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京剧如何在苏北邳州传承120多年(王圣华)

 

国粹京剧如何在苏北邳州传承120多年(王圣华)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在扬州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个安徽的徽调班陆续进京为乾隆祝寿演出,后来他们同陆续进京的湖北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

一、邳州京剧活动初期概况

京剧,被邳州老百姓称为“大戏”。清光绪十五年(1889)前后京剧传入徐州地区,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期间最为活跃。光绪二十六年(1900)新沂市堰头镇老徽调班(京剧)成立,经常到紧邻的邳州地区演出。另据记载,1925年,邢楼镇思田村咸姓集资重修天齐庙,将庙门盖成面对大殿的戏楼,每到3月18日庙会三天,戏台大唱京剧或梆子戏。

1986年采访一位时年81岁的原邳县京剧团业务团长李富之,他说邳县京剧流行约在清末的光绪(1875-1908)年间,辛亥革命后尤为盛行。当时的邳县、新沂、宿迁、睢宁、东海、郯城、马头、苍山、临沂等地有钱的地主家,多有开科班演唱挣钱的,这一带地方的科班多达二三十个。而对邳县京剧活动影响较大的有山东新村的桂字科,郯城的全字科,新沂板桥的富字科,邳县龙池的连字科,东海的厚字科等。邳县邢楼乡的老京剧艺人王万秋(回民)就教过六个科班。李富之是新沂板桥富字科的,系王万秋的学生,李入科时仅12岁,王当时已年近六十岁,郯城的全字科也是王教的,早已出科了。由此按年限上推,邳州京剧流行于距今约一百四十年前。专业京剧艺人一般都要从幼童时期进入京剧科班,经过五六年坐科训练才能学得技艺,才能出科演出。邳县京剧艺人大多出自以下两个科班。

板桥富字科班 据老艺人李富之(1906-1996)讲,在新沂塂头镇板桥街开办的京剧“富”字科班,是1918年由当地乡绅马其衍(字健飞)出资兴办,也叫他“箱主”。科班所聘教师薪水、全员的吃、穿、住及其排演所用行头、道具等等一切支出均由“箱主”承担。该班规定坐科六年,原计划开办“富、贵、长、寿”四科。“箱主”委派郭俊臣(邳县邳城镇人)具体管理这个科班。所聘请的教师有:老京剧艺人王万秋(邳县邢楼乡人,回民);唱青衣行当的徐全秀(老家是山东码头镇,但一直寓居于邳县官湖镇,他唱青衣,他的儿子徐泽民也是京剧艺人);老京剧艺人王平(邳县合沟乡郇楼村人);教武功的鲍世海(山东郯城人),另有聘请的京角赵子章、孙寿全两位老师。

科班中供梨园创始人唐明皇李隆吉像(据史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

弟三百人,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唐明皇遂被后代戏曲艺人拜为祖师,又称“老郎神”,两侧对联为:“金枝玉叶梨园主,龙生凤养帝王家”。左右挂“五昌兵马司”和“水式三官图像”,每餐前都要燃香磕头。第一科60名男孩经老师考试选中入科,吃饭、穿衣、铺盖,均由箱主包下来,教学上是边练基本功边排戏,文武皆学,班规很严,一人违纪,通堂都要挨棍子的。教师排戏也是包干的办法,对一出戏中每个角色的唱、念、做、打及音乐、锣鼓和武打场面,都由一个教师教,以保持流派特色。直排至登台演出为止。科班演出的收入,全归箱主,约在出科前一年,对演出好的学员才给些补贴。出科后留在班中的方能评分拿钱。这个科班办到五年多时(1923),因为管家郭俊臣克扣师生的伙食费,造成事端,老师气走,学生造反,遂被“箱主”解散,以后再未续办。学员基本学成,便各自出走外地搭班唱戏去了。学生中有富之、富瑞、富莲、富凤、富才、富新、富彪等等,据说其中的马富增(生角),后曾在南京、上海等地挂牌演出很有名气。

