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风物:花鼓(作者:高伯华、尚化启)

邳州风物:花鼓(作者:高伯华、尚化启)

夫唱妇随鼓点中——花  鼓

邳州花鼓始于明末清初,流行于境内各乡镇及周边接壤地区,是传统的民间舞蹈。花鼓由五人表演,男角背鼓,女角执扇,载歌载舞,唱多舞少。现在的花鼓是由早期的对子花鼓传承演变而成。早期的对子花鼓,也称“唱花鼓”,是花鼓艺人卖艺乞讨的一种形式,由一男一女表演。解放后,花鼓的演唱形式有所改革。花鼓学习融合了落子的表演形式,在角色上增加了引伞人,花鼓郎和花鼓婆也由原来的各一人,增加为各二人;在场面的调度与伴奏音乐等方面也有借鉴,增强了花鼓的舞蹈性。解放后,邳州花鼓日益兴盛。1984年在民舞普查中,全市26个乡镇就有20个乡镇演出花鼓。

花鼓演出时,由会头带领,进场后,先跑大场。其队形有“葫芦秧”、“剪子股”、“8字形”、“圆场”等。跑大场后,表演的是对子花鼓,一名花鼓郎出场,唱:“煞下鼓来留下锣,煞鼓留锣唱一个,唱的好来别说好,唱得孬来包涵着。”紧接着一阵锣鼓声,花鼓郎在锣鼓声中舞一阵后又唱道:“板凳好比凤凰台,非我请你不下来,弯腰施个周公礼,白鹤亮翅跟下来。”花鼓婆接唱:“你那个不唱俺这接,俺替伙计歇一歇;俺若不把伙计替,人家说俺无疼热。”再接着,花鼓婆做“劝夫势”,花鼓郎在原地做“风摆柳”,花鼓婆左手搭在花鼓郎右肩上,右手叉腰,二人对视,继续演唱,唱毕由引伞人领着跑大场。

花鼓的唱腔有着明显的说唱特点,旋律的起伏和唱词的起伏完全吻合,听起来字字入耳。每句唱词或七字或十字,但没有道白。花鼓的唱词内容或表达男女爱情,或颂扬忠臣义士,或叙说风土民情。唱段短小,一般在四至十六句之间,也有长达上百句的,如《劝嫁》、《湘子戏妻》等,但都没有连贯性情节。

花鼓舞蹈动作风格独特。花鼓郎拧腰摆胯,如风摆杨柳,举步两膝靠拢,前脚掌着地;击腰间鼓时身体左右摇摆,动作幅度大,如“前后鼓”的跳跃,“捣鼓”、“吸腿击鼓”的旋转等,体现了苏北人刚劲奔放的性格。花鼓婆手执扇子、手绢,踩着“十字步”,扭腰摆胯,当地人称之为“邳州扭秧歌”。

邳州花鼓还分南北两派,南派唱里角(旦角),泼辣朴实;“走四门”速度快,幅度大,律动感十分强劲,不用扇子,抓腰间彩绸舞动。北派唱腔委婉细腻,字字含情,唱、做兼优,古朴而耐人寻味。

目前,邳州花鼓又与现代舞蹈相融合。许多退休老人组成花鼓队跳起花鼓舞,休闲娱乐,锻炼身体。

2007年,邳州花鼓被邳州市政府列入邳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