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就要有戏剧演出场所。据周贻白先生于1936年出版的《中国剧场史》介绍,中国最早的演剧场所,可以追溯到汉代的“平乐馆”,亦作“平乐观”,即观赏百戏之处。在一空旷之地搭建一个土台子,台上百戏演出,台下有官家或百姓观看。当时的百戏指杂技、杂耍,或演舞蹈,尚未有戏剧产生。至唐代则因歌舞的故事情节较为明显,“剧场或已粗具轮廓”;宋元之时徘优杂剧兴起,于是出现了勾栏、瓦舍式剧场和神庙剧场:“勾栏”,一作“勾阑”、“构栏”,宋元时百戏杂剧的演出场所,勾栏内有戏台、戏房(后台)、神楼、腰棚(看席),有的“勾栏”以“棚”为名,如“莲花棚”、“牡丹棚”等;“瓦舍”,也叫“瓦肆”、“瓦子”,宋元时大城市里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所谓神庙剧场,在神庙建筑中,照例于正殿的对面设有一所戏台,戏台与正殿之间,必留有一大片广场,以容纳看戏的观众。这种形式的神庙建筑,几乎是千篇一律的。戏剧本起于祀神的仪式,故当时戏剧的演出,除了私人设有小型的舞台和内廷的专门建造外,一般人要看戏,便得到神庙或逢有祭祀的其他地方。到明清之时,茶楼戏园较多,其后发展为戏馆,剧场的设施日臻完善;而上海一带,“今则参合欧美剧场建筑,电影场与剧场已无明显的分别了”。那时上海、汉口、长沙等地甚至还出现了转动的舞台。
如今21世纪,演剧场所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尤其是灯光、投影、音响以及升降和旋转舞台等等,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现代化技术、电脑操控的应用,使舞台变幻莫测,流光溢彩,振奋人心。总之,剧场作为戏剧演出的场所,它是随着戏剧形态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革的,同时促使了戏剧的繁荣和观众的审美提高。
在邳州,戏剧演出有着较长的历史:主要的剧种是京剧和拉魂腔(即柳琴戏),都可追溯到大约200年以前,其余的,梆子戏也在100年以前,扬琴戏是解放初期才产生,也在6 0年左右,轴鼓子、花鼓灯等现已绝迹的小剧种,在邳州也都有着一定的演出历史。随着各剧种演出活动的出现,必然会随之而出现一些演剧场所。纵观邳州戏剧演出活动的历史,其演剧场所是随着本地主要剧种演出水平的不断提高而相应变化的。
(一) 演剧场所的历史状况
在1 9 5 0年以前,邳县尚无专门建造的剧场,各剧种的演出场所有如下几种形式:
第一,打地摊演出。这种演出的场所不固定,一般在乡村的打麦场或祠庙院里,城里则在广场或大院子内。演出时并不搭台子,而是让观众围成一个圆圈,圈内空地便是“舞台”,空地上放几条长凳子,以作隔离前后台用,也作演剧时道具,乐队演奏员也坐在空地一侧。在这种场所演出,演员完全暴露在观众面前,上场做戏,下场换服装、拿道具等均无遮掩,群众称为“当场变”,观众四面八方都可看到演出。这样的演出收入主要靠“起钱”,即戏班主演或其他成员手捧小锣向每一位观众求赏,也或由当地联络人(现在叫经纪人)包办挨家“起粮食”作为报酬。此形式一般为拉魂腔等地方剧种的小戏班“跑坡”(指在乡镇流动演出)所采用。
