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不是莎菲——回忆父亲徐霞村先生(作者:徐小玉)

丁玲不是莎菲——回忆父亲徐霞村先生(作者:徐小玉)

许多人读过《鲁滨孙飘流记》,但不一定记得这本书的中文译者,他就是原厦门大学教授徐霞村先生。本系列散文是徐霞村先生的女儿徐小玉讲述的徐霞村漂泊历程中鲜为人知的几个事件。

    一、丁玲不是莎菲

1926年春天,父亲在北京加入了一个小小的文学团体’无须社’–无须取名字,无须存在。他曾回忆说:”我当时也是像胡也频、丁玲一样,是文学青年。认识丁玲时,她还没在北京发表过作品。”

到八十年代,他与丁玲久别重逢时,丁玲还对他说:”我第一次吃西餐还是你请我的呢!”丁玲这么一说,父亲也就记起来了,就是这次他拿了稿费后请他们在北京西车站外一家西餐厅吃的。

父亲从法国回国后,回天津过春节。刚刚过了春节,胡也频、丁玲他们去上海,路过天津时去看了父亲。

后来胡、丁住在杭州的葛岭。丁玲从那儿给他写了封信,说:”葛岭静极了,静得能够使人听见那个静--好像一片树叶子掉下来都听得见。”他们住在葛岭山上十四号,杨沫累、朱谦之,住在山下十四号(杨为”莎菲”的原型之一)。

不久,丁玲的成名之作《莎菲女士日记》就是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也正是这篇作品,后来给她带来过不少的麻烦!父亲说:”丁玲开朗,但不狂放。她在情绪方面非常稳定,没有莎菲那种病态的神经质,你跟她说点儿笑话,她也不会像莎菲那样放在心上。”

1984年6月,厦门大学召开”首次丁玲创作研讨会”。此前两个月,我因事去北京时,父亲曾让我带了封信给丁阿姨,内容是关于莎菲的原型问题;丁阿姨看完信后很高兴,说父亲是对此事最有发言权的人。

第二天,她便给父亲写了那封长达七页的信,信中说:”你是看见过丁玲本人的,又是写’莎菲’时的丁玲。你最有权威说出’丁玲就是莎菲’或’莎菲就是丁玲自己’的人了……研讨会上,父亲的发言就是以《莎菲的形象及其原型》为题,他以”见证人”的身份来证明”莎菲就是丁玲”这一当时流传多年的论点是无稽之谈!

徐霞村(1907年—1986年),男,笔名方原等;1907年9月生于上海,祖籍湖北阳新,民主同盟盟员。1925年秋,入北京中国大学哲学系,1927年5月赴法勤工俭学,就读于巴黎大学文学院。
从1926年起开始在《晨报》副刊、《世界日报》副刊、《语丝》、《小说月报》等刊物上发表译文、小说和散文。1928年-1930年夏,活跃在上海文坛上,此时有大量译著与著作,著作有:《法国文学史》、《现代南欧文学概况》、《文艺杂论》、小说集《古国的人们》、散文集《巴黎游记》;主要译著有:《菊子夫人》、《洗澡》、《法国现代小说选》、《六个寻找作家的剧中人》、《西万提斯的未婚妻》(与戴望舒合译)。其中:《古国的人们》至今一版再版,被列为”海派作家”之代表作;《巴黎游记》1996年又被收人《欧游三记》再版。
他是文学研究会和水沫社成员,担任过《熔炉》主编,《新文艺》编辑,后又主编《华北日报》副刊《每日谈座》。
1930年—1935年,曾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及齐鲁大学。从1932年至”七七事变”前,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编译委员会译书。
《鲁滨孙漂流记》就是那时的第一部译作,此书1959年出重校本,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1997年已出到第六版),并被收入《西方名著入门》文学卷(一)和《世界文学名著文库》,此时的译作还有《西班牙小说选》、《皮兰德娄戏剧集》等。
1947年秋任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后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在他的引导与影响下,中文系50年代的学生,有不少人走上专门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的道路。
1958年后调入外文系。自60年代起,主要从事英语成语词典的编纂工作,1978年后任英语词典研究方向硕士生导师兼词典组组长。他参加编纂和审稿的《英语成语词典》,1972年出版后,颇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和学术界的好评;他主编的《综合英语成语词典》是我国迄今出版的最大型的综合性英语成语工具书。该词典1986年获厦门大学南强奖,同年又获华东教育图书优秀编辑奖;1988年获福建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992年获福建省首届辞书优秀成果荣誉奖;1995年获国家级大奖–中国辞书奖二等奖。
我国著名学者许国璋教授生前指出:”厦大于辞典学研究,走在我们前头许多。”(引自许国璋书信)著名学者周辨明教授亦称:”它(《英语成语词典》)是我多年来见到的最好的著作。”(引自周辨明书信)著名学者杨岂深教授称赞道:”《综合英语成语词典》较旧版更精益求精,嘉惠士林,贡献殊多!””远远超出国内已出版之同类书籍,堪称首屈一指,可喜可贺!”(引自杨岂深书信)
徐霞村教授堪称作家、翻译家和词典学家——他是厦门大学词典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1999年春,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亲属回忆丛书”,其中有一卷为《一位翻译家的人生轨迹–我的父亲徐霞村》,长20万字,为其女徐小玉应邀而作。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