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柿子(王绵民)

 

家乡的柿子(王绵民)

立秋一过,一些时令的果蔬开始进入了收获季节,众多的水果中,我唯独喜爱家乡的柿子。

 

我工作的地方处在豫西山区,这里随处可见柿子树的身影。一到深秋,片片柿叶随风摇曳,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恰似一幅现实中的万事(柿)如意图,甚是喜庆。

 

我的故乡是豫东平原,那里的柿树种植是很少的,因为柿树稀少,小时候邻村那棵大柿子树,从开花到结果,就一直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没成熟的青柿子不能吃,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常识,但是偏就有人不信这个邪。

 

曾经有一位年轻人按捺不住自己的食欲,晚上偷偷潜到树上,刚摘了一些青青的柿子,就被主人发现了。柿树的主人是个五十多岁老汉,他站在树下对年轻人说:“我不打不罚,只要你能把摘下的柿子吃完就放你走。”

 

年轻人看着咄咄逼人的主人,只好开始吃,一颗、两颗,吃到第三颗时实在吃不下去啦。只见他扑通一声,跪倒在主人脚下,扇着自己嘴巴说:“大伯,我错啦,总想着柿子好吃,没想到这么苦涩……”

 

主人说:“我不是非要惩罚你,是想让你知道,柿子不熟是不能吃的,青柿子摘下来太可惜了。”

 

实际上,每到柿子成熟的季节,只要四邻街坊从门前路过,如果刚好碰到主人正在摘柿子,都会送给大伙一些尝鲜的。柿树主人家的厚道和善,也是我们那远近闻名的,这些让我至今都很难忘记!

 

老家柿子树虽少,但每年的中秋节的集市上还是有卖的。那时集市上的卖的柿子有两种:一种是软软的,叫烘柿;一种脆甜的,叫懒柿。因为那时水果的种类很少,懒柿子也算是中秋节串亲戚的礼品之一。到中秋节的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月饼,每个孩子们都分到一块月饼,两颗柿子,算是极好的美味啦。

 

听母亲说,我一个表舅家有一棵柿子树,在我很小时候,表哥每年都会给我们家送柿子。虽然不多,但都是稀罕物,所以很受哥姐们的欢迎。有一次,表哥送柿子刚进大门就吆喝上了:“大姑,快拿盆,柿子烂啦。”由于一路走的慌,篮子里的烘柿都快成柿糊涂啦。

 

后来,我参加工作到了豫西,这里柿树到处都是。每年秋天,我居住的院里那几棵柿树,便挂满了红红的柿子,煞是好看。“红灯笼,绿宝盖,乡里挑着城里卖。”每到这时,妻子就会给我那刚懂事的儿子讲这个谜语。

 

我的妻子是个勤快人,她总是把采摘的柿子分拣开来,个大的放着,经过太阳烘晒,过一段时间就会变软,这时候吃起来软甜爽口。

 

她还把一部分柿子浸泡在50度左右的温水里,做成懒柿子。做懒柿子时,水温需要保持恒温。有一次我们把柿子放锅里,给水加热,因有事离开了,等办完事回来,柿子煮熟啦,当的然,这次的懒柿子做失败啦,熟柿子吃起来还是涩的。

 

采摘时,从树上落下来的柿子有时会磕伤,她就把这些带点伤的柿子皮削掉,摊在凉席上晾晒,做成柿饼、柿瓣。摘的柿子多啦,妻子还会做柿子醋:做醋时需要把柿子洗净水控干,一排排码到一个大桶里,捂上两三个月,让柿子自然发酵。第二年春天,用纱布做滤网,把醋淋出来,酿好的柿子醋需要装在器皿里密封好,再作第二次发酵。发酵好的柿子醋红似葡萄酒,口感酸中带甜,据说有降血压、软化血管、美容养颜的功效呢。

 

妻子是个热心肠,晒的柿饼、柿瓣、做的懒柿、酿的柿子醋总会给左邻右舍的乡亲们分享,有时候还往老家带呢。普通的柿子,却维系着邻里亲情啊!

 

我所工作的地方,是河南省渑池县,这里有个段村乡,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得这里的柿子又大又甜,因这里的柿子形似牛心而取名牛心柿。牛心柿种植历史悠久,使得这里成为了我国地标性保护特产之一,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盛誉。这里的牛心柿脱涩吃脆酥利口,烘吃汁多甘甜,晒制的牛心柿饼,甜度大、纤维少、质地软、吃起来香甜可口,使人有食后复思的欲感。将柿饼放在冷水中搅拌,能化成柿浆,可和蜂蜜媲美,别有风味。“段村柿饼”是渑池的特色风味之一。每年走亲访友,柿饼是当地的一款很好的礼品。

 

数十年过去了,虽然更换了几次居住地,但是在豫西这片地方的柿树很多,路边、沟渠旁、山脚下总能看到迎风兀立着一株株的老柿树,所以柿子还是没少吃的。由于这里柿树普遍,民风淳朴,摘柿子一般是没人阻拦,再也不像在老家时那样稀罕啦。

 

到了冬季,一些老柿树上总有三三两两的红灯笼一样的柿子挂着,雪花飘落时,红红的柿子被洁白的雪花包裹着,那白里透着红的景色,简直美到极致。此时,你若顺手摘下一颗,放到嘴里含着,那种凉甜爽口的感觉,会让你瞬间从头舒服到脚。

 

豫东是我的故乡,豫西是我的第二故乡,品味柿子的同时,那种乡情、亲情、友情,更是令人难以忘怀……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