龙池连字科班 对邳州影响较大的还有“连”字科班,这也是邳州京剧活动的最后一个较大的专业科班。这个京剧科班创建于1935年前后,地点在当时邳县的龙池街上。主办这个科班的“箱主”是张广祥(邳县后张圈子村地主)、袁宗凯(邳县袁湾村地主)、杨启昌(邳县国民党龙池区长)等三人,共招收50名学员,聘请的教师有:李富之(新沂棋盘人)、孔广礼(山东杨集人)、陈多风(山东人)、范玉振(合沟大范家人)、张福文等。这个科班的名称仿照北京有名的“富、连、成”科班,可惜只办了个“连”字科(因为以上已经有板桥“富”字科),坐科五年,之后再没有续办。连字科较有影响的学生有郑连寿(武生,郯城人)、李连全(铜锤花脸,新沂人)、王连美(丑,邳县官湖人)、吴连生 (武花脸,邳县徐塘人)、王连昌(武生,邳县徐塘人)等。

学员入科后,一切费用由“箱主”供奉,老师的薪水也较高。教学上学生先盘功底三个月,然后即以戏带功,教师排戏包干,直到能上演为止。学生也要求全部行当都练,最后选择自己突出擅长的行当着重发展。“连”字科班出来的学生大都文武兼备,多数以武功见长。学生在科班中常练的剧目有:《长坂坡》、《三岔口》、《失空斩》、《挑滑车》、《拾玉镯》等。科班的演出收入都归“箱主”,学生出科后可以随意搭班唱戏。

这个“连”字科和以上的山东郯城新村的“桂”字科,郯城的“全”字科,新沂板桥的“富”字科等学员,出科后大都成为苏北鲁南地区京剧活动的骨干力量,同样也是邳州京剧活动的骨干力量。他们组建过许多京剧班社,流动在城镇农村中演出,同时也培养了许多专业和业余京剧艺人。致力于京剧活动较突出的有富字科的王富兴(后改名为王桂廷,邳县官湖人)、孔富金(邳县邳城人)、李富之(新沂棋盘人)、马富生(原名马福增,邳县官湖人)、徐泽民(老家马头二庙,跟其父徐全秀在板桥科跟班学戏,一直寓居官湖),连字科有郑连寿(郯城人)、李连全(新沂人)、王连美(邳县官湖人)、吴连生 (邳县徐塘人)、王连昌(邳县徐塘人)、以及杨全才(邳县官湖人),徐全贵、徐全秀、范桂玉、张巨银(邳县合沟人)、马桂生等。

当时较有名望的演员数王桂廷(即官湖人王富兴),长于武丑,出科后跟王胜保(徐州人)活动于云龙舞台,善唱《杨香武》、《铁公鸡》等武戏。他上台先翻十余个小翻,然后曼子蹦上三张半桌子高,再空翻落地连四十个旋子,功底很深。后来他和坤旦金艳芬结婚,夫妻合演《大英节烈》等戏很拿手。他们在班子里拿包银(金每日15元,王每日8元),曾在南京、武汉、青岛、上海等地都很响。王在上海滩曾挂“第二筋斗武生”的招牌。他平常走路腿带五斤重的沙袋,上台前去掉沙袋,身轻如燕,在嘉兴演戏时,十个小翻加曼子踢灭了舞台顶棚的汽灯,获得全堂喝彩。解放前曾在沭阳等地演出过,夫妻俩每月包银720元。金艳芬曾改名叫过翠明霞,解放后和王桂廷住西安,官湖尚有他的姐姐和义女。

另外是徐泽民(徐全秀之子,寓居于官湖),长武行,演孙悟空或关公红净戏出名,在邳县、临沂、山海关外名望较高。后在临沂京剧团退休。吴连生(邳县徐塘人),武花脸,曾经一把大刀闯荡上海和南京等码头搭班唱戏,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邳县柳琴剧团教学员练武功,八十年代病逝;王连昌(邳县徐塘人)、张巨银(邳县合沟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邳县柳琴剧团教学员练武功,后回乡病逝。张巨银还在合沟曹庄、白埠的授贤等地办过京剧武功训练班。给当地的业余京剧团培养不少人才。

