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张振德 | 散文 王以太

我所知道的张振德 | 散文 王以太

偶翻朋友圈,《文化佳园》“朝花夕拾”,正议论和寻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邳州柳琴戏《六月六》的作者。大书法家、曾在文化馆工作过的朱廷九先生似乎肯定的说,是县文化馆的大胡子张振德。我的眼睛一亮,张振德?我知道,而且还能和这个柳琴戏对得上号呢。

张振德是我运师的同班同学,毕业后同时入伍,退役后他进电影队,后调文化馆。我在部队因病住院2年多,稍晚回来则到了大运河航道部门工作。我俩虽非一个单位,但都在县城,常见面。他是个爱动恼子、不拘小节的人,看似难办的事,到他那里哈哈一笑,四两拨千斤,一切迎刃而解。他在电影队,我们都很羨慕,那个时代电影吃香呵!不仅能白看电影,电影人哪个不吃香的唱辣的、让人高看一眼?!不知怎么的,他又去了文化馆,这可能与他的爱好有关,他喜欢搞创作且会表演。这我太熟悉了。

在服役公安部队(现武警)期间,我们是一个支队(团),他在一中队,执勤徐州”四监″和”后仓巷8号″,我是二中队,则远赴东海一个农场,负责看押劳改犯。平时很难见面,只有通信往来,能留在徐州大城市,真为他高兴。后来部队的大比武、大演出,又让我们走到了一起。

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司令员罗瑞卿将军指挥的公安部队,也和解放军一样,于6O年代率部掀起了大比武、大演出的热潮,尖孑班遍地开花,四处比武;演出队犹如雨后春笋,和地方一样——县县有、社社有、大点的企业亦有;我们支队自然不甘寂寞,也专门成立了文艺宣传演出队,由二中队卫生员王传伦、支队的陈雷任正丶付队长,招揽支队属下有文艺细胞的干部战士参加,想不到我也被抽调了去。虽感意外不想去,也得服从命令,只好被动地去支队报道。让我想不到的是,在这里却开心地遇到了张振德老同学,他也被抽调来到了演出队,这让我的心情好了许多。

演什么?没有现成的,自已创作节目、自已现场排练,一切自力更生。但要求创作的节目,要反映和贴近部队生活。开始阶段,我们关起门来苦思冥想,凭着各自的爱好特长,结合熟悉的部队生活,利用擅长的题材体载,写出了一批鲜活有生命力的文艺作品,相声、快板、诗歌、数来宝、小戏剧等等,形式不同,内容大体相近,都是身边的人和事。我受运师毕业保送徐师院的诗人徐荣街《接班人之歌》一诗的影响和启发,创作了集体朗诵诗《公安战士之歌》,又创作了快板书《红》和数来宝(名字忘了)等几个节目;张振德也写了几个节目,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歌颂三面红旗人民公社的一个柳琴戏(名字忘了),开头的几句词还有点印象:

“公社的麦苗青又长,

社员们欢乐喜洋洋。

亩产千斤未封顶哎,

毛泽东思想闪金光……″

到了排练阶段,热闹了,王传伦队长演了个”抬轿子”,把轿夫演得唯妙唯肖;陈雷拿出了他的拿手好戏山东快书《武松打虎》,演得形神兼备,活灵活现;我相形见拙了、演什么不像什么,笨手笨脚,心口失调,动作远不到位,几场下来被”叭斯”不用了。无奈只好打道回府,去原中队做起了文书。张振德则如鱼得水,演得有滋有味,演什么像什么,语言活泼生动、动作利略到位、文唱武打,行云流水、丝丝相扣。妆拌的老大爷活灵活现: 头戴圆毡帽,腰扎布腰帶,肩搭旱烟袋,舵背弯腰,踽踽而行。时不时取下烟袋,在嘴里咂吧几下又拔出来,捧在手里,指指点点,吚吚呀呀地、张口道白或哼哼地唱,还略帶几分山东口音(四户紧邻山东),更显得真实、纯朴、地道,栩栩如生、亲切动人……他很快被相中留了下来。演出队从此风生水起、如日中天——部队巡演、省里调演、晋京汇演等,声势大振……

我所知道的张振德 | 散文 王以太

我所知道的张振德 | 散文 王以太

再次会面,已是退役回到邳州的时候了。后耒听说他从电影队进了文化馆,我们又一次好羡幕。文化馆是个群英荟萃的地方,没有两下子是不行的。我知道的尹荣定,是我八集中学时的美术老师,后调文化馆,在我们当时印象中那是升到县里了,了不得的!张振德能进文化馆,虽是水到渠成的事,也还是让人惊喜。他多才多艺,也好剑走偏锋,有几次向我炫耀他的针灸术,什么时侯会的中医?我不信。他三番五次向我讲解針灸原理,并说他已能用”电针”了,治好了XXX、……,我无病,自然也没去体验。后来邀我去看他创作的柳琴戏公演,自然当然高兴去了。

那天晚上,月明星稀。人民剧场里灯火通明,黑压压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我静悄悄地坐在稍后的座位里,聚精会神地欣赏起来——十分珍惜老同学兼战友给我的这个机会。

剧情是:小媳妇在一个什么节日里,婆婆和妈妈先后在同一天中,来到她的家里。小媳妇使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区别对待自已的婆婆和妈妈——疏婆亲妈,态度迴然不同。舞台两侧用幻灯打出字幕,使听不懂戏的人,也能一目了然对话内容和戏曲情节的来龙去脉。这是一出有关家风和贤孝道德教育的好戏。题材源自生活,故事曲折真实,情节跌宕起伏……,取得了轰动效应,剧本、演出双双成功。只是剧名和今天发现的有所不同,有待考之。

我记得当年看戏时介绍的是《双上门》,现发现的剧本上写的是《六月六》,并注释说:”六月六吃块肉,媳妇不孝是臭肉″,应该说是该剧主题。和《双上门》剧主题相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怀疑可能是此剧本前后有两个不同的名称和版本?

演义至今,还须找张振德同志证实。张振德呢?多年未见,后听说调四户中学工作了,曾邀我与王洪恩等同学战友去作客,终因交通不便未成行,遂为憾事。四户镇是他老家,他就是从那里出来的,耄耋之年,叶落归根是自然的、是好事。至于待解的柳琴戏剧名,我正积极联系他,他会说出个所以然来的。故请诸君勿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