第二,搭台子演出。这种演剧场所,一般也都在乡村的场院或城镇的广场和大院内,不过要在平地上搭起一个四方高台。台子用土堆积而成,有的底下用碌碡支起,或用牛车支起,上面再平放木板或门板之类。台子的大小不固定,视其环境条件,以能够应付演出为准。一般舞台上都搭有席棚子,或者用有色布搭成彩棚。这不仅能防雨防风,而且也显得威武好看。台子一般都搭在场院一头,或依附于某个建筑物,仅一面台口面向观众,也有三面台口面向观众的。观众看戏则在台下露天场内。这种演出一般多是指大戏班,如京剧、梆子戏之类。
第三,庙台演出。邳县在旧社会庙宇祠堂比比皆是,几乎每个乡村和集镇都有。而有些庙堂内同时建有看戏楼,即使没有建好的看戏楼,也备有庙台子(如宿羊山清凉寺内庙台),台子一般在院内,有的是紧靠殿堂,有的在院子中间,有些在台上还盖有凉亭,无论是大小戏班子,都可在这种庙台上演戏。例如邳城镇城北关三皇庙内戏台;土山镇关老爷庙内的“关公看戏楼”,宿羊山镇清凉寺内戏台;徐塘街龙王庙内戏台;邢楼天齐庙看戏楼;邹庄街葛庙祠堂戏台等等。这些庙宇戏台解放后几乎都被拆除,现存遗迹仅有土山镇的“关公看戏楼”。旧时庙会是很热闹的,除了信众和商贾齐聚,还有大批艺人趋之若鹜,艺人中戏班子是主力。例如邢楼镇思田村古庙会,1925年,咸姓集资重修天齐庙,之前已将庙门盖成面对大殿的戏楼,每到3月18日庙会三天,戏台大唱京剧或梆子戏。
(二) 最初建造的戏园子
邳县的戏园子,都是在解放初期建造的。这主要是因为各级人民政府建立后,重视了对民间职业戏班的组织和扶植,加强了对戏班子的业务建没和思想领导;尤其在各级政府正式接收了民间职业或业余剧团后,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艺术质量的提高。因而“打地摊”、 “搭台子”或“庙堂戏台”的演出场所都已不适应这种职业剧团的演出了。同时群众的欣赏水平也在提高,希望能坐在专门的戏园子里从容观赏,于是,戏园子便应运而生了。
运河人民戏园:这是邳县第一个戏园。1 9 5 0年冬天,拉魂腔艺人姚树仁(家住当时邳睢县古邳区宋小楼村),全家来到运河镇,他自筹资金买了戏箱,并四下邀集流散艺人,成立了近三十人的戏班子。由于正置春节前夕,冰天雪地,在广场演出演员和观众都受不了,再加上无法售票,他便同运河镇工商联及个别居民联系,要他们临时盖个简易戏园子,剧团愿从收入中给园主提成。于是以居民杨君益为主,联合王兴臣、刘友贵、姚宝山、李连钧、老田等共七家集资兴建,每家拿出5 0万元(即50元)钱,后来又加入一股,总共八家人股。园子于l 9 5 0年1 2月盖成正式使用。地址在镇东头运河沿轮船码头下面,周围用秫秸夹成篱笆墙,是露天的场子,场子里安有长木条钉的凳子,共二百多座。舞台是用碌碡支着门板拼成,上面又堆放一层土。舞台上面盖了一个草棚子,舞台后面有两间化妆室,也是草屋。整个戏园子是东西方向,舞台台口面向东,戏园大门向南。戏园经理是杨君益,还有一人负责服务。另外还有一个茶房张二,不算戏园职工。
剧团演戏由园子负责售票,除了售座位票,还要售站票,大约能容纳五六百人。这个园子属私营性质,票价每张最高二千元(即现在二角),最低一千元(1角)。刚开始营业,园子提成1 5%,剧团提8 5%。最初基本都是姚树仁所带的戏班长期在此订合同演出,偶尔也接本县京剧团或别的剧团来演出,没有固定演出团体。