解放前邳县京剧艺人玩的班子多是共和班,分长年包班和分账班子两种。包班班主负担大,要有一定的资金基础,演职员拿固定工资,演出的一切收入归班主,长年不散;分账班子盈亏是大家分担的,一般在秋季大忙后领班人即通知集中,然后进行营业性演出,衣箱是租的,如邳县授贤村的冯俊明、冯俊光,邳城的罗增兰(罗明山的父亲)都有戏箱出租,当时每演一天戏3元租金,领班人不需要资金,李富之等人玩的“高升班”就是这种性质。他们刻有公章,和批戏人(邀请演出一方)定合同,当时批的戏多是愿戏(还愿)、会戏(逢会)、集戏(赶集),一批便是三台四座(即演三天正戏,另加一座踩台戏不算钱),一台的批价百多元数十元不等,演出时点戏需另加钱,表演中喷火、打彩、跳加官须另加钱,另外还有报单钱,支锅钱,胭脂钱等,戏演完后不能秃尾巴,要续戏,价目照批戏算,班主将这些收入综合起来,去掉生活开支,然后请十大行(生、旦、净、丑、老旦、鼓老、老生、花脸、青衣、彩旦)按厘划账,每人顶高八厘。以此类推及一般职员杂役。如有亏空大家配,营业演出一般冬春最红火,秋夏较差,农忙不能演出就分散回去,来秋再组合。这实际上是半农半艺的性质,每年的中秋节和年终除夕,班中要过大节,酒席为十大碗,除班中人外,台下的黑棚主(黑道江湖人)也要参加,藉以联络江湖,遇事好互相帮助,如有外侮,黑棚下的兄弟们都受剧团领班的指挥。旧社会的京剧艺人,能在七十二行中占一席地位,而又能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护自己,生存下来,这算是很重要的一个关系环节。

除职业班社外,业余的京戏活动当时在群众中也有广泛的基础,闲时,票友清唱之风大行,富户家更爱好这种娱乐,有时也让佣人学唱,供他们享受。大多数的农民是喜爱而玩不起来的,因而草台班子就应运而生了,例如合沟乡曹庄业余京剧团就一度很有名气。

二、邳县京剧团的沿革

邳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因革命工作的需要,行政区划分为邳南和邳北两部分,邳南属“江苏”,为“邳睢县”;邳北属“山东”,为“邳县”,直到1953年5月区域重新划分,原来邳睢县解散,“邳南”部分并入原来的邳县而划归江苏省。因而在解放前后出现了“邳睢县土山京剧团”和“邳县胜利京剧团”两个京剧团。

邳睢县土山京剧团 邳睢县土山京剧团于1951年春天在邳睢县政府驻地土山镇成立。同年8月在本镇工商联的地皮上建成一个柴草竹木结构的草棚戏园(邳睢县县医院左侧),是一个约40 0座位的简易戏园,盖房费用由剧团演出收入和政府机关共同承担,戏园主权属于剧团,但每月上交工商联60斤小麦作地皮租金。该团均在此园演出,票价最高二千元,最低一千元(旧币),每晚演出一场,平均四成座。该戏园于1952年10月改建。1953年5月土山镇划并入邳县,同年12月邳县文教科开始对民间职业剧团调查,该京剧团被列为三类剧团(即无生存能力的剧团),到农历年底,又因团长韩桂全逃走而致使剧团瘫痪,至次年春便彻底解散,艺人各寻出路,一部分人员由文教科安排进入到邳县胜利京剧团。

