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交融 主客难辨 情似朦胧 迷离 光色 ——浅谈散 文的意境 创造:周 波

物我交融 主客难辨 情似朦胧 迷离 光色 ——浅谈散 文的意境 创造:周 波

优美的散文非常注重创造意境。“意”是指作品的思想感情,“境”是指具形的事物所组成的画面。大家熟悉的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就是很好的例证。

清华园里的荷塘本是一个小小的、很平常的荷塘,然而在朱自清笔下,为什么迷迷离离、飘逸圣洁,优美动人?是因为画面里“哲理性的情思”,美永远不会毁灭、“个性化的人格”,出污泥而不染的贞操、“特定性的情绪”,因大革命失败而流露出的淡淡哀愁,三者融合成内在的情,流漾于月夜的荷塘,移情于这里的一景一物,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构成抒情的艺术境界。

在当代微信普及状态下,几乎每天每时每刻都有大量散文在网络、微信展示,但真正能创造美妙意境的篇章不多,与朱自清“哲理、人格、情绪”三者冥合交融,还有一定差距。

那么,在散文创作中,怎样创造诗般的意境?以下三点是重要的因素与条件。

首先,作者要善于化景物为情思。散文创作中的景物,不应是印象的罗列、拼凑,而应是完整一体地抒写某种哲思、某种情绪,把各种景物的特征、情态、色彩,妙合成表现作者内在情思和特定情绪的感觉空间。
如散文大家刘白羽的《日出》这样描写:“你乍看上去,黑夜似乎还强大无边,可是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矗起一道细细抛物线……然后象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原来是太阳出来了。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

在作者笔下,一方面是红海、抛物线、晶光耀眼的红日,另一方面是黑夜、墨蓝色云霞、暗影,暖与冷两类色彩的变幻与交织,能动地组合成光明战胜黑暗、新生战胜腐朽的系列画廊,从中寄托着以日出象征社会主义祖国的哲理情思。

其次,作者要抓住主色调。意境通常会融进作者个人的特定情绪,以构成画面的主色调。
以原成都军区副政委屈全绳将军的散文《缘何春花秋烂漫》为例。作者写的是自家小院一种花叫红继木,文中写道:“好奇怪!春天开的花,仲秋怎么会绽放?而且花很艳丽,晶莹剔透,叶光点点。这种花叫红继木,就栽在我家的小院里。前些年参加全国人大、政协会议,大会开幕那天,我总会收到妻子孙兰拍摄的红继木照片。后来我发现照片上三株红继木花冠像三把火炬,在阳光下燃烧,连续数日色不褪、花不谢。”

上一段是写红继木在春天绽放情景,而作者的匠心在后面。作者继续写道:“两会闭幕那几天,天安门前东西长安街玉兰怒放,许多参会人员在玉兰树下照相留念,我也会拍几张发给妻子。于是,在我眼里,成都小院的红继木与长安街的白玉兰,便成为两会开幕、闭幕的应景之花,成为春天的符号。每到这个时候,记忆又会让我掉过头,重睹南疆军区我那个小院仲春的风采……25年过去了,春去春来,我没有问过南疆小院后来的主人,那棵石榴树还好吧,树上的残雪风韵还在吗。别看那树老态龙钟,它是沧海桑田的见证者。张骞也许在它身旁与疏勒王把酒言欢,香妃也许带着它的果实与乾隆分享。我以为不懂它情怀的人,永远不懂南疆。”
作者一会写红继木在成都自家小院绽放,一会又写参加全国“两会”,一会又回到曾经工作过的南疆小院,如此设置,都是为了构成作者特定的情绪,以此延伸散文画面的意境。为了使意境得到升华,作者最后才袒露心迹:“思绪回到成都我的小院,我在红继木前徜徉,花簇让我心头一热,蓦然间明白过来,红继木是为共和国70周年华诞绽放啊!眼前的红继木,南疆军区的火石榴,长安街上的白玉兰,都是有灵性的花木呀!”
第三,作者要把握主客观统一,在似与不似间。要创造散文美的意境,就得很好把握主观——作者、与客观——自然景物两者高度统一,达到物我交融、主客观难辨的境界:即主观似客观,客观似主观,又不似主观。

物我交融 主客难辨 情似朦胧 迷离 光色 ——浅谈散 文的意境 创造:周 波

朱自清所描写的荷塘,是清华园的荷塘,又不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荷塘,是作者心目中的一片美好绿荫;虽然是作者心中的“荷塘月色”,艺术情趣上无时不是、无处不在,但在描写的笔致上又没有直接点破,因此,主客观之间有一种似与不似的朦胧、迷离的光色。作者没有直接点破两者之间关系,便是保持了两者之间的距离,有了距离,就有了延宕的空间,由此产生了似与不似的意境美感。

散文的意境包含着许多思索,思索生命和奋斗的涵义,思索种种宇宙现象的意韵,思索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只有在倾泻着感情的激流底下,始终冲撞出智慧与理性的浪花,才可能提高散文的品位,使它奔腾着感情的水流,在淌进读者心灵的湖泊中,像闪电似地唤醒读者曾经有过的经历,并给予一种崭新的认识和深入的启迪。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