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境内的徐山(作者:于克南)

邳州境内的徐山(作者:于克南)

大凡对徐州地名由来、对徐国文化有点研究的人都知道纪念徐偃王的徐山位于邳州境内,徐偃王北走彭城武原,武原县位于邳州境内,所以徐山位于邳州境内。

徐山的具体位置在哪里?西晋博物学家张华《博物志》云:“武原县东十里见有徐山、石室祠处。”武原县指的是武原县城,这座县城又位于何处?清康熙本《江南通志》记载:“武原故城在邳州西北百里,胜阳山西。”

胜阳山今改名盛阳山,此山今又分为两座山峰,北为禹王山,南为盛阳山,山上现辟为禹王山抗日阻击战纪念馆。

胜阳山西的古城即现在叫梁王城的地方,这座城池就是古老的武原县城。许多史料还把此城写为良城,这是因为随着时代变迁,武原县城和武原县名都有了变动,王仲华《北周地理志》云:“武安郡,开皇十一年(592年),县更名为良城。”良城一度迁至泇口。

徐山位于梁王城东侧,今名倚宿山,至于地名演变,邳州方志有详细解释,民国本《邳志补》:“倚宿山山后有石室,传为韩信宿处。按《隋地理志》良城有徐山,《博物志》云徐山在武原城东十里,有偃王石室祠,今此山距武原故城道里方位与博物志合,邳人读徐、宿音相近,疑即此山,后世倚山为集故名倚徐,久乃因集以名山也,山后石室殆即祠偃王处,土人讹为韩信,又附会为倚山而宿,盖齐东野语也。”

邳州方言把徐念作宿,宿发“须”音,如宿州是县的时候,大家都叫“南须县”。徐山下的倚宿村,靠山而建,本应写为倚徐村。
张华《博物志》记载的石室祠位于徐山。在邳州倚宿山考察,发现当地百姓还把徐山叫做石屋山,说是山上有祭祀徐偃王的石屋。这座石屋位于倚宿山南侧主峰的顶部,由三块巨石错落相叠而成,中有打磨平滑的石洞,洞宽不足一米,令人惊讶的是四周全是碎石,突兀的石屋犹如天外飞来之石。邳州方志承张华《博物志》也把这个石屋称作石室祠,清咸丰本《邳州志》云:“石室祠在徐山,偃王走,死武原,民因凿山为室祀焉。”

邳州境内的徐山(作者:于克南)

韩愈对邳州石室祠有一段叙述,其《衢州徐偃王庙碑》曰:“徐不忍斗其民,北走彭城武原山下,百姓随而从之,万有余家。偃王死,民号其山为徐山,凿石为室,以祠偃王。偃王虽走死失国,民戴其嗣为君如初。”依照韩愈的解释,徐国虽然失去原有的国土,但来到武原后又重整旗鼓建立新的方国,百姓拥戴徐偃王的子嗣为徐国国君,由此可以推断梁王城成了徐国国都。
北魏时期,石室又称徐庙,徐山又称徐庙山,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又有武原水注之,水出彭城武原县西北,会注陂南,径其城西,王莽之和乐亭也,县东有徐庙山,山因徐徙,即以名之也。山上有石室,徐庙也。”
西晋时期,博物学家张华引古《徐偃王志》云:“百姓随之者以万数,后遂名其山为徐山。山上立石室,有神灵,民人祈祷。今皆见存。”此时,祭祀徐偃王的活动仍旧延绵不绝,并且这里还演变为百姓祈求神灵保佑的场所。
南北朝时期,史学家魏收记载了徐偃王墓,其《魏书》云:“武原,前汉属楚国,后汉、晋属彭城,后属。有武原水、武原城、徐偃王墓。”至于偃王墓位于徐山何处目前不得而知,确切位置还有待于考古发现来证实。

徐山原貌因开山采石破坏严重,山峰顶部被挖出一个长宽各一百多米的采石坑,其北侧是徐偃王石室,其南侧是武原亭。武原亭是一座单檐六角亭,建在半山腰的平台之上。由武原亭往上走,古树参差,山径崎岖;由武原亭往下走,怪石嶙峋,山势陡峭。
(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