邳睢县土山京剧团当时是以土山镇的业余票友为基础,招收了一批外地京剧艺人组成的。团长韩桂全系苍山县人,为新村桂字科出来的,能演《三叉口》、《芦花荡》、《白水滩》一类的武戏。演员还有当地的票友刘竞生、王瑞祥、冯秀琴(女)和展君福(徐州人)等人,全团约20多人,班底较弱,主角靠向外地延聘。至1953年6月份,聘外地来演出的角色有黄曼秋、周曼云、边凤琴、王瑶华等女角和刁吉良等男角。邳睢县土山京剧团的性质当时叫共和班,经邳雎县文教科批准,由邳睢县文化馆领导。演出多为京剧传统剧目,如《红娘》、《红楼二尤》、《锁麟囊》、《八宝公主》、《五花洞》、《法门寺》、《盘丝洞》、《失空斩》之类, 1951年冬曾排过新戏《九件衣》、《小仓山》是当时观众反映较强烈的革命剧目。该剧团在经济上为分红制,收入除角色提成外(一般二至三成),然后去掉开支,以人划分,按打分分配,班底最高的不超过十分,前期经营基本可以自给。有时在角色接不上时,也请票友“打炮”,如当时的土山小学女教师茅文华(曾为邳县政协副主席)就炮过《贺后骂殿》等戏。打炮时剧团向机关商店散红票,实际上是社会救济性质。另外政府也给以少量的生活补贴,服装等则全系政府支持的。

邳县胜利京剧团 根据查阅徐州市档案馆所存原徐州地区文教科资料及邳县档案馆所存原邳县文教科资料表明:1953年12月15日至28日,徐州专区曾专门组织人员对本区各私营剧团进行调查。调查时邳县胜利京剧团列为二类调查对象,土山京剧团列为三类调查对象。1953年12月15日邳县文教科的调查材料写明:邳县胜利京剧团于1951年春天在本县官湖镇成立,有草棚剧场可供演出,常聘角来团演唱。至1952年上半年仍能维持演出,下半年则上座清淡,停演十多天后又转到邳城演出。并于1952年秋末利用演出收入加上政府机关帮助,在邳城北门外建了一座柴草竹木结构的草棚戏园,从此常演于此,该园主权属于胜利京剧团。票价最高二千元,最低伍佰元(旧币),每天演一夜场,通常上四成座。

1955年5月15日邳县胜利京剧团负责人罗阳明填写了《江苏省民间职业剧团登记表》一份,表中叙述该团由本县艺人罗明山在1946年成立于邳县二区官湖镇,因当时邳县大部分是敌占区,故剧团只属于官湖镇政府领导。1948年底全县解放后才属于县文教科领导,剧团刚成立便是共和班制。

1955年5月15日邳县胜利京剧团负责人罗明山填写的《民间职业剧团登记申请书》中,邳县文化科(科长丁啸波)于1955年6月4日签署的审查意见是:该剧团组织不固定,只要邀不到角收入即非常低微,即是最低生活也难维持。团内制度混乱,无公积金也无一点公共财产,目前还欠外债七十多元。根据标准应列入第二类的剧团发给临时演出证。而在1955年7月20日江苏省文化局签署的审查意见是:同意邳县文教科暨徐州专属文教科的意见,该剧团不符合登记标准,如自愿进行整顿,可由剧团提出申请,准许并协助其进行整顿,在整顿期间,应发给临时演出证。

邳县胜利京剧团还曾于1954年5月底因无法演出而瘫痪。1954年7月17日邳县文教科曾向江苏省文化局写一题为《为邳县胜利京剧团复业请求补助》的报告,直至1954年秋该团才恢复活动。

由以上资料加之对老艺人的采访可以确认,邳县胜利京剧团始建于1946年,地点在邳县二区官湖镇,属于国民党的官湖镇政府领导,经常演出于官湖的简易露天戏园。到解放之初的1948年底剧团瘫痪,而于1951年春天又恢复成立在官湖镇。此时就由共产党新政府的邳县文教科批准,属于邳县文化馆领导。1952年下半年转移到邳县县城驻地邳城镇坚持演出,同年12月底,由剧团出资,镇政府出些材料,在邳城北关外三官庙建一柴草竹木结构的戏园,产权属于剧团,固定在此演出。后于1954年麦前(即5月底)再度瘫痪,经政府扶持而于同年秋复业。复业后的邳县胜利京剧团便转移到新的县城运河镇,一般都在本镇大众戏园演出,这也是个草棚戏园。

邳县胜利京剧团第一任团长为罗增兰(46年),后为周富义(51年)、罗玉山、纪富明(52年)、王守田、罗明山(53年),由王桂成负责业务,演员有孔富金、马富增、王连美、刘百山、纪福云、李俊培、孔凤龄、李连安、张连成、范桂玉、王彦君等人,亦是靠接角售票演出,常接的角色有周曼云、王瑶华、王素芳等人。剧团也是自负盈亏的共和班,全团30多人,设有正副团长各一人,戏园子正副经理各一人,每天吃大伙,工资靠技术打分分红(最高10分,最低4分),外请角色或请票友打炮,按每场演出收入提成(二成或三成),生活不足部分靠政府和文化馆补贴。 .

