村,卓码河与运南干渠在这里垂直相交,组成一个水上立交。运南干渠通过卓码河底的涵管把运河水送到卓码泵站,再送入古黄河给洋河等乡镇补水。

在卓码,我给工友讲了一个故事。当年的卓码河是洋北洼地泄洪的唯一通道。建国前后,沂、沭、泗水系十年九涝,上游船行、衙门口一带洪水倾泄,让卓码、赵圩老百姓苦不堪言。上世纪50年代初,卓码村隶属泗阳县,赵圩以上各村隶属宿迁县。每到雨季,两县交界处的赵圩、卓码因为泄洪而纷争不断,甚至持械斗殴。

1956年6月,淮阴地区行署将卓码、佘圩、路东、路西4个村划给宿迁县,以便统一治理卓码河。当年,洋北乡组织民工对卓码河道进行疏浚,并在出口处兴建了卓码涵洞。1960年,卓码河道全线疏浚,排涝标准为5年一遇。

上世纪70年代,卓码河沿线建了电排站,可以将农田积水排入卓码河。沿河生产队建有简易电灌站,可以把卓码河水送入稻田。我们发现,当年的电杆、机房还在,抽水机早已拆除。河边停着一辆电动自行车,车旁还坐个人,走近才知道,是村民用电动车的电瓶给自家的稻田灌水。

胜日寻芳卓码河   万紫千红总是歌:胡惠有

从郑码到袁码的河段也是一片田园风光。南岸的黄河堤上杨树成荫,隐约可见红砖民居。北岸的农田稻麦两熟,近年又轮种洋北西瓜。两个月前路过这里,看到的是绿色的麦田、白色的西瓜大棚,这次看到的已是“水满田畴稻叶齐”了。

卓码河是钓鱼爱好者的乐园。沿途,我们看到一些垂钓者,他们或独自一个,或三三两两保持着距离,在河边的树荫下,以一种安静的姿态等鱼上钩。同行的傅先生也是一位钓友,他说,钓鱼人爱去安静的地方。钓鱼的时候,手里握着鱼竿、眼睛看着浮标,心里不会想其他的东西,从抛竿入水到取鱼入篓的过程,让人们心情愉悦。

卓码河吸引了众多“钓友”,也养活了一些兼职“渔翁”。洋河镇管辖的十几里河道,都有村民放的“地笼”。他们头天傍晚把地笼放入水中,第二天清晨收回来,可以收获数量不等的小鱼、龙虾、黄鳝、泥鳅。在靠近中运河的河段,我们看到一位划“小划子”收地笼的老人。他说,卓码河没有污染,俺这地笼逮的鱼虾绝对是野生的绿色产品。

从卓码村的袁码起,黄河堤掉头转向东南,卓码河却拐了个弯转向东北,呈直线型通向中运河。这段河经过多次浚深拓宽,河面看上去有五、六十米宽,俨然一条大河了。

卓码河是一条与交通有缘的河道,宿淮铁路和徐盐高铁两条铁路肩并肩从河上跨过。我们站在偏僻乡村的河边看高速铁路,能感觉到时代车轮的滚动;车厢里的旅客从车窗里看卓码河,定会为淮北水乡的秀丽风景而陶醉。

这段河道过去是宿迁、泗阳两县的界河,现在是洋河、洋北的界河。我们知道,两个行政区结合部的城镇,大多很繁荣;两个行政区结合部的乡村,大多很空旷。这里,卓码河两岸都是望不到边的稻田。我问放羊的老农,怎么看不到白小庄?他告诉我,涧南村的白小庄和小李庄都拆迁了,村民有的搬到洋北,有的迁居洋河。土地全部流转,或者种西瓜,或者种粮食。

我们来到了卓码河的尽头,在中运河大堤上看到一块“宿迁市洋河新区河长公示牌”,上面清楚的写着,河道长度:11KM,还公示了区级河长等责任人的姓名、职务和联系电话。洋河新区注重卓码河长效保护治理工作,河面水生植物、河道截污、环境卫生、排灌机制等工作都有专人负责,来保证流入大运河的水质达标。

在中运河的大堤上,我们参观了卓码涵㓊和卓码河排灌站,才真正了解卓码河的功能和调度机制:从宿迁港区引入运河水灌溉农田;开启刘老涧涵洞排泄内涝积水;如遇中运河水顶托,启动排灌站水泵将内涝积水强行排入中运河。这样,卓码河流域永远都是旱涝保收的良田,卓码河两岸永远都是创业致富的沃土。

我不知该怎样赞美这条充满生机的小河,还是以朱熹的春游诗句来概括我们这次夏日考察的体会: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