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宝锋捐泉台 ——延陵季子和古徐国挂剑台

一诺宝锋捐泉台 ——延陵季子和古徐国挂剑台

在春秋时代后期,邳州的古老大地上又出个名垂千秋的诚信故事——延陵季子挂剑徐君墓前。

季札,又称公子丸。春秋时吴国人。吴王寿梦少子。封于延陵,所以称延陵季子。《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寿梦是吴国第十九世国君,有四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馀祭、三子馀昧、四子季札。在四子中,季札博学多才,仁义贤德,最有德行,寿梦一直有意要传位给他。季札的兄长也都特别疼爱他,认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继承王位,都争相拥戴他即位。寿梦也想仿效周太王立文王为嗣的立贤传统,遗命立季札为嗣,由于季札以不合祖训为借口不肯受位,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此遗命没有实现。吴国自寿梦以后进行了多次的王权交替,都因为季札坚持礼让,确保了公室权力的顺利进行,有效地防止了公室权力交替中可能引发的内乱,吴国内外和谐,使吴国赢得一段宝贵的政治、经济、军事稳定发展时期,终于成为春秋后期的一霸。 在吴国的权力交替中,季札四次让国。鲁襄公十二年(公元前561年),吴君寿梦卒,根据寿梦遗命,吴公室欲立季札为国君,季札则坚持确立嫡长子继统原则,礼让不受,在季札的坚持下,“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这是季札第一次让国。哥哥诸樊除父丧,觉得自己的德能,远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国的重任托付给他,又要将国君之位让给季札,但被季札婉言谢绝了。他说:“曹国之人想拥立贤能的子臧为国君,来取代无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绝。为了坚守臣民应有的忠义,并打消国人拥立的念头,子臧离开曹国,奔走到了宋,使曹国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执政。子臧谦恭无争的美德,被人们赞美为能‘守节’的盛德之人。前贤的殷鉴历历在心,国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虽然我无德,但祈求追比贤圣则是念念在心啊。”季札又辞谢,这是季札第二次让国。诸樊卒后,“有命授弟馀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因此,吴自诸樊(公元前560年)以迄馀昧(公元前527年卒),四世30余年间的公室权力交替,均按兄终弟及的殷制进行。馀昧死后,按兄卒弟承的殷制,应该轮到季札为国君,国人也欲授权于季札,季札再次作了礼让并逃去。国人只好立馀昧子僚,这是季札第三次让国。王僚继统,既违背了先王寿梦及诸樊的必致国于季札的遗命,也不合于“嫡子嗣国”的礼制。不料“让则有余”后却发生了“争则不足”,终于成了公子光弑王僚代立的口实。公元前515年,即吴王僚十二年,诸樊的长子公子姬光派专诸刺杀吴王僚,自己做了吴国的国君,即吴王阖闾。此时,季札在晋国闻变后返国,此时的阖闾遂致国于季札,季札辞而不受,说“尔弑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季子遂去封地延陵(今常州),被称为“延陵季子”,这是他第四次让国。

吴王馀祭四年(公元前544年),派延陵季子出使诸侯各国。途经徐国时,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季子与徐君交上了朋友。徐君也是个酷爱宝剑的人,当他得知季子所佩带的宝剑是吴国能工巧匠干将与莫邪所铸时,便要求观赏,观赏季子宝剑的时候更是爱不释手,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出使在晋国,总想着这件事。回来后徐君却已经死了。季子是个学识渊博、非常讲信用的人,为了实践自己的诺言,于是就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延陵季子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就使自己的良心虚伪,廉洁的人是不这样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徐国国君墓前的树上,回南方吴国去了。季札的行为,表现了对友情的坚定,一诺千金,生死不逾,讲究诚信,深深感动徐国的老百姓,他们赞美延陵季子,歌唱他:“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季札挂剑留徐、守诺重信、始终不渝的高贵品质,很快在诸侯各国传播开,人们对季札更加崇敬。

