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夫妻一高一矮外貌极不协调相配,可他们却恩爱一生不离不弃。生活中,你照顾我,我疼爱你,相濡以沫,互真如宝,堪称“模范夫妻”!
夫妻俩男的姓刘女的姓许,他们是我官湖镇老家的邻居。说起他们俩人的结合,还要感谢我老母亲的从中牵线。因男方从小身弱多病,所以造成身体发育不良,到成年时身高一直没有长起来,年龄已经20多岁啦,身高才刚到1.5米。
受到身高的影响,刘姓村民年龄快到25岁时,还没有一人登门前来给介绍对象。刘姓村民的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便来到我们家托我母亲给她儿子介绍对象。因是老邻居又是本家,按刘姓的来讲,刘姓村民还要管我母亲叫太太,因当时母亲面子不好薄,就答应下来。母亲答应后脑子也犯愁,心想:就你儿子那身体,那身高,到那说去,那家姑娘肯愿意。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是婚姻棒打不退”,的确是这样。有一天,我母亲回新沂市炮车镇龙池村娘家有事,偶然发现一许姓邻居家,有位姑娘长的亭亭玉立美若桃花,我母亲抱着试试看的心里,来到女家给提亲,谁知一拍即合,许家姑娘便满口答应。
相亲的那天,许姓姑娘在其母亲的陪同下来到我家。当她们娘俩看到刘姓村民时,不说别的就那身高,就让姑娘的母亲大失所望,回到家中说什么也不同意。要不说吗“货头客眼”,姑娘看后却一点意见都没有,她给自己母亲说:“我不在乎他的个头,我要的是他的人品和文化”,在母女俩相持一段时间后,最后还是母亲屈服于女儿。
结婚后,小夫妻俩恩恩爱爱互帮互助。因刘姓村民是师范学校毕业,所以当时在官湖镇某一中心小学当教员。文革期间因受派性影响,便下放回家务农。
因刘姓村民身弱个矮,刚开始农村的体力劳动他是不适应,此时,他的妻子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劳动,都是尽心尽力体贴入微关怀备至的照顾他,尽最大努力不让刘姓村民受一点委屈,基本做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的地步。每次出门到外,他们夫妻俩都是身挨着身手拉着手,犹如热恋的情人。许姓村民身高在1.65米左右,刘姓村民和他媳妇站在一起 ,要矮将近一头,他们夫妻俩走在一起,从后影看,就如带着一位小孩一样,所以左邻右舍村民见到他们俩,有时习惯和他们开玩笑地说:“又带你儿子到哪去溜达的”,随后双方便哈哈大笑。
日常生活中,为了照顾刘姓村民的身体,许姓村民都是想尽一切办法,把家里好吃的东西,节省下来留给他吃。就是在七十年代生活条件不好时期,每次家里烙煎饼,许姓村民都要给丈夫烙出一点细粮煎饼,自己却带着孩子吃粗粮煎饼。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参加集体劳动,每当吃饭时,许姓村民都是把菜放在煎饼里给卷好,随后自己在给咬个头,之后才把煎饼递到丈夫手里。这个习惯时间一长,每当生产队集体劳动,休息吃饭时,大伙就和他们俩开玩笑地说:“看老许真疼她的儿子”。
每次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许姓村民都要处处关心和照顾她的丈夫。在挨家挨户集粪期间,他们夫妻俩使用一个抬包,为怕压着丈夫,许姓村民都是尽量把抬包绳索往自己身边拉,尽量给丈夫减轻重量。在“四夏”收麦期间,队长给每位社员分配任务,谁先割完谁就回家吃饭,否则不准吃饭继续割。因刘姓村民力气小割的慢,他的妻子每次都是抓紧时间把自己任务完成后,前来帮助她的丈夫。实行土地承包后,许姓村民更是一马当先,家里和田地一把手。丈夫身小体弱,孩子们又都在求学,所以家里所有体力活都落在她一个人身上。每到农忙季节,许姓村民那是家里一头地里一头,一天到晚把她忙的不亦说乎。
还有一个笑话就发生在他们夫妻俩身上,成为左邻右舍,饭前饭后的笑谈。从来没有出过力的刘姓村民,干一次好事还做了倒忙。事情是这样的,七十年代初期,当时市场是实行计划经济,买什么都需要票据,刘姓村民的姐姐在邳州市里工作,平时节省一些煤炭票,给他买一些煤球,让他到邳州市里去拉。某一天的秋季凌晨两点钟左右,为了不误回家干活,刘姓村民夫妻俩就趁着夜色匆匆往邳州市里赶,去时许姓村民为了照顾丈夫,便让刘姓村民到平板车上休息,她便拉着平板车往邳州市里赶,走一个多小时时,刘姓村民在朦胧睡梦中醒来,看妻子很辛苦,执意让妻子上车休息一下换他来拉,争执不过,许姓村民便上车休息。因当时天还到处漆黑,刘姓村民又在睡梦中刚醒,下车后便推车就走(来时许姓村民是拉着平板车走的)。就这样走着走着,待天空放亮时,他们夫妻俩一看这不又回到家啦吗?许姓村民看着傻傻的丈夫,让她啼笑皆非,真是辛苦白白走了一夜。
2012年,一次脑溢血,让70岁的刘姓村民瘫痪卧床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许姓村民为了不麻烦和耽误孩子们的工作,在这漫长的6年时间里,许姓村民为了付出,作为妻子对丈夫的爱,不畏辛苦任劳任怨,不问白天还是黑夜,许姓村民都是默默地守在丈夫的床边,端吃端喝,端屎端尿,炽热的夏天,为了不让丈夫身上长疮,她一天到晚经常给丈夫翻身和用水擦洗。就这样用心照顾无怨无悔。
夫妻恩爱一生
酸甜苦辣都有
坚定人生向往
家庭幸福欢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