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从出生至今,已经过了80多个春节了,不论什么年代,或贫穷或富有,春节都是阖家团聚的最重要的节日。但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当年的邳县竟有两千多人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我是其中之一。那是什么年代?什么岁月?
说起来至今已过一个甲子61年了。我是1957年运河中学毕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分配到邳县岔河区中心小学,它是岔河、邢楼、四户、戴庄四个乡镇的中心小学。1957年不平凡的春天中共整风运动,已发展到基层,小学也开始“引蛇出洞”,每天课外活动时间便集中学习,领导小组成员在会上诚恳地说:大家推心置腹,畅所欲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知识分子多是书呆子,哪里知道这是花言巧语,便毫无顾忌,毫无防范地鸣放起来。有的在会上发言,有的写小字报,有的在废旧的报纸上写大字报,人人争当帮助党整风的积极分子,完成光荣而伟大的历史使命。
初出茅庐,当然也要积极表现。我鸣放的内容是有关物价上涨的,统购粮食过多的,农民生活困难等。工作时间长的教师鸣放的内容有针对单位领导的,有涉及中苏关系的等,没有人会想到秋后算账。
1967年12月中旬,教育局发出通知,组织中小学教师到县里集中整风反右学习,提前放寒假。到县里报到那天,大雪纷飞,大地银装素裹。我从30多里路的陈楼乡大顾村背着棉被和换洗的衣物,穿着一双麻鞋,在漫天风雪中踏着积雪走了约四小时才到运河镇。反右斗争驻地按区分片,岔河区成立岔河分会,住在当年运河中学(在运河师范路北,后改为县委第二招待所)饭厅西边的学生宿舍里、当时全县中小学教师2024人,多数住在运河师范的学生宿舍里。运河师范的饭厅是批斗右派分子的主会场,运河中学饭厅是分会场。
所谓反右,就是找出在前阶段鸣放对象中有“错误言论”的,也就是先定性再批斗,十分秘密,只有分会中的极少数人知道是谁,其他人谁也不知何时“右派分子”的帽子会扣到自己头上,人心惶惶,人人自危,一片恐怖气氛,这是决定一个教师一生命运的时刻。在整风中,敢于鸣放的多是风华正茂,才华横溢,锋芒毕露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才俊,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忠心对党会坠入由某人精心设计的政治深渊。批斗名单完全由分会秘密内定,再有一批积极分子连夜写出多张杀气腾腾的大字报,并用红笔圈圈点点,与处决杀人犯的布告有相似之处。用大字报办起的“专栏”,贯以特大字的通栏标题《xxx的反党言行》、《看xx的反党的丑恶嘴脸》、《看右派分子xx的反党言论》。这些所谓的反党言论,大多是从某人鸣放的材料上断章取义拼凑起来的,再上钢上线分析,冠上莫须有的罪名而已。办了谁的专栏,一夜之间他就成了人民的敌人,马上隔离,派人看守,以防逃跑或自杀。紧接着分会领导培养的一批根红苗正的骨干,这些人受宠若惊,对批斗对象无限上纲上线,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其他人也鹦鹉学舌般地批判。岔河分会领导除几位校长,还有良璧小学的党员许某勤,西桥头小学的团员张某贵,他两人也是分会领导成员。
在全县的总会上批斗,有杀一儆百的震慑作用。运河师范的北大门上都贴上大字报,有一张是指向女教师庄某茹的,有《绝代佳人庄某茹》不伦不类的题目,打成的右派分三类:极右、右派、中右,极右不仅开除教籍,多数送进劳改集中营受折磨;右派开除教籍,遣返回家接受地方的劳动改造;中右,保留教籍,内定行政处分或党团纪律处分,或降职降薪。在我邳县师范的同学里,岔河有王某俊,其他乡镇有两位戴某和一位武某老师打成右派,开除教籍遣返回家,直到20 多年后,胡耀邦当组织部长才得以摘掉右派帽子,恢复教师身份。
1956年暑后创办的邳县运河小学只有20多位教师,就有3人打成右派,运河师范南方支教的屠老师打成右派开除教籍劳动教养,夫人何老师和他离婚。他们的青春年华都在无情的受管制的劳动改造中屈辱度过。
惊心动魄的反右斗争进行到约 40天的时候,中华民族传统的佳节春节,在批斗右派的炮火硝烟中到来了,也给参加反右斗争的教师带来了希望——放假回家与亲人团聚共度春节。对上有老人的青年教师更显得重要,因为他们的父母不知道孩子在几十天的学习中怎么样,是吉是凶,牵肠挂肚。参加学习的教师也想买些年货回家,不管命运如何,对亲人也是一种安慰。但放假回家要得到县政府的批准。但最后希望无情的破灭了,不批准放假回家,在大年初一,要用兴修水利的劳动过一个知识分子劳动化、革命化的春节!
天寒地冻的春节,大家的心更冷,被改造的教师排着队伍,扛着铁锨等工具,像劳改犯人一样向水利工地——前后李口一条渠道走去,下到渠道里挖土,加深渠道。不少人脱掉鞋袜,卷起裤子,下到沟底泥水里干革命。我出身不好,更需脱胎换骨地改造,也脱掉鞋袜下到沟底。春节既没能和家人团聚,也没吃上饺子,一个春节在劳动中过去了。
历时50多天惊心动魄的反右斗争终于“胜利结束”了,取得了“辉煌的战果”,164名教师被打成“右派分子”,占教职工总人数的8%以上,超额完成了预定的指标。(注)
时至今日,当全国各族人民过着亲人团聚,吃着饺子品尝美食的时候,过着普天同庆、欢乐祥和的春节时,那个春节怎能不是终生难忘的春节呢!
注:有关数据参考《邳县教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