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新闻联播播出了《京杭运河全线通水》的消息,我感到无比兴奋。
人们常说,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沟通五大水系,纵贯四省两市。我们以此为荣,以此为傲,但也以运河不能全线通航而遗憾。
大运河,因漕粮运输而开凿,无论是隋唐时期的南北大运河,还是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莫不如此。大运河,也因漕粮运输而兴替,进入20世纪后,京杭大运河停止漕运,清政府不再对运河进行全面疏浚,随后一些河段淤塞不通。
民国时期,虽有全面整理运河的工程计划,但未能实施。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以南的运河河段经过大规模整治,在交通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鲁南运河和江南运河常年通航,北起徐州蔺家坝,南至扬州六圩长江入口的京杭运河苏北段更是鲁、苏、浙三省南北水运大动脉,北煤南运的主干道。
但黄河以北总长约707公里的河段,因海河流域资源性缺水,20世纪70年代以来水资源日益衰减,部分河道长期断流。
进入新时代,国家重视京杭大运河重建复航工作。2019年7月,《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印发。《“十四五”规划》建议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列入其中,形成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顶层布局。
2021年7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十四五”实施方案》审议通过。根据《实施方案》,到2023年,大运河有条件的河段实现旅游通航,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任务基本完成。到2025年,力争京杭大运河主要河段基本实现正常来水年份有水。
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于4月14日启动,至4月28日实现全线通水,这是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水利部发布,这次贯通补水将持续到5月底,为实现“十四五”大运河主要河段基本有水、进一步推动实现京杭大运河全年有水积累经验。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201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贯通南北、俯仰古今的中华文明主线,是中华民族活着的、流动的精神家园。
“水能载舟”“水到渠成”。我想,大运河实现全年全线有水之日,就是全线通航之时。届时,中外友人,泛舟运河;北上京津,南下苏杭;观齐鲁之山色,赏江淮之水韵;感大运河复兴,唱新时代“大风”。这不正是我们这一代“运河人”的梦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