由于这是个露天简易戏园,所以1952年3月,建园的八家股东在镇工商联开会,决定重新扩建,重新投资。于是拆除了原址的篱笆墙和舞台上草棚子,盖成了一个长筒草屋,用砖坯子垒墙,舞台和场内木条长凳基本是原样。在后台除了化妆室外,又盖了一溜草屋作演员宿舍。经理仍是杨君益。园子提成先是l 5%,到1953年底改为2 5%。此时姚树仁的戏班已定名“人民剧团”,而该班又长期同园子订合同在里演出,所以这个戏园也叫“人民戏园”。据l 9 5 3年1 2月3 1日对园子调查情况表明,当时基本保持每天日夜两场戏,平均九成座,票价一般都是每张最低一千元,最高价二千元,剧团每天收入三四十万元(即三四十元),生活不成问题。由于场团是订合同的,所以当剧团营业情况不好时,戏园就接外地剧团,或出高价聘请外地主角来演。如曾接新沂季良奎班子主角王玉凤来演,还接过官湖京剧团、土山京剧团来演,也接安徽等地剧团来演过。这个园子当时演出照明均是汽灯。由于姚树仁的人民剧团是唱拉魂腔的(即柳琴戏),群众称之为“小戏子”,所以该团长期占据的“人民戏园”,也称为“小戏园”。这个戏园到1956年逐渐萧条,至1958年“大跃进”年代,就改为旅馆了,后来被轮船公司因建筑需要而完全拆除。
运河大众舞台:这个戏园子l 9 5 3年9月建成,地址在运河镇西。戏园是东西方向长筒子草屋,土墙。舞台靠西头,台口面向东,戏园大门面向南。场内是长木条钉的凳子,总共三四百座,连卖站票可容纳六七百人。这个园子也是由私人入股集资兴建,属私营性质。主办经理是运河镇居民高云峰,另外还有沈学贵。人员有行政负责两人,服务两人,另备茶炉茶工。没有固定演出剧团,一般都去接剧团来演,园子出路费。票价每张最高二千元(2角),最低一千元(1角)。园子负责售票,提成2 0%,剧团得8 0%。一般均日夜两场,平均六成座。
园子建成初期,因人民戏园常演柳琴戏,所以这个园子开始常接京剧团来此演出,例如本地的胜利京剧团和土山京剧团。1 9 5 7年戏园改为公私合营,自1 9 5 8年至1 9 6 0年5月,人民戏园拆除后,这个戏园就成为县城唯一的剧场,山东南部地区及市县剧团以及徐州各县剧团都来此演出过。这个戏园直至邳县第一个正规的“人民剧场”落成后才变得冷落。1 9 6 1年改建成“大众旅社”,“文革”期间拆除。
八义集戏园:l 9 5 1年秋,拉魂腔艺人姚树春、王桂侠、郑季宽等家庭班从徐州拉到当时还是邳睢县的八义集镇,在区政府及镇工商联的支持下,邀请许多流散艺人,成立了三十多人的“工农剧团”。剧团成立之初,把街北门的毛家客店改作戏园应付演出。几个月后区政府决定由镇工商联集资盖戏园,于是在1 9 5 2年3月盖成了一座柴草竹木结构的戏园,地址仍在街北门。1 9 5 3年4月又重新改建。这个园子均是土墙草屋。场内有木条凳座位三百余个,通常能容纳五六百人。
这个园子由区公所主办,固定由工农剧团(柳琴戏班子)在此演出。园子是公私合营性质,由经理王富明管理。票价每张最高一千元(1角),最低八百五十元(即八分五厘)。园子从演出收入中提成l 5%,用于归还盖园子欠帐,余下则作公积金。每天晚上演一场,平均七成座。该园除有工农剧团(后改为新生剧团、邳县柳琴一固)固定演出外,偶尔还接外地剧团。如山东省梆子剧团就曾在此演出过。这个戏园到19 5 7年因年久失修而拆除。
邳城戏园:于l 9 5 2年1 2月底盖成,柴草竹木结构,土墙草顶。场内是长条木板钉的凳子,共有5 0 0余座位,舞台用土垫成。该园由胜利京剧团演员私人集资兴建,公家帮助一些材料,地址在邳城街北门外。由纪富明(胜利京剧团负责人)任经理主管。胜利京剧团固定在此演出,一切收入归胜利京剧团,每天演出一个夜场,票价每张最高二千元,最低五百元,平均只上四成座。内设茶果摊多个,收入也归剧团。到l954年,本镇天主教堂改作礼堂允许演戏之后,这个戏园就改作它用了。
