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打开微信,一些泛泛而谈的文章充塞于眼,读者很难捕捉到有用信息和价值,更难获得阅读的审美享受。究其原因,鄙人认为,是作者对写文章的切入点未能找准,就匆忙下笔,有的东拼西凑,没有新鲜材料,没有新颖观点,没有独特视角。如此,写出来的文章,读者不生厌才怪。
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件、某些矛盾冲突,都有一个产生、发展、激化、结束的自然过程,但作者某篇文章(作品)的再现,往往并不循因果、遵时序,严格地“从头道来”,有时为了找准新颖“切入点”,先从“果”切入,再回溯原因,或一开场就“激化”,然后交待由来,推出结局等等。还有,诸多的不同生活面,不同的人物、人际关系之间,实际上就是“从何说起”的问题。总之,切入点如何,直接关系到一篇文章的成败。
对写作“切入点”的选择,作家路遥说过一段精僻的经验之谈:“一般说来,短篇小说把切入的部位放在事物矛盾发展的后半部分,写的是接近结局部分的那部分生活,而把前面的发生、发展插进去写。”路遥说的虽是小说创作的经验体会,但对我们一般写作者来说,此经验之谈也很有借鉴意义。因此,我们在写某篇文章时,也应该在选准“切入点”上下功夫。特别注意如何形成一篇文章整体上的和谐统一,如何使每个局部都与整体有机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如歌德所说的“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的境界。
小说名家李存葆其中篇《高山下的花环》,在构思时曾有较大的反复,原因就是最初的切入点(切入部位)选得不准确,影响了作品的艺术集中和统一性。原先是以连排干部“欠账单”、梁三喜探家为切入点,而后再回过头来写连队、写战争。大篇幅展现的农村生活必将淹没连队日常生活和战斗生活的画面。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作者重新构思,将赵蒙生下连队作为切入点,这样一来,小说的视野便集中于部队生活,着眼点放在“兵”身上,避免了把《高山下的花环》写成一部很拉杂的长篇。
上述这段小故事,对于我们每天都想在微信上,展示自己写作水平的写作者来说,有着很特别的启发。鄙人愿与广大文友一起努力,在这条道路上艰苦跋涉,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评论列表(2条)
拜读周老师精采论述,点拨指迷。赞赞赞
拜读周老师精采论述,点拨指迷。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