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张恒成老师:连载34-37节(作者:陈志宏)

我和张恒成老师:连载34-37节(作者:陈志宏)

我越是苦心练字,越是心里没有底。虽说是老年人的一项兴趣爱好,可因为练字我得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心想,为什么要将我的宝贵时间浪费在我干不成的事业上呢?于是,就利用微信的平台发表我的一些感慨。有几个朋友对我很关注,我的电脑老师对我说:”要是不喜欢写字,可以改到其他兴趣爱好上来,不要一条道走到黑。”我感觉江老师的建议不错,是不能一条道走到黑,那我的业余时间干什么呢?没有办法,我郑重其事的通过视频和张老师聊天,聊着聊着就谈到不想写字的事情上来了。张老师说:”写字暂时不丢弃,你可以写文章啊!我看你的语言组织能力很强,不防从这方面找找突破口,写文章不也是一种很好的兴趣爱好嘛?”

对张老师的话我还是作为重点参考的,因为正跟他学习写字的人,突然说不想跟他学了,这是不是一种背叛,一种否定呢?我这个人是不是有点傻,怎么能把这个对张老师来说最敏端的问题说给他听呢?但张老师并没有多想,还是拿当一个重要问题替我想办法的。其实,我对自己写文章这件事情也并不看好,到是我父亲一句话提醒了我,父亲说:”写文章的乐趣只有写文章的人知道,就是什么收获都没有,最起码到老年少得痴呆症。”这句话激发起我对写文章的兴趣爱好。可又一想想自己这点水平,怎么去写文章呢?后来我反复想,什么事不是人干的呢?我就从书柜里找出两本《新华字典》、一本《汉语小词典》,依靠这三本工具书作为”老师”,便开始了我的所谓的写作生涯。起初,文章写不成块,我就一句话一句话的写,用《每天一言》的形式发到朋友圈里,我这个无名小卒,没有多少人观注,也就是张老师和几个要好的朋友例行公式的给点个赞,但我还是感到很新鲜。慢慢地我觉得光发这点东西不行,我就用手机拍些图片发上去,朋友们感觉很好,不仅点赞,还有几个朋友经常在评论区中留言鼓励,我很高兴。这时候,张老师给我建议:”你可发点小文章,三五百字也行,不管别人怎么说,你天天写天天发,就像我一样,天天早上发六幅作品,行成习惯,慢慢地就会有所进步。”

我接受了张老师的建议,从此就开始写写”四不像”的东西发在朋友圈,在微信群里也发。起初也遭遇到一些不明世理人的反对,说我”胡说八道”,当时我还很生气,心想这群又不是你的,你凭什么管我,我”胡说八道”,你让曹雪芹、鲁迅来发去,他们才不愿意理你呢?当然这是当时的气话,这样违反逻辑的话,我就是生气也不该往群里、朋友圈上发。后来,张老师知道了这件事情,张老师对我说:”你不要理会他们,只要不发负面效应的文章,该怎么发就怎么发。”张老师的话给我一定的支持,我一如既往的天天写,天天发,一直到现在,从未渐断过。

可以这样说,没有张老师的影响,就没有我今天的写作。

对于张老师的书法艺术,我们一家人是早以肯定的。我儿子和我谈话的时候说:”张大爷的字,要想得到社会的肯定,我有一个最好的办法。”

儿子这话一出,我到惊讶了,忙着就问:”你有什么最好的办法呢?快说出来听听?”

儿子说:”这还不好办吗?挂网上卖啊!我敢说张大爷的字,只要朝网上一挂,肯定有人买。要不你让张大爷挂出去试试。”

儿子这话我听后似信非信,再见到张老师一定跟他说说,反正没有本贴,卖出去与卖不出去,没有亏吃。这样的好事一定要尝试一下。

我和张恒成老师:连载34-37节(作者:陈志宏)

第三十五节   

但凡有成就的人,没有一个不会吃苦的,他们总把快乐享受放在一边,勤劳善良是他们的天性。就在正月开学后的春天里,太阳康慨的向大地撒着温暖的阳光。张老师从家里出来,跨上自行车,心情愉快地朝老年大学方向骑去。

张老师来到阳光别墅北边的路上,一个黑色钱包丢在路上,张老师下车把钱包捡起,在路边等了十多分钟,眼看就要上课了,张老师还没有等到丢失人。实在没有办法,张老师只有将钱包装在书包里奔老年大学而来。

这时,上课的信号已经发过有两分钟了,我很纳闷,这从不迟到的张老师怎么没来呢?同学们也都疑惑,张老师不该迟到,难道说有什么突发事件?正在我要给张老师打电话时,张老师匆匆忙忙的来了。进门就说:”同学们!实在对不起,然后把捡钱包的事说了一遍。这时同学们自发的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张老师说:”这没有什么,同学们!想想要是咱们丢失钱包多着急啊!我迟到两分钟,望大家理解。”

同学们说:”理解,张老师太好了!”

