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看到一幅漫画,外国人一手拿刀,另一只手拿叉看中国人拿筷子吃面条,还一边看手机。于是,就想写一篇话说快子的文章。
中国人每天吃饭都要用到的筷子,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了丰富文化内涵。中国人都用筷子吃饭的。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的习惯,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筷子文化是有中华民族本土特色的文化。看起来,筷子只是简陋的两根小棍,可是一旦我们掌握了使用方法,它就具备夹、拨、挑、拌等多种功能,非常灵活方便,可以说是“以简驭繁”的典范,这让又是刀又是叉又是勺的老外赞叹不已。除了中国人,汉文化圈的日本、朝鲜、越南也大多使用筷子。
筷子,最初是以木竹为材质。因北方多木,而南方多竹,我们祖先便就地取材,故竹木是我国最原始的箸之原料。筷子的标准长度是7寸6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表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餐餐都用筷子的中国人,想必都是奇葩。据上海民间民俗藏筷馆馆长蓝翔介绍,筷子古称“箸”,后由于“箸”与“住”“蛀”同音,特别是乘舟船之人更忌讳,人们便取“住”的反义词“快”,将“箸”称为“快子”。因为“快子”多用竹子制成,从而创造了新的汉字“筷子”。
中国人使用筷子,大约在三千多年以前。其实,在使用筷子之前,我们的祖先同样也经历了一个用手抓饭吃的过程。但热粥汤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于是不得不随地折取一些草茎木棍来帮助。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者声”,古人云:“箸为挟提”而挟从木,这又一次旁证先民最早以细树杆或竹为挟食工具。不过用树枝、细竹从陶锅中挟取烫食到箸之形成,这是一个数百年甚至更远的漫长时间。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筷子的出现,应与初民只会烤制食物相关。原始烤法分三种:一是直烤法,将食物叉起来,直接明火烤制,刀叉应由此化来,商代中国人也用刀叉;一是石燔法,火上架石,石上放肉,餐具以刀为主;一是炮烧法,将食物用泥裹住,放入火中烤熟,然后用拨火棍拨出,这应是筷子的前身。
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
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历史了。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箸”。
“箸”就是“箸”,为什么又叫“筷子”呢?这个称谓起自明代,明人陆容所著《菽园杂记》一书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原来,“箸”和“住”同音,船家最怕船抛锚停住,因此改称“箸”为“快儿”,意为让船快行。这是一种讨口彩、图吉利的常见现象,各地方言中都有类似的忌讳。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语》一书中说得更加明白:“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日本人没有这种忌讳,因此日本现在仍把筷子叫作“箸”。筷子乃竹木所制,久而久之,后人就把“快”加了个竹字头,称作“筷子”了。
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箸”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据说,关于筷子的由来民间还有好几个传说。
传说一,大禹在治理水患时三过家门而不入,都在野外进餐,有时时间紧迫,等兽肉刚烧开锅就急欲进食,然后开拔赶路。但汤水沸滚无法下手,就折树枝夹肉或粉粢(米饭)食之,这就是筷箸最初的雏形。
传说二,姜子牙喜欢钓鱼,整天又钓不着,只有空着两只手回家,他的妻子很生气。一天姜子牙又钓鱼回来了,妻子连忙喊他吃饭,姜子牙很饿伸手就去抓肉吃,这时不知从哪儿飞来一只小鸟,落在他的手面上抓他,他赶走了,又去抓肉吃,小鸟又落在他的手上抓他,他想这是只神鸟吧?我赶走了两次怎么又飞回来了,这时,小鸟说话了,姜子牙跟我走,就飞了出去,姜子牙也随之而去。小鸟飞到一个篱笆上停了下来,抓了两根小竹棒给姜子牙说:“你拿去夹肉不要用手抓了。”姜子牙听了小鸟的话,就把两根竹棒拿回家,坐下就夹肉吃,这时竹棒冒出一股烟,姜子牙很惊讶,怎么会冒烟呢?是不是肉有问题?坐在跟前的妻子看在眼里,说出了实话,肉里我放毒药了想毒死你。从此以后,姜子牙吃饭的时候都用这小竹棒,以防辟邪,再后来人们都把它叫筷子了。
虽然开始官方并不承认“筷子”的叫法,比如《康熙字典》中居然没有收入“筷”这个字,但是民间流传的速度实在太快,影响实在太大,至清代已经广泛使用这个称谓了。
古代王公贵族为显示豪华、奢侈,往往用银筷子吃饭。另外,使用银筷子时,还可以识别一些有毒食物,因为银遇到含硫的毒物,表面会变成黑色。
古今中外制作筷子的材料多达200余种,除了常见的竹、木材、兽骨、象牙等制作的筷子,还有金、银、玉石、水晶、翡翠、寿山石、虬角、犀角、玳瑁、绿孔雀骨、鱼骨、珊瑚等珍贵材料制作的筷子。有的筷子不仅是一种餐具,还是一种艺术品,在筷子上题词、刻诗、绘画、烙画、镶嵌、雕镂等艺术形 式多姿多彩。“小小的筷子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筷子的使用在东亚地区影响十分广泛,以至于一些学者将“东亚文化圈”形象地称为“筷子文化圈”。
筷子原本叫“箸”,明代大运河沟通南北,船民最怕船“住”,否则就将折本,所以改称筷子,意思是能让船越开越快,今天这已经成为人们通用的说法。
为什么明明是两根筷子,却叫一双筷子呢?这里面有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为一。这是中国人的哲学,西方人不懂。
筷子的使用还有一些讲究,不注意的话会被视为“不懂规矩”,结婚时要用红筷子,表示喜庆;办丧事要用白筷子,表示对死者的尊敬。饭桌上长辈不拿筷子晚辈是不好动筷子的。
人类的历史,是进化的历史,随著饮食烹调方法改进,其饮食器具也随之出现了象牙筷子、塑料筷子、不锈钢筷子等等。总而言之,箸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远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已发现了匕匙。当历史推进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的智慧有了一定的发展,生活条件也有所改善,单以匕匙进食已不能适应烹饪的进化,箸也就顺乎潮流而出现。不过四千年前的夏代,箸还处于雏形,后又经过数百年的不断演化,至商汤时代也就渐渐形成比虎口长一些的两根长短相同的小棍棍。继而发展到商代末期,纣为满足于自己君王奢侈的高贵生活需要,而下令猎象锯牙而制成象箸。
因箸的诞生史无记载,现在只能根据一些专家的种种推论和旁证来追溯占箸的产生,但我们认为箸的如此出现是历史推衍的必然结果。
一双筷子,不仅仅是饮食餐具,更承载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凝结了许多前人的智慧。作为中国人,这项传统不可废止,也将继续弘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