土山大众舞台:于l951年8月建成,l952年10月改建。地址在土山镇街南头路西。此处原为私宅,被土山工商联买来,土山京剧团在上面建造了戏园,公家给以支持。园子是长筒大屋,土墙草顶,内有舞台,场内木条凳座位400个,连站票可容6 0 0余人。占地面积7 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平方米。该园由镇工商联主办,公私合营。剧团交给工商联地皮租每月6 0斤小麦。票价每张最高二千元(2角),最低一千元(角)。每夜晚演一场,平均上四成座。这个戏园除了土山京剧团固定在这里演出外,也还偶尔接外地剧团来交流,如滕县吕剧团等均来此演出过。该园于1 9 5 7年卖给医药供应部,后拆除。
官湖戏园:于l953年盖成,位于官湖镇街东,柴草竹土结构,土墙草顶。场内有舞台,还有长木条凳,共有座位700余个。总占地面积约7 0 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 1 0平方米,该园是私人集资兴建,属私营性质,经理卢召祥,共有3名职工。园子无固定演出团体。主要接本县或外地民间职业剧团来作营业性演出。19 7 4年因其破漏失修而拆除。
滩上戏园:于l 9 5 4年建成,位于老滩上街,系柴草竹木结构,土墙草顶。场内有舞台,但无座位,约能容纳5 0 0余人。其占地约7 0 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 0 0平方米。园子也是私人集资兴建,负责人是沙永田和季茂林,共有5名职工。园子无固定演出团体。基本都是请外地和本县剧团来演出。该园于滩上老街搬迁时拆除。
以上七个戏园,均予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相继建成,都是极简陋的草棚子,但在当时给戏剧演出活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剧团艺术日趋舞台化、规范化,促进了艺术质量的不断提高.最主要的是给老百姓的娱乐生活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也普及了戏曲艺术。
(三)人民剧场的兴建和变化
直到20世纪五十年代末期,邳县的草棚戏园已所剩无几。运河镇仅剩大众舞台一个戏园。根据时代的发展,专业剧团和广大观众都希望大型正规剧场的出现。
1 9 5 8年4月2 8日,邳县文教局向江苏省文化局呈报了《邳县文教局关于呈请拨款兴建剧场的报告》(文戏5 8字第2号),该报告申述了全县仅有运河、官湖等镇私营草棚戏园三座,运河镇大众舞台已破漏,而该镇常住人口三万多,非常需要兴建一座剧场。省文化局于1 9 5 8年5月5日复函指出,本年度没有新建剧场任务,文化事业基建投资已完,建议由县人委筹划解决建剧场资金。县人委研究决定,由地方财政筹资建造,地址选在镇中心偏西的文化馆旁边,予算总投资额为1 3 3 0 3 7·0 7元(不包括内部装修设备)。1 9 5 9年5月开始备料,8月动工。此工程由徐州市城市建设局设汁完成,委托邳县建筑工程公司承建。工程至l 9 6 0年4月底全部完成,5月1日举行开业典礼,由邳县京剧团首场演出。
人民剧场是砖木钢筋水泥结构,占地面积2 1 7 0平方米,建筑面积l 3 5 6·8平方米。剧场是南北方向,大门面向南。场内共有l 2 4 0个座位,铁架木质固定座椅,还设有楼座。前楼三层,后楼三层,后楼备有演员宿舍和化妆室等房间。这个剧场开始列为地方国营性质,后于八十年代末改为企业经营性质的全民事业单位。剧场领导和职工一直由县劳动、人事部门安排,过去直属县文教局领导,1979年后直属县文化局领导。人民剧场自建成后曾进行多次维修,l 9 7 1年为了上演现代革命样板成,将舞台向前伸展,打掉了前面两排座椅。1 9 80年,为防地震,在剧场外围用钢筋水泥重新加固。此次还将天花板重新装修,墙壁重新粉刷,安装了新壁灯。场内座椅全部更新,换成铁架胶木椅。座椅更换后,前排尚有座位597个,后排3 1 8个,楼座一直是木连椅未更新,全部总共1158个座位,比原来少8 2个座位。