我把这件事情记在了班务日志里,作为罕见的事情记录了张老师拾金不昧的优秀品德,并也记下了,张老师因这件事情迟到了两分钟。

后来失者找到了学校,把钱包认领了,失者对学校领导说,一定要当面酬谢张老师。张老师怎么能要人家的酬金呢?失者千恩万谢的走了。

张老师拾金不昧的事,迅速传开,老年大学领导研究决定要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向张恒成老师学习活动。张老师知道后,立刻找校领导千万不可这样做。张老师说:”这有什么可学的,只要是个奉公守法的公民,都会这样做的。”这样,学校才没展开这项学习活动。

过后,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我问张老师:”那钱包里到底有多钱?”

张老师说:”缴到校长室数了一下,九千六百块钱,还有两张信用卡。”

我说:”怪不得丢钱包那娘妹感谢你,看起来那两张信用卡里一定有不少钱。”

张老师说:”不管人家多少钱,那是人家的钱,我只不过把捡到的东西交给人家。有什么好说的。”

啦到这我突然问了一句:”唉!张老师想挣钱吧?”

张老师问我:”怎么挣钱?”

我说:”你看有一笔挣钱路你不挣怨谁。”

于是,我就把儿子对我说张老师如果在网上卖字的事一五一十的向张老师叙述了一遍。张老师犹豫不决的问我:”我的字能卖吗?”

我说:”能卖不能卖,找两个拍卖网店试试不就知道了吗?”

张老师说:”要不就按你孩子说的试一试?”

我说:”一定要试试,我预计你的篆书一定好卖。”

张老师说:”但愿如此吧!”

我们吃过这顿饭的一个月后,张老师对我说:”就在咱们吃过那顿饭后的第三天,万少芬的丈夫,辛校长找到张老师要给张老师卖字的事,兩人一拍即合,张老师把篆隶楷行草各给他拿走五幅,第二天就挂网上了。真没想到棋开得胜,当天就卖掉两幅篆字。月底结账,四六开,一个网店给张老师通过微信转六千块钱,另一个网店转了三千八百多块钱。张老师把这一喜迅告诉我,要请我和辛校长及我儿子酒。我说:”免了吧!我儿子早就回南京了,等五一放假再说吧!”

从那以后,张老师的字就在网上卖开了。

第三十六节   

在张老师所写的各种字体中,我最青睐的是他的篆书。张老师的篆书多是小篆,大篆也写,但是写小篆的时候居多。我特别喜欢篆书,曾给张老师篆书评论时这样说过:”篆书都象形,个个入画中,全球字相比,中国独英雄。”

是的,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在字的创造上充分释放出杰出的智慧,这一点没有任何国家能比的上我们的。我为此而骄傲。

我为什么对张老师的篆书情有独钟呢?张老师的篆书规范,方正,结字多为长方形.在笔画的运用上多是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张老师篆书的独特魅力。

张老师的的篆书大多数都是上紧下松,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但缺点就是转弯圆弧在柔软些,运笔粗细在均匀些那就完美无缺了。这些都是瑕不掩瑜,不能掩饰住张老师篆书的无穷魅力。所以,在和张恒成老师的谈话中,我都特别强调在篆书上多下功夫,让他在篆书的基础上向前探索,那大篆,那远古时代的甲骨文更是魅力无限。张老师接受了我的意见,在每天发朋友圈的作品中就能明显的看出,张老师正在朝着这方面努力。