至1955年7月,邳县胜利京剧团未获准正式登记而只领到临时演出证,于1955年底至1956年初,县文教科帮助该团整顿,逐步吸收了一批学员和外地较好的演员加入,裁减了个别冗员,于是该团也就成为县办大集体事业性质专业文艺团体。经整顿后,定名为邳县京剧团。

三、邳县京剧团的机构及人员

邳县京剧团组建之初,先由文化馆派刘渭涛同志协助管理,仍以王守田、罗明山、纪富明为团长,又把邳睢县京剧团的部分人员如刘竞生,王瑞祥等招回充实进去。1955年5月,又按照国家进行职业戏曲艺人登记的要求,派李耀荣配合文教科员白益德进行了艺人的登记,因未获准正式登记而只领到临时演出证,所以县文教科决定对剧团整顿,同时弄清了演职人员中的成份和历史问题(如把刘竞生、汤元贞等人定为历史反革命随团改造),并配备了会计,业务组长,培养了青年学员如石天民等也逐步能演戏了,又吸收了李广凤等女学员,业务上大有起色。

邳县胜利京剧团成立之初属于共和班制,私营性质,直至1956年后才属于县办大集体性质事业单位,政府每年给于少量补助资金。根据1953年12月15日邳县文教科调查材料表明,当时有正副团长各一人,后台业务正副经理各一人,全团设经济保管组、三个生活小组以及工会小组等机构,工资按技术高低定分,最高十分,最低四分。全团吃集体伙食,每天每人扣除3千元(旧币)的饭份钱。

邳县胜利京剧团于1955年5月民间职业剧团登记之后,也制定了《邳县胜利京剧团组织章程》,其中写明本团为共和制,由六人组成团委会,还分出业务、杂务和工会小组,另外演职员分三个小组。生活上全团吃大伙食,邀请来的角特殊照顾,收入除公共支出外余下全部分红,工资“劈分制”,最高15分,最低3分。

邳县京剧团在1956年初由政府帮助整顿后,首次派干部进团管理,同时派进去转业军人袁启楼任行政团长,接着又派刘秉显任指导员。在这之前都是由本团艺人中产生的领导人,如罗明山等。

1956年10月22日邳县文教科的一份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贯彻执行情况的初步总结》中记述,京剧团改造补充了团委会,加强了剧团领导力量,团委会议每周一次,三天一次业务组座谈会,成立了挖掘剧目小组,建立了“说戏”制度(即由老艺人口述剧本的白口和唱腔,并指导排演),还建立了每五天分红的制度。

关于京剧团的人员情况:1953年12月15日邳县文教科调查材料记载,当时全团33人,其中4人是正副团长和后台正副经理,有4位女演员。

1955年5月登记册中记载全团共30人(其中2人系被管制改造人员),男23人,女7人。男演员11人,女演员6人,其余13人为职员(包括乐队人员)。

1956年9月20日《徐州专区民间职业剧团行政干部及主要演员登记表》中记载:邳县京剧团指导员刘秉显,副团长袁启楼,主要演员有周曼云(女,刀马旦)、周曼生(女,小生),侯艳侠(女,老生)。

1956年9月20日《徐州专区民间职业剧团人员及经济情况统计表》中记载:邳县京剧团有行政3人,演员14人,职员6人,学员5人,工友3人,总计31人(其中党员1人,团员1人)。

