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之六 牛犊拜四方(朱潭清)


知青岁月之六  牛犊拜四方(朱潭清)

“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耕地基本靠牲口”是我当年插队落户的生产队的真实写照。想起当时的那个“穷”啊,到现在还打个冷战!说出来谁都不信,一个壮劳动力累死累活到年终分配时,每一个工作日折合人民币两分七厘,这是个啥概念啊!

我插队的合沟公社长集大队第三生产队是“稻改区”即:将种植小麦、玉米的旱田改为种稻子的水田。那时根本没有拖拉机、插秧机之类的农田机械,插秧靠的是人工,耕地、耙地靠的是牛。现在的年轻人有所不知,对于水田劳作来讲北方的黄牛就不能胜任了,只能依赖南方的水牛。

为了推行“旱改水”公社供销社特地从南方调拨了一批水牛。

接到通知后,第二天天还没亮我和生产队长就出发去公社了,到了公社,供销社还没开门,院子里好多水牛,队长隔着栅栏门,踮着脚尖,伸着头物色心仪的水牛。大门打开时,队长拉着我一溜小跑直奔墙边的一头水牛而去。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水牛确实漂亮,黑油油的皮肤,大大的鼻孔,弯弯的犄角和亮亮的眼睛。队长掰了掰牛的牙口,拍了拍牛的脑门,看了看牛的腿棒,大声说:“就牠了!”我迷惑不解的看着队长:干嘛不选个体型大的呢?队长用手指了指几头体型较大疵毛郎当的牛说:“虽然个头很大,但是牠们起码八、九岁了,何况咱这头牛是刚刚成年母牛,几年后咱们还愁没有水牛使?”我恍然大悟;队长你真英明!我立刻跑上前去抱住牛头,生怕被别人抢去。

到兽医站办完手续,我们就返回生产队了,一路上,其他生产队的人都骑在牛背上,队长也让我骑在牛身上,我那舍得骑啊!就这样,队长在前面牵着,我在后面轻轻拍打着牛屁股,一步一步回到村里。村里的老老少少早就在村口等候了,那阵势比当下谁家购置了一辆高档轿车还隆重!不仅是因为这头牛生产队往粮管所多交了好几千斤粮食,同时,这头牛身上还寄托大家多少希冀啊!

我非常喜欢这头牛,不管是在饲养室还是在大田,只要看见牠,我都会走上前去抚摸抚摸牠。也许是牛通人性,也许是我第一个把牠带回村里,只要看见我这牛都会露出和善的眼神,温顺的用头在我肩膀摩挲几下。

这头牛还真甜乎人,不必说牠担负了水田里的农活,不到一年就怀上了牛犊,这当然是生产队的一件喜事喽。

然而,那年头虽然嘴里唱的是:“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实际上真正关心集体的人很少。问起动物的怀孕期老老少少都会背“猫三、狗四、猪五、羊六、牛八”的农谚,对于来自南方水牛的怀孕期,就连老农民都知之甚少,都以为和黄牛的怀孕期一样都是280天。生产队的饲养员是个姓杨的瘦猴子,成天懵懵懂懂的,只知道铡草喂牛,饲养棚的驴啊、牛啊都被他喂的瘦骨嶙峋的,没有一点精神。

到了280天水牛还没有下犊的迹象,也没有人去当地兽医站咨询一下,就这样一天天挨下去。

也不知道等了多长时间,终于在一天下午水牛开始躁动不安起来,不断用嘴拱干草堆,四蹄来回地踱步,队长组织了年纪大的社员准备给水牛接生,可是等到上半夜水牛还是没生下来,于是队长让一部分人去休息,专门派了两个人配合饲养员老杨值下半夜的班。

谁知道第二天清晨,饲养室的地上竟是一头奄奄一息小牛犊,问起原因,老杨结结巴巴的说:牛犊生下之后,老水牛不断往后退,蹄子刚好踏在牛犊的头上。大家都惋惜的看着小牛犊,队长抠鼻子挖眼熊老杨也于事无补了…….

等到水牛再次怀上犊,我专门到城里的新华书店买来资料,又到兽医站咨询才知道水牛的怀孕期是315天。

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当水牛有了下犊的迹象谁都不敢掉以轻心,就连本村德高望重的“人物头”田大爷也捧着长长的旱烟袋蹲在墙角和大家一起围观,我当然也在其中,那年我刚刚二十一岁。

下半夜,小牛犊刚刚露头的时候,我和大家一样心脏都快提到嗓子眼了,队长让饲养员老杨拉紧牛缰绳。当牛犊落地的时候,老水牛本能地往后退,眼看老杨就拉不住缰绳,我啥也没想冲上前去拼劲全力用肩膀顶住水牛的屁股,直至水牛平静下来。再看看我,一件棉袄全被脏水湿透了,我也顾不了许多,和大家一起欣喜地看着老水牛转过身来一下一下的将小水牛身上的胎毛舔干。

就在这时,一件让我始料未及的事情发生了,只见小牛犊颤巍巍的站了起来,趔趔趄趄走了几步,一头栽到我面前,把我吓了一跳,谁知道“人物头”田大爷用他的旱烟袋指着小牛犊说:"神了!神了!这畜生通人性,第一个头是给潭清磕的!"

原来,小水牛在娘肚子里四个角质的蹄子外面包着一层软软的东西俗称"肉蹄子",为的是不伤及子宫内壁,出生后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站立起来,蹬掉肉蹄子,学会奔跑,避免食肉动物的猎杀,是祖先传给牠们的本能。这就是传说中的“牛犊拜四方”,没想到这第一拜竟然拜的是我。我抬起头来和老水牛对视了一下,在牠的眼里读出了只可意会的东西来......。

有意思的是,虽然饲养室离知青的住处有五十多米,但那小水牛经常到我们院子里撒欢。受我的影响,其他知青天天在傍晚收工回来的路边薅些嫩草招待我们的小客人,小水牛总是如约而至,就像是知青的孩子。

我的爱人也是知青,但插队不在一个村。如今每当我提起这件事,她总是说:“人行好事莫问前程。”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