人民剧场自开业后,一直以演戏为主,偶尔兼放电影。到“文革”后期便以演戏为主,兼营放电影业务。邳县电影公司在前楼三楼安装35毫米大座机,白天放电影,晚上演戏。从文革结束古装戏解禁之后,人民剧场的戏剧演出十分红火,一天两场三场,场场爆满!尤其春节演出,更是一票难求。直到改革开放的1983年之后,电视、舞厅和卡拉OK普及,戏剧演出就逐渐萧条,人民剧场收入式微。但是南方城市录像放映的繁荣,很快使他们重新找到了经营的出路。他们便引进录像放映这一新鲜娱乐项目,大大吸引了观众,使剧场又重新火了一把。八十年代末期,录像机普及,录像放映也失去昔日的辉煌,人民剧场从此便一蹶不振。
人民剧场自开业以来,除本县的柳琴、京剧、梆子等剧团长期在此演出(京剧团于l9 6 0年底解散;梆子团于1 9 58年建立,1970年6月解散)外,还接待了大量的外地剧团,有中央、省、市或地区级专业剧团,大量是县级剧团。其种类有歌剧、杂技、木偶戏和曲艺等,最主要还是戏剧。戏剧品种有京剧、柳琴戏、豫剧、吕剧、黄梅戏、淮海戏、泗洲戏等。其中有中央民族歌剧团、天津歌舞剧院、山东省吕剧团、安徽省黄梅剧团、马鞍山曲艺团、淮阴京剧团、江苏省京剧团、连云港市京剧团、徐州市京剧团、济南市京剧团、临沂地区京剧团、江苏省活剧团、江苏省梆子剧团、江苏省柳琴剧团、江苏省淮海剧团、枣庄市京剧团、枣庄市梆子剧团、临沂地区梆子剧团、临沂地区柳琴剧团、宿县地区泗洲戏剧团、泗洪县黄梅剧团、睢溪泗洲戏剧团、苏州市木偶剧团等等。其中较著名演员有于淑珍、刘晓庆、马兰、刘兰芳、宋长荣、周云侠、周云亮、赵云鹤、许翰英、金继广、杨德富、李秀明、张金玲、夏天(邳籍明星)、夏克勤(邳籍名演员)、徐艳琴、王素琴、历仁清等等。
除了人民剧场外,改革开放初期还在老县政府斜对面建造一座大型影剧院,该影剧院主要用于放电影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型会议,较少演戏,戏剧演出主要还是在人民剧场。另外,八十年代运河镇还建有港务局俱乐部、徐塘电厂工人俱乐部这两处较大型的新式剧场,主要用于本部门大型活动和职工娱乐场所,偶尔接待剧团演出。
各乡镇小礼堂也比较普及。在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期,条件较好的人民公社纷纷建造了小礼堂。这种小礼堂大多是砖木结构大型的长筒屋。一头有一木板或水泥的小舞台,一般均无后台或化妆室。场内备有木条凳或水泥凳,大约都能坐六七百人.建筑过这种小礼堂的乡有:占城、红旗、新桥、张楼、港上、车夫、赵墩、八路、伽口、滩上、八集、白埠、胡圩、燕子埠、戴庄、四户、邢楼、陈楼、新集、汉堂、徐楼共2 1个。这些礼堂到七八十年代,有的扩建,有的打倒重建,有的拆除或改作它用,还有一部分至今仍在使用,不过已很少用于演戏。另有邳城、土山两个镇,因本镇有天主教堂,自1 9 5 3年左右当地政府将教堂改作礼堂用,主要用于开会和演戏放电影,至l 9 8 3年已归还给教会.八十年代,铁富和邹庄两镇也建起了较大的礼堂,经常接待剧团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