1956年11月《邳县京剧团人员统计表》中记载,本团人员有:袁启楼(团长)、刘秉显(指导员)、罗明山(团长、司鼓)、王桂成(业务、老生)、王守田(大面)、王瑞祥(外交、老生)、王连美(经济、小丑)、王艳君(女,花旦)、张连安(摔打花脸)、张连成(小丑)、刘竞生、刘云程、刘伯山(武生)、马桂生、刘连永(二花脸)、冯明早(二花脸)、李广凤(女)、韩桂旭、汤元贞、沈桂义、沈崇勤、马小臧、石德本(二武生)、周曼云(女,刀马旦)、周曼生(女,小生)、徐贞元(检场)、李绍曾(操琴)、赵淑云(女)、娄培清(场面)、石胜昌(服装)、刘小群(炊事)、吕小宝(炊事)。

另有外地人员:李玉华(济南)、李君芳(上海)、侯艳霞(女,济南,彩旦、青衣)、张文美(女,泗阳,青衣、花衫)、于涵谷(济宁)、司洪怀(南京)。

1958年邳县京剧团上半年报表中记载:全团共33人(男28人,女5人),其中男演员13人,女演员4人,男学员7人,女学员1人,派干2人,职员3人。

1958年,原来聘请的女角赵宵红认为邳县京剧团有前途,要求取消角色提成(原提二成),自愿留团固定下来,经邳县文教局研究批准,接收了她,并重用为团长,大家又推选了科班出身、熟悉业务的李富之为业务副团长,文教局又派干部聂岐山接替支边去新疆的刘秉显任指导员,同时进行了组织整顿。由此思想团结,觉悟提高,班底加强,人马多,行当全,不用请角色亦可正常演出了。这一段可以说是邳县京剧团的鼎盛时期,他们除在邳县县城和各公社剧场巡回演出外,还去徐州各县,并到山东的郯城、马头、十字路一带演出,大受群众欢迎,收入颇佳。

1960年3月5日邳县京剧团年报表中记载:团长赵宵红,副团长李富之 。主演有:赵宵红(女,花旦、青衣)、赵淑云(女),李富之兼导演。全团共40人(男32,女8),其中主演2人,一般演员20人,乐队6人,舞台1人,学员10人,行政1人。

邳县京剧团的衰落和解散。1960年初,国家进入三年自然灾害末期,全国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城市人口下放,各类机构精简撤并。邳县京剧团和邳县柳琴、邳县梆子剧团也分批下放一些人员去农村。而后由于京剧团的演出收入完全不能够自负盈亏,加之上级要求一县保留一个剧团的政策,于是在1960年10月,邳县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撤销邳县京剧团,只保留柳琴和梆子两个团。邳县京剧团人员中赵宵红几个主角由徐州地区文教局介绍调入东海县京剧团,业务副团长李富之转为人民剧场职工,部分演员如吴连生、沈崇琴及管衣箱的石胜昌等转入柳琴剧团教武功、管衣箱,石天民等青年演员转入梆子剧团,还有一部分人员投奔到外地京剧团,一部分被下放安置到农村。服装导具分给柳琴、梆子剧团使用。

剧团负责人先后任职时间:

罗明山:业务团长(场面身份),任职时间1951——1956.

王守田:副团长(演员身份),任职时间1953——1955.

袁启楼:派团的行政团长兼文化教员。任职时间1955——1960.

刘秉显:派团的指导员,任职时间1956——1958.

李富之:副团长(演员身份),任职时间1958——1960.

赵宵红:团长(演员身份),任职时间1958——1960.

聂岐山:派团的指导员,任职时间1958——1960.

四、邳县剧团的演出及剧目

邳县京剧团的演出活动,主要靠聘请外地流动的角色,据统计聘请外来的角色有周曼云、周曼生、王素芳、王玉侠、王慧君、刘海涛、九步红.徐泽民、杨博生、赵桂华、周安英、赵淑云、赵宵红、刘胜仁、徐忠祥、李君芳、陈汉鹏、孟少卿、李玲芳等。外地剧团来邳县演出的名角有许翰英、单玉良、吴惠秋、周云亮、周云霞、宋长荣、梁惠超等。他们的到来也给县京剧团以良好的影响。

1、创作演出剧目有:

