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盖碑(作者: 陈志宏)

松盖碑(作者: 陈志宏)

老屋倒塌了,我用一番苦心又重新的建了起来。可是,我们北大林(祖先坟墓)前松盖碑的美景就再也无法复原了,因为时过坟迁,换了人间……。

2011年因修路和村部盖办公用房把我们的北大林搬迁至我们家前的园地里。记得,我们族里每户都拔了钱,少的100元,多的不限,我出了1000元。

回顾北大林的过去,大约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我们的天祖安葬于此,那时,我们家道衰落,由陈姓第一富户,变成了仅有百十亩地的中等人家,原因是鸦片战争后,家主吸食大烟,十多年的光景十分之九的土地被卖光,到了太平军来后,天祖不幸遇难,就草草安葬于此。虽然贫穷,高祖仍然在天祖坟前前后后,栽了上几百棵松树。到了光绪年间,这片松林,茂盛翠绿,不论寒暑春秋,都展示出她的风姿绰约无限的魅力,得到南来北往人们的一片赞扬。那会,人们迷信,都说我们家要出人才了,可是太祖只是个百夫长。带领村民开挖六保河的前身小洋河。

我想,松盖碑要是现在还保留下来的话,可以说是邳州一处绝佳靓丽美景,真可惜,它绝迹了。说真的我也没有亲眼看到过,都是听祖辈讲说的。但是,我小时候看见坟墓前还有两棵如小洗手盆粗的松树。它们歪斜着靠在大墓的东侧,可能是被暴风雨吹歪的,不知是被人砍的还是被霹雳折去了树顶。后来,我大记事了这两棵松树在文革开始不久后就消失了。有的说是被人偷走的,也有的说破四旧时连碑带树被红卫兵造反派给弄走的,具体什么情况我也弄不太清楚。我只知道三四块墓碑,在我们村西六保河桥西向葛柳场两小村下坡处,引沂自流灌溉时当桥板用了,现在还埋在哪里。

北大林,我在老家的时候经常路过这里,它是一条由邳州通往陈楼镇村公路,三座坟墓占地约三四亩地。最大的似一座小山丘,用现在的话说有两层楼哪么高。大墓前面分别埋着坟墓主人的两个儿子,墓小了一些,大约有三四米高的样子。

听老人讲,祖坟三面是一片松树林。夏天浓荫蔽日,枝繁叶茂,风声瑟瑟,枝叶间隙日影重重,棵棵都长得俊俏挺拔。冬天万物凋零时,方圆十几公里地就这一片默绿。松树不怕冷,不惧寒,严冬大雪过后,它依然苍葱地站立在白皑皑的雪地里。随着凛冽的西北风,摇晃着身子,发出刺耳的呼啸声,似乎在蔑视着冬天。这就是我们的松树林,它是我的祖先人格的象征。老人讲,大墓东西两侧两棵松树枝杈长着长着就在墓碑顶端约一米处完全覆盖了,景观煞是好看。这时,就有过路的人议论了。说这家要出人才了,还有的说这家要发财了等等。总之,都是吉祥的像征,真的要紫气东来了。可是,迎来的那里是什么好运啊!出什么贵人啊!19世纪后期,我的太太爷爷,在东场喂马时,由于不懂太平军的口令,可恶的太平军一刀把头砍掉了。下葬挖墓穴夜里被人扔进一窝小狗崽,后来,四邻八村的人都叫我们北大邻为狗叽邻。听说那时家道不好安葬时用两个喂驴的石槽子下葬的。

北大邻往日的风光还记忆在村民的心中,霞光映照松盖碑的情景仍在我的忆记中生长。今天,我们老陈家的兄弟们非常的团结,努力向上,我们的日子过得很好。

这百年的变迁,换了人间。经过我们的努力日子过好,人都非常幸福愉快。但是,当我每每的回忆起这段往事还会产生一些遗憾:怀念我的祖先,念记中松盖碑美景的消失就是其中的一件,所以写这篇小文也是为了忘却的纪念吧!

(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