季子挂剑台,一诺值千金,高风亮节,人们千古颂扬。今人却为了挂剑台遗址之名,争得不可开交。全国一下子出来了十多个延陵季子挂剑台。其中争得最厉害的:一、徐州挂剑台;二、睢宁挂剑台;三、山东阳谷县张秋挂剑台;四、山东平阴挂剑台;五、泗洪张墩挂剑台;六、河南封丘挂剑台。从各自论述的道理来说似乎泗洪张墩挂剑台理由最充分。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徐君庙在泗州徐城西南一里,即延陵季子挂剑之徐君也。”据清光绪年间编纂的《泗虹合志》载:“挂剑台,在州东百里,安河西岸,距古徐国里许,有土阜类台,即徐君墓,吴季子挂剑处也”。《环宇记》:“在大徐城北临朱沛水(即今朱家湖)。每水涨,周围浩渺,此地不没。其里名挂剑乡。”年代的久远,造成了台址的迷茫。按《环宇记》所载,古挂剑台当在今泗洪县朱湖乡西部(确址不详)。而据《江苏县邑风物丛书.泗洪卷》载:“今泗洪陈圩乡张墩村尚有挂剑台的遗址。”泗洪自己就自相矛盾了。挂剑台址究竟何处?当然在徐国国君墓前。这个徐国国君是谁?泗洪虽然做过徐国国都,有徐国国君墓。但不要忘记了,周朝周穆王十三年,穆王去西方昆仑山会西王母,徐偃王乘机率诸夷反周。被周朝打败。逃去武原徐山(今邳州戴庄镇倚宿山),徐偃王死后,周穆王降封其子宝宗为子爵,在此地继承徐国王位。这样就形成以邳州徐山为中心,以良(今梁王城)为国都的新的“徐国”。即今邳州戴庄、岔河一带的小国。这个小徐国在邳州境内存在450多年。

而《水经注》又称:济水“又东过彭城县北,猚水从西来注之。济水又南,迳彭城县之故城东北隅,不东过也,猚水自西注之,城北枕水湄。济水又南,迳彭城县故城东,不迳其县北也,盖《经》误证。又东南过徐县北。《地理志》曰:临淮郡,汉武帝元狩五年置,治徐县。王莽更之曰淮平县曰徐调,故徐国也。《春秋·昭公三十年》,吴子执钟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遂灭徐。徐子奔楚,楚救徐,弗及,遂城夷以处之。张华《博物志》录著作令史茅温所为送。刘成国《徐州地理志》云:徐偃王之异,言徐君宫人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于水滨。孤独母有犬,名曰鹄仓,猎于水侧,得弃卵,衔以来归。孤独母以为异,覆暖之,遂成儿。生时偃,故以为名,徐君宫中闻之,乃更录取。长而仁智,袭君徐国。后鹄仓临死,生角而九尾,实黄龙也。偃王葬之徐中,今见有狗垄焉。偃王治国,仁义著闻,欲舟行上国,乃通沟陈、蔡之间,得朱弓矢,以得天瑞,遂因名为号,自称徐偃王。江淮诸侯服从者三十六国。周王闻之,遣使至楚,令伐之。偃王爱民,不斗,遂为楚败,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者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山上立石室,庙有神灵,民人请祷焉。依文即事,似有符验,但世代绵远,难以详矣。今徐城外有徐君墓,昔延陵季子解剑於此,所谓不违心许也。又东至下邳睢陵县南,入于淮。济水与泗水浑涛东南流,至角城,同入淮,《经》书睢陵,误耳”。

济水“又东过彭城县北”,“济水又南”,“ 又东南过徐县北”。均表述的是下邳地盘,延陵季子挂剑台在这个位置必然是下邳北部,然后才“又东至下邳睢陵县南,入于淮。”对挂剑台交代很清楚。

季子挂剑徐君墓,这个是哪一位徐君,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季札过徐国,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徐国国君章禹时代被吴国灭掉。季子过徐君墓在徐国灭亡前三十二年,季札挂剑徐君墓前的这个徐君,只能是章禹的父亲亘或者祖父强。东南沿海有另一种说法,徐偃王从徐国逃至甬东,甬东即现在的浙江沿海,舟山群岛一带地方,将文化的种子也一路播撒下去。单从文物方面来看,徐文化的痕迹在吴、越就到处都是。徐偃王的城池、行宫、防地、墓碑、庙宇遍布各处,仅龙游就有500多座徐偃王庙,《北宋徐氏谱》曰:“别庙在龙游者,凡五百余所。”历代文人学士及地方志关于徐偃王的记录诗文比比皆是,应该说,这都是徐文化的延续。对当地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还有出土的有铭徐器,浙江、江西及江苏南部就有不少。这只能说明徐文化延续到这一带,不能说明徐偃王逃甬东。要知道季札出使的是北方齐鲁郑晋诸国,“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这个徐君的墓只能也只有在邳州了。邳州才是真正的挂剑台所在地。徐山(倚宿山)不远的古墓葬(大土堆)应该是延陵季子的挂剑台。同时也证明了徐偃王并未南逃,而是北逃武原徐山的历史事实。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