1956年冬,徐州专区举行第一次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邳县京剧团参加演出了本团整理改编的大型古装戏《二度梅》,是由本团演员王瑞祥执笔改编,剧本和演出未评上奖,只有个别演员获奖。但是演出效果较好。

1958年10月,徐州专区举行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邳县京剧团参加演出了本团创作的现代小戏《巧姑娘》,该剧获得好评,但获奖情况不详,文教科档案中记载该团赴徐州参加会演正式代表15人。

据文教科档案材料记载,该团于1958至1959年间,响应号召上演现代戏达三成剧目,基本都是移植剧目,如小戏《老两口》等。

1956年文教科统计资料记载,邳县京剧团全年演出372场,观众113860人次,总收入10578元,全年工资支出4050元,公共支出5868元,剧团添置支出356元。这一时期是邳县京剧团最好时期。

2、1956年后挖掘整理演出的剧目有:

《反云南》、《八件衣》、《滚钉板》、《下河南》、《红逼宫》、《二度梅》、《千里驹》、《红娘子》、《红娘》、《孔雀东南飞》、《宇宙峰》、《将相和》、《九锡宫》等。

3、邳县京剧团经常上演的剧目有:

《火烧广太庄》、《让徐州》、《鱼肠剑》、《碰碑》、《棒打无情郎》、《拾玉镯》、《穆柯寨》、《法门寺》、《霸王别姬》、《汾河

湾》、《打渔杀家》、《红霓关》、《人面桃花》、《甘露寺》、《借东风》、《三叉口》、《白水滩》、《雁荡山》、《逼上梁山》、《小刀会》、《雏凤凌空》、《四进士》、《全本王宝钏》、《四郎探母》、《定军山》、《选白袍》、《斩经堂》、《收子都》、《红娘》、《玉堂春》、《白蛇传》、《二堂放子》、《二进宫》、《骂阎罗》、《秦琼卖马》、《南阳关》、《滚钉板》、《坐楼刺妻》、《下河南》、《盘丝洞》、《闹龙宫》、《文昭关》、《水帘洞》、《走麦城》、《凤还巢》、《锁麟囊》、《二度梅》、《长板坡》、《挑滑车》、《战宛城》、《铁弓缘》等五十余出戏。

4、邳县京剧团1956年前常演剧目登记:

