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城果园西南,丘陵起伏,有一座上尖下圆的山头,象个复盖的斗篷,人称斗篷山。斗篷山南约一里处,又有一个小山头叫三山。三山东麓有一座寺庙,叫石屋寺。现在寺院遗址犹存,后大殿尚在。据说这座庙始建于北魏,几经重修,规模很大。前后两座大殿隔成两进大院落,前大殿供奉关公,后大殿供奉如来佛。两殿中间右侧有一座小楼,供奉着送子观音。左侧为一走廊,走廊中有州官侯绍瀛的石刻浮雕象。寺院山门上方有一块阴纹石刻横匾,匾亡刻有“石屋禅林”四个大字。后大殿门两边楹柱上有“山环古寺”和“月照禅林”两副楹联。整个寺院,殿阁玲珑,红墙碧瓦,蔚为壮观。
石屋寺西北约百米处,有一个石屋。石屋是凭一段刀削般的石坡修砌而成的。建石屋的那段石壁,有一个几米深的山洞,洞里有一块由高处向外延伸的平滑石面。一走进石屋,人就能看见迎面而来的那块大石头,象个大舌头从屋里伸出来。“舌头”占去屋的大部面积,“舌头尖”离门不过一米左右。现在石屋还在。
石屋和石屋禅林是有渊源关系的,清朝有个诗人刘日旭,写过一首咏石屋寺的诗:
嵌空石作屋,寺以此知名。
雨后山皴黛,风来树听笙。
禽音和梵韵,谷响衬钟声。
但晓西来意,昏衢巨烛明。
诗的开始两句,点明了寺庙是因有石屋才知名的,可见石屋早于寺,很可能“石屋禅林”是由石屋名命的。
诗人在下面接写山寺景物和佛事情况。
雨后山石如青黛皴染,风吹山林似笙簧鸣奏,林间鸟语与诵经音响相和,山谷林涛和钟罄之声衬应。在这山林佳处,石屋寺点缀其间,象一盏明灯吸引着偏僻山村的善男信女。从这些描写中,人们可以想象到当时这里的香火盛事。
石屋为何人于何时建造?又为何以石屋为名建造寺庙?已无从查考了,只听当地人传闻,石屋和寺庙由来已久,僧众很多,佛事鼎盛。只是到了明朝末年,这里发生了一件不寻常的事,主持石屋寺的僧人在寺院里自缢而死了。这个僧人叫什么名字,后人也不知道,当地人都称他麻编僧。为什么叫“麻编僧”呢?《邳志补》卷十六有关于这个僧人自缢的记载:
“石楼寺(即石屋寺)僧,邳州人。崇祯甲申之变,邑人王台辅集亲朋哭祭就缢。僧人见之,手持一麻编,指曰:‘此常事,恶用是矜张为?’未几,便自缢死。”
僧人见王台辅自缢,手持麻编,(有披麻带孝,祭王台辅之意)镇静地说自缢是“常事”,用不着大惊小怪。自己也自缢而死。可以看出,他把臣民为国殉节,看成是情理中的常事,并且躬自蹈之。没有非凡的胆识是不会有此尽节的义举的。王台辅又是怎样的人呢?《邳州志》卷十五有下面的记载:
王台辅是邳州人,明朝末年的太学生。当他在北京太学时,李白成攻陷京师,崇祯帝缢死煤山,他痛哭南还。到了家中,不久他听说东平伯刘泽清和御史王燮不恤国难,在睢宁聚众宴会,饮酒作乐。他当即身着重孝,步行到睢宁。当面责备他们说:“值此国破君亡之秋,正是公等卧薪尝胆之时,公等不顾国仇君恨,辜负国恩,有何面目见烈皇帝于九泉!”王台辅这样慷慨陈词,义正辞严,使刘、王二人理屈辞穷,无言应对。
不久,清兵又攻陷南京,王台辅见大势已去,聚集亲友,把自己家中所有积蓄尽皆散给亲友邻人,哭祭崇祯后,便自缢而死了,邳州人称颂王台辅为明末义士。王台辅墓在象山,墓前石碑上有墓志铭,文曰:“冰雪为骨,金石作肝。克配孤竹,作对文山。孤阳一线,独殿岁寒。扶义殉君,不负其丹。”清康熙五十六年,邳城虽庙内为他建立了忠义祠。
王台辅和麻编僧作为平民布衣和方外之人,当国难方殷之际,他们把卧薪尝胆,东山再起的希望,寄托于朝臣官吏身上;当他们壮志难酬,希望破灭时,能激于民族大义,毅然为国尽节,固然有他们愚忠的一面,但这种不屈厚苟活勇于就义的精神,确实是一般人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