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民俗-儒学教育

邳州民俗-儒学教育

第一章第一节:家 庭

八 儒学教育 

每个家庭的家长都有“望子成龙”之心,巴望儿女入学进取功名,以作家族支掌柱。因此,孩子到读书的年龄,官宦和富足家庭均请塾师,一般家庭可以联合数家出钱粮请塾师,拜师或入班读书,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及书法珠算等,以求老师、老先生调教子女走仕途之路。贫穷的人家是无法入塾读书的。由于人们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熏陶和“读书做官论”的影响,捐资办学已成乡间习俗,教育儿女已成为家长义务。故尔,千百年来都是达官贵人、乡绅富人的儿女才能读书参加科考取得功名,做官之人也都是读书人,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已成为达官贵人儿女的特权;同时禁锢了广大贫穷出身的栋梁之才。求学读书成为人们思变、思进的唯一出路。但邳州人们让孩子读书入私塾者均为儿郎,极少有女孩入塾读书,女儿家多学针线和家务。

新中国成立后,县乡建立教育机构,实施面向广大民众子女办学的方针,广大民众子女享受到入学读书的权利,家长也承担了儿女受教育读书的义务。孩子从7岁就入学前班学习,以游戏为主,寓体、智、德、美教育于活动之中,并逐步入中班、大班学习识字,而后转入小学学习和初级中学学习,并逐步走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轨道。人们再也不担心孩子无法入学读书,入学率达到98%以上。许多贫困家庭的子女享受学校助学金,享受社会捐助,使他们高中而大学,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现今社会办学已慰然成风,捐资济贫已成时尚。让儿女入学读书受教育,已由家长的义务转化为家庭、社会的习俗。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