《勘玉钏》、《彩楼配》、《荀冠娘》、《盘丝洞》、《天河配》、《碧玉簪》、《杜十娘》、《李十娘》、《临江驿》、《香罗带》、《赵五娘》、《送金郎》、《凤还巢》、《英节烈》、《樊江关》、《生死恨》、《查头关》、《宝莲灯》、《霍小玉》、《桑园会》、《对金瓶》、《绣襦记》、《风仪亭》、《宇宙锋》、《珍珠塔》、《白蛇传》、《游龟山》、《万花船》、《红蝴蝶》、《五花洞》、《埋香幻》、《九件衣》、《春秋配》、《穆柯寨》、《卖油郎》、《二进宫》、《破洪州》、《元宵谜》、《四进士》、《天门阵》、《梁红玉》、《大保国》、《武家坡》、《霓虹关》、《三进士》、《大登殿》、《拾玉镯》、《清风亭》、《赶三关》、《法门寺》、《百草山》、《探寒窑》、《荒山泪》、《挑女婿》、《三击掌》、《青霜剑》、《美人计》、《八大锤》、《雁门关》、《清风寨》、《花田错》、《天荡山》、《二龙山》、《双槐树》、《定军山》、《失街亭》、《七星灯》、《阳平关》、《空城计》、《八蜡庙》、《打严嵩》、《斩马谡》、《万花楼》、《定中原》、《光武兴》、《打龙袍》、《逍遥津》、《全家福》、《追韩信》、《白马坡》、《长坂坡》、《未央宫》、《反西凉》、《取荥阳》、《包公案》、《广大庄》、《选白袍》、《打金枝》、《九锡宫》、《哭灵牌》、《战宛城》、《三搜府》、《大报仇》、《战北原》、《大攻计》、《连营寨》、《鱼藏剑》、《白水滩》、《走麦城》、《战樊城》、《九龙山》、《过五关》、《文昭关》、《杨家将》、《九江口》、《长亭会》、《汉津口》、《除三害》、《白玉带》、《三岔口》、《捉放曹》、《小五台》、《望儿楼》、《姚刚发配》、《风波亭》、《白蟒台》、《打登州》、《潞安州》、《火焰山》、《北湖州》、《牧虎关》、《水帘洞》、《收秦明》、《八义图》、《安天会》、《收关胜》、《盘河战》、《闹龙宫》、《一箭仇》、《盘肠战》、《荷珠配》、《大明府》、《忠孝全》、《金雁桥》、《四杰村》、《斩黄袍》、《刺巴杰》、《丧巴坵》、《怀都关》、《闹江州》、《柴桑口》、《益都泪》、《鹿台恨》、《群英会》、《取成都》、《反五关》、《借东风》、《取长沙》、《北汉王》、《华容道》、《小苍山》、《辛安驿》、《将相和》、《芦花荡》、《泗洲城》、《抗金兵》、《双带剑》、《借红灯》、《挑滑车》、《骆马湖》、《草桥关》、《江汉渔歌》、《龙凤旗》、《盗御马》、《引狼入室》、《溪皇庄》、《龙虎斗》、《赵云表功》、《茂州庙》、《高平关》、《天水关》、《四平山》、《红打朝》、《林冲夜奔》、《莲花庵》、《黒打朝》、《教彪下山》、《胭脂虎》、《武松打店》、《洪羊洞》、《南阳关》、《信陵公子》、《采石矶》、《探地穴》、《抗秦援赵》、《三龙山》、《战潼台》、《卧薪尝胆》、《打焦赞》、《劈三关》、《五百年前》、《扣马力》、《莲花湖》、《黄巢起义》、《岳家庄》、《黄泥岗》、《木兰从军》、《杀四门》、《岳母刺字》、《红娘》、《反马谡》、《太君醉朝》、《玉堂春》、《白良关》、《徐母骂曹》、《唇亡齿寒》、《九义十八侠》、《仇深似海》、《西施》、《猪八戒招亲》、《三打平贵》、《武松与潘金莲》、《御果园》、《连升三级》、《破孟州》、《三字经》、《擂鼓骂曹》、《晴雯》、《胡奎卖人头》、《行路训子》、《情探》、《乾隆下江南》、《鸳鸯冢》、《诸葛亮招亲》、《古城训弟》、《三顾茅庐》、《扫松下书》、《甘露寺》、《舌战群儒》、《举鼎观画》、《三不愿意》、《徐策跑城》、《翠娘盗令》、《牢狱产子》、《宫门挂带》、《阿奴女》、《孔雀东南飞》、《罗章跪楼》、《汤怀自刎》、《四郎探母》、《罗通扫北》、《审头刺汤》、《霸王别姬》、《罗成叫关》、《嘉兴府》、《全部棒打》、《辕门斩子》、《梁祝姻缘》、《卧龙吊孝》、《露地青天》、《卖马耍锏》、《吊扣》、《千里送京娘》、《雁门关》、《红楼二尤》、《秋江》、《贵妃醉酒》、《问樵闹府》等258个剧目。

邳县京剧团撤销之后,一些京剧爱好者仍在坚持活动,如合沟乡的曹庄业余京剧团,历年来常演京戏,并曾一度在本村招收青少年三十人练武功,自排节目,自我娱乐。其他乡的业余京剧团(如运河、土山、白埠,授贤等)活动也此起彼伏,不断涌现,春节文娱活动时期特多,这说明邳县人民对京剧的爱好之深,未因职业京剧团的衰亡而泯灭。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群众性的大唱京剧革命样板戏,邳县各个公社都有宣传队演唱京剧现代戏。到了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业余京剧演唱逐渐兴起,九十年代初首先由退休老干部张浩发起成立第一个业余京剧协会,并有票友参加全国票友大赛。至今邳州市已经有几个京剧协会经常活动,也经常和外地京剧爱好者组织交流演出活动,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大奖。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