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光荣历史传统的台赵铁路(从台儿庄至邳州赵墩),是枣台铁路(枣庄至台儿庄)的延伸,全长30.5公里,其中大部分在邳州境内。台赵铁路曾经为北煤南运振兴中国民族工业作做出过积极贡献,特别在抗日战争中功不可没。
据资料记载,1933年,经营枣庄煤矿的中兴公司在第三大井投产之后,煤炭产量激增,已达到日产七千吨的水平。为适应生产发展,降低生产成本,很有必要修一条从枣庄经台儿庄到赵墩,与陇海线相连接的台赵铁路,将煤炭直接运往连云港,不再将煤绕道从津浦线经过徐州,再转运到连云港。于是,由中兴公司出资100万元,协助陇海铁路局于1933年12月破土动工,1935年3月正式通车。新修的台赵铁路,从江苏邳县赵墩至山东台儿庄,与枣台铁路接轨,全长60华里,成为西接津浦、东连陇海、打通鲁南苏北的重要支线。是当时山东省最好的铁路之一(另一条为胶济铁路),被当地人称为“小陇海”。铁路桥上架设的潘桥、李湾、台儿庄等桥梁,以台儿庄大桥最为壮观,由于战争的原因,只有李湾处铁路桥幸运地基本完好地保留下来。
1938年初,台儿庄大捷歼敌一万余人,取得辉煌胜利,但铁路遭到严重破坏。不久,日军占领了台儿庄,吞并了觊觎已久的枣庄煤矿。基于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的需要,日军于1938年10月强迫沿途百姓重新修复,从此,这条铁路犹如祖国母亲身上一条被割断的血管,源源不断的向外流着血。日军通过这条铁路,由连云港中转,大肆鲸吞枣庄的优质煤炭,每天有两列火车约千余吨运出。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日军通过这条铁路从枣庄攫走200余万吨优质煤。
台赵铁路因煤而兴,但同战争也结下了不解之缘。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当时云集前线的各路抗日军人,几乎都是沿着台赵铁路奔赴战场的。为方便调遣,台儿庄战役前线孙连仲指挥部一度设在台赵铁路车辐山站,后又移到韩佛寺,再到杨楼村,与台儿庄隔河相望。打胜仗后,著名记者范长江和爱泼斯坦等多国战地记者,也都是沿着台赵铁路到台儿庄战场采访的,通过他们的新闻报道,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台赵铁路。荷兰记者伊文思还拍摄了反映台儿庄战役战斗场面的记录片《四万万人民》,其中有参战国军沿台赵铁路向台儿庄前进的场面。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于1938年4月8日,即台儿庄大战胜利的第二天,在“台儿庄”火车站牌前英姿飒爽的留影,更是成为一道永恒的风景,定格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心中。
据资料记载,蒋介石曾两度通过台赵铁路到名不经传的车福山前线视察,布置台儿庄和禹王山作战。第一次是1938年3月24日,台儿庄大战爆发的第二天,他由李宗仁陪同到车辐山前线视察。在《李宗仁回忆录》(上)一书中,有一幅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三人合影的照片,上面注有:“1938年3月24日,台儿庄大捷前夕,蒋介石(中),偕白崇禧(右),飞抵徐州视察时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左)在陇海前线合影。此时这三位国民党军事领袖正站在中日战史转捩点的重要一刻”。
1938年4月24日,即禹王山阻击战打响的第三天,蒋介石二次来车辐山前巡视,并于当晚在车辐山车站约见60军军长卢汉,强调说,台儿庄得失有关国际视听,必须以一个师坚守。蒋介石为了他的命令,随即派军委高参胡若愚到60军协助指挥军事。胡若愚曾是云南内战中的敌对人物,与卢汉素不相睦,此来名为协助,实为蒋介石监视,足见蒋介石的牵制手法。
受命于国家危难之时的60军,是于4月19日搭车北开民权、兰封集结,20日夜到达指定地点,未能下车,于21日午后陆续经过徐州,径直开往陇海支线的车辐山站下车。
4月22日拂晓,60军第183、184两师及第182师之郭建臣旅和军部先后在车辐山站下车,第182师师部及高振鸿旅在赵墩站下车,部队分别向指定集点前进。由于孙连仲、于学忠部支持不力,提前撤退防线,造成60军先头部队提前与敌遭遇,战斗提前在陈瓦房、邢家楼、五圣堂打响。禹王山抗日阻击战的序幕从此拉开,并在之后的27个日日夜夜里,演绎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民族扬威不屈之歌。
台赵铁路承载着抗日战争的风云,也为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牺牲。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八路军鲁南军区为防止国民党军队利用枣台、台赵铁路进攻山东解放区,于是组织群众将铁路全部拆除。从此,台赵铁路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铁路消失了,铁路桥还在,历史还在,抗战的精神还在。台赵铁路为台儿庄大战、禹王山抗日阻击战做出的伟大贡献,已作为国家记忆永远地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