我为什么要让张老师以小篆为界向前探索研究呢?是因为研究现代字的人太多,出成绩相对比较困难;向前探索书法艺术难度确实大,但是在张老师这样的基础上是完全能驾驭了的。就甲骨文来说:”关于我国最早的文字——殷代甲骨文的研究,是从清朝末年开始的。当时,王懿荣、刘鹗、孙诒让、罗振玉和王国维5人,在发现、整理和研究甲骨文方面都有重大成就,成为我国最早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这其中王维国的成就最大,王国维是近代研究甲骨文成就最大的学者,浙江海宁人。他年轻时由于家贫,投到罗振玉门下,开始了甲骨文研究。他不仅帮助罗振玉编写了《殷墟书契考释》,而且利用在英籍犹太人哈同创办的圣明智大学任教的机会,根据哈同收藏的甲骨文片,写成《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一书。他又把甲骨文和古文献对照验证,考释了殷王朝帝系,写出《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为甲骨文研究树起新的里程碑,被郭沫若誉为“新史学的开山”。但是虽然王维国被郭沫若誉为”新史学的开山”,我感觉郭沬若在对甲骨文研究成就方面远远高于清未学者们。而在甲骨文的研究方面,郭沫若也堪称第一。郭沫若(字鼎堂)和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在甲骨学领域并称为“甲骨四堂”。不过郭沫若最初并未研究甲骨文,他的甲骨文研究的特点是起步晚,但是起步高,成就大。当然,这些人对甲骨文研究方面和史前文化的探索是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可张恒成老师在书法艺术上去探索甲骨文字的魅力也为时不晚。说实话,我就眼高手低,好多甲骨文字我不但写不上来,连认都不认识,基于此,我才想让张老师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在历史文化艺术上做出贡献来。

谈到郭沫若的话题,使我不得不想起一九七八年郭老在科学大会上的那篇书面讲话,题目是《科学的春天》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一定要打破陈规,披荆斩棘,开拓我国科学发展的道路,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对这句话的精髓”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能理解透彻真不容易啊!希望我亲爱的读者朋友能有所领悟。致谢已逝去多年的郭老,是您高瞻远瞩,在刚刚改革开放时期,给我们制定了科学发展的蓝图,使我们过上今天幸福的好日子。

我和张恒成老师:连载34-37节(作者:陈志宏)

第三十七节 

人生在世要想活得有意义,就得有所追求,有所奋斗!在这方面上,我的老师张恒成为我做出了光辉榜样。古人说”闻鸡起舞”,张老师认准了目标就勇往直前,从不回头,只有勤奋拼搏,别无选择。

张老师对我说:”这些好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上小学那会儿,只要是上学从来不迟到,这一点他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这我信。因为我没上过多少学,从十三四岁就参加生产队劳动,我就坚持不迟到,干活肯出力,还经常受到大人的夸奖,说我长大后一定有出息。

说实话,过去的小学算是启蒙教育,因为那会儿跟本没有托儿所幼儿园可言,我们农村相对落后,三五个村才有一所小学。张老师对我说,他们沟上村十分偏僻,上学很不容易,那会儿识字的人很少,父母亲都没有上过学。但是,父亲为了混穷从小认师傅,跟人学习说书的口艺,据说张老师父亲能从古到今会说几十部长篇小说,这样的人应该说心胸开阔,思维是远见的,他不能让儿子重蹈覆辙,也是文盲。这就坚定了他的决心,一定要好好的让儿子上学改变命运。

虽然张老师出生在穷乡僻壤,张老师能有这样开宗明义的父亲又是幸运的。

张老师对我说:”陈班长,那会儿农村真落后啊!一两个村找不到一两个人写门对子的,一到春节,许多外村人,拿着红纸几里路,远的有十几里路都来我们村找我邻居老私熟先生写春联。那会儿,我还小,但我勤利,我就帮着先生研墨,拽纸,晾对子。先生就问我想不想学写字,那还用说吗?于是,我就腼腆的点了点头。那会看先生的字写的真好啊!我羡慕的不得了。于是,就从那时候起,我立志要把字写好。”

上学后,张老师对写字特别认真。当时农村根本见不到字贴,就利用课文后面的生字表里的范字,一遍又一遍的反复练习,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老师向他父亲说”张哥,你儿是个好苗子,可得好好培养噢!”听到这话,张老师父亲如同吃蜜糖似的,从嘴甜到心。回家又美滋滋的说给张老师母亲听。张老师母亲听后一两天都合不上嘴。

人的成功光有好的天分不行,还得有好机遇。正巧张老师上小学时遇到了两位好老师。一位是教语文的吕老师,特别喜欢书法,给予了张老师耐心细致的指导;另一位是教地理的刘老师。张老师一提刘老师的名子,正巧是我母亲的远房二哥,个子高高大大的,看上去差不多有一米九,这位二舅性情温和,为人大度,他时常来我们家说话啦呱,我对他印象特别好。他在三中后院居住时,我也时常去他家,屋子挂满了各类书法作品,一辈子酷爱写字。这两位好老师,发现了张老师的写字天分,细心的指导,精心的呵护,使张老师就在小学一年级到张老师上五年级的时候,张老师的楷书已经写的出类拔萃了,这一阶段奠定了张老师书法艺术坚实的基础,为后天的突飞猛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听到张老师的讲述,我感慨多多,心想,在这片贫穷薄弱的土地上,开出一朵艳丽的花朵,真是不容易啊!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