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民俗-堂号

邳州民俗-堂号

第一章第二节:家 族

三   、堂号  

堂号是一个家族的名号,堂号兴盛于唐宋,如王姓的“三槐堂”即北宋兵部侍郎王祜、宰相王旦的一段故事。王祜在开封京城庭院栽了三棵家槐,对人说“我之子孙,必有三公者”。望子成龙的愿望终于实现,王旦做了宰相,并以“三槐”为堂号,苏东坡并作了“三槐堂记”,名声大振,后为琅琊王姓“三槐堂”作号。堂号有一定的源由和意义,如李姓的“陇西堂”、郑氏的“荣阳堂”以示氏族地理位置的纪念。刘姓的“建国堂”以示刘邦的直系或支系。张氏的“百忍堂”,一曰唐代张公艺书百忍字进献高宗,受高宗称赞,而以此为堂号。二曰“张”即“弓”拉“长”合体,以忌止戈之意,以示平安。三曰,秦代张良刺秦始皇未随逃难,三国张飞性暴死于剪刀之下,以诏示后人“万事皆忍,以和为贵”,奉守“百忍堂”。再如邳州的何氏,《何氏谱充》言明“邳州何韩不分,不忘其末也”,均因张良击杀秦始皇未成而遭“天下大索”,造成韩人和张良氏族外逃避难,幸得水划船逃至下邳,求得生存,并在邳内生活十年。据笔者考证,张良隐居岔河境内汉时称张家楼的村中(今称西桥头),村东牧猪河、圯桥、读书山、子房村、圯下村、讨饭山等河、村、山、桥名,均为百姓纪念张良而命名,名称仍沿称至今,并有很多有关张良的故事留传至今。现云坛山后仍有当时名为“何家洼”村落遗址。其随从及后人为纪念这一事件均聚居在平川之地的河边或山边的洼地。张良改韩姓为张,名良,其族人韩人改姓为何,(古时河何荷相通),但堂号避洼,以“三高堂”为堂号。又一说:“三高”源于张良事件,一是张良逃难后,“圮桥得黄石公兵书”为高人相助;二是率兵西征遇刘邦封军师为高人任用;三是弃官隐居官高名就两全齐美为高谋远虑,故后人以此为“三高堂”。从邳州何氏现今居住情况调查,仍是居住河边为多,居住山边的也是平川洼地,这说明宗谱诏示后人的作用。

在邳州常用的姓氏堂号有:王,三槐堂;张,百忍堂;刘,黎照堂;李,摘仙堂、陇西堂;马,扶风堂、降纱堂、铜柱堂;吴,延陵堂;陈,三恪堂;朱,折槛堂;崔,三戟堂;赵,半部堂、完壁堂;杜,浣花堂;徐,东海堂;周:细柳堂;魏,蔼和堂;饶,正隆堂;孙,映雪堂、中山堂;欧,三礼堂;杨,四知堂;邵,安乐堂;祝,修善堂、敦继堂;何,三高堂、梅花堂;梁,武义堂;曹,文昭堂;温,忠善堂;秦,三贤堂;梅,保善堂,邓,信义堂;丁,月照堂、梦松堂;韦,易经堂;孔,至圣堂;冯,大树堂;安,文思堂;蔡,伦书堂;孟,三迁堂、亚圣堂;阎,分隐堂,郝,晒书堂。堂号因支别不同而堂号也不同,如刘氏刘彻后裔为“黎阁”为堂号,陈氏以“郡望”为堂号,还有“德星、德聚”命名堂号,谢氏堂号有“陈郡”、“会稽”、“东山”、“